正如酒於父親也是如此。
1963年冬季,春節前,父親從四川輾轉數千公裏回到了家。四川是他支援大三線建設的最後停駐地,他背回了一個自己縫作的特大的帆布袋,裏邊剩有二十幾個凍得很硬的大米麵饅頭、三雙從工地上撿的勞保鞋、十幾雙線的勞保手套、四頂兔毛帽子、幾件毛線背心、五十來斤四川大米。父親背著這些東西,首先要從山嶺間搭來往於工地的運輸卡車去到樂山;再從樂山乘長途公共汽車到成都;從成都乘列車到北京;從北京轉乘列車到哈爾濱。
當年的中國列車,最快時速也就80公裏,而通常的時速是60公裏。從四川到哈爾濱,父親經歷了五個整天。一名建築工人的探親假是不能享受臥鋪的。當年一名乘客即使買的是有座票,在長途列車上其實無座可坐也是司空見慣之事。因為當年列車超載很正常,有時超載人數甚至過半,而有些城市的列車車站幹脆售的就是無座票。
春節前是客運高峰時期,許多要趕回家過春節的人能買到一張無座票已覺相當幸運。正是列車經常嚴重超載的時期,列車上往往這麽廣播:“各位乘客,本次列車由於超載,決定取消座號,請乘客們發揚社會主義風格,互相謙讓,輪流而坐。男同誌應該照顧女同誌,成年人應該照顧老弱病殘及兒童……”
父親不但是成年人,而且是穿工作服的、受人尊敬的工人階級之一員,他一路上當然會自覺發揚社會主義風格。換一種說法那就是,五個整天裏他肯定經常是站在列車裏的。
父親回到家裏時,雙腿浮腫得一按一個坑,卻那麽高興。二十幾個凍得很硬的饅頭中,有半個上邊留下了父親的牙印。三雙勞保鞋是翻毛水牛皮的,每一隻都有磨破處,也都被父親用皮片兒補好了,那是他從工地上撿的,帶回來給我、哥哥和三弟穿。三雙由父親補過的勞保鞋,對於我們兄弟三人的腳都未免太大了。線手套也是父親從工地上撿的,也都由父親補過了。而毛線背心,則是父親將撿到的但破得沒法補的手套拆成了線,再用染料染了,一針針織成的。有母親一件,還有妹妹一件。四頂兔毛帽子卻是新的,是列車經過西北某站時父親在站台上買的,我們兄弟四人一人一頂。父親最後從大帆布袋裏取出的是一個牛皮紙包,有包一斤蛋糕的紙包那麽大。
他將紙包遞給母親,叮囑說:“這是茶,在咱們東北是稀罕東西,哪天要分給鄰居,放好,千萬別沾水。”
1963年我已經14歲了,還沒見過茶。但從讀過的小說裏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飲料。
第二天,父親和母親一塊兒將茶分成十多份,一一用紅紙包好。紅紙是我替母親買的,5分錢一張,母親讓我買了兩張。母親本是要用紅紙親手做拉花的,而父親堅決主張用紅紙包茶,說那才顯得心誠。我在一旁裁紅紙時,母親一味絮叨些捨不得的話。母親陪著父親,挨家挨戶將茶送給鄰居,回家時都滿臉高興,我想那足以證明,收到茶的鄰居們也是都很高興的。初一上午,全院孩子們大串門兒。在我們那個大院兒,拜年首先是由小字輩開始的。
一戶鄰居家的大嬸問我:“除了茶,你爸還帶回了什麽好東西呀?”隨口一問的話。
我說:“還帶回了五十多斤大米呢!”也是隨口一答的話。
就見大嬸和大叔交換了一次意味深長的眼神。那是一戶和我家關係最好的鄰居。
我當時覺得大叔、大嬸的眼神很奇怪。
初二晚上,和我家關係最好的鄰居家的女孩來到了我家,將用紅紙包著的茶原封不動退送給我家了。女孩代她爹媽說,她家沒人喜歡飲茶,好東西別白瞎了。
在我看來,那是一件挺正常的事。幾年也見不著一次茶的哈爾濱人,對待並不留下吃飯的客人的禮節分為三個等級——白開水、白糖水、紅糖水。至於茶,其實並不比紅糖水的規格更高。所以既然不喜歡飲,再給我家送回來挺自然的。女孩走後,父親和母親滿臉困惑了。
父親說:“別是因為有什麽事使人家不高興了吧?”
母親說:“一向處得很好啊!”想了想,問我初一去拜年時說了什麽不得體的話沒有。我就將我在鄰居家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因母親之問感到冤枉。
父親一拍腦門說:“錯!錯!怎麽沒想到也送些大米給人家?”
1963年中國許多省份發生旱情,水稻嚴重減產。全哈爾濱市的居民,由每人每月二斤大米減少到了一斤。那女孩的姥姥、姥爺都是南方人,他家的大米從來不曾為過春節攢下過。
母親此時也想到了這一點,後悔極了,而父親已搬出米袋子往一隻盆裏倒米了。
母親說“行了”,父親嫌太少,但母親接著說出一句話,使父親猶豫不決了。
母親說:“隻送給一家,其他幾家不送,鄰裏間還不分出遠近來了?再者,是人家把茶送回來了在先,咱們又送米過去在後,不是反而鬧得雙方都不尷不尬的?”
如果給每戶鄰居都送些米,哪怕一戶兩三斤,那父親千裏迢迢背回的米也就隻剩一小半了。別說母親多麽捨不得了,連父親也覺得像割肉,而我們幾個兒女更捨不得。盡管,大米隻不過是四川糙米!
米最終沒送。
那包茶,母親後來送給了別家。
我們兩家鄰居的關係,並沒因而出現裂痕,但兩家的大人孩子,心裏都留下了隱隱的不悅,隻不過都盡量掩飾。
父親臨走時還埋怨我:“你說那麽一句幹什麽啊?”
從此,我與父親天各一方,每隔多年才能同時與家人團圓,僅兩個星期,並且通信也少,因為父親隻不過在“掃盲”運動中識過不多的字,我的信他若不請人讀,自己是看不明了的。而父親又必親筆回信,僅一頁紙而已,字體大且歪歪扭扭,夾雜著錯別字。這使我每次給父親寫信,總是難免猶豫不決。
1971年,也是春節前,我從兵團回哈爾濱探家。那個冬季多雪而寒冷,父親原本是準備與我同時探家的,卻沒成行——他在家信中寫的原因是:“建設任務緊張,請不下假來。”
自從1963年我與父親一別,我們父子二人已8年沒見過麵了。而母親在8年中,已蒼老成一個老太婆了。
母親告訴我,父親從四川寄回了一斤茶葉,信上說是花8元錢買的頭季芽茶,要我在春節前按地址送給某人。那一年我已22歲,還沒飲過一口茶水呢!父親每月最多才能往家裏寄40元,自己又節儉得要命,都捨不得花幾分錢買食堂的菜吃,一塊腐乳下三天的飯,卻居然用8元錢買一斤茶,千裏迢迢地寄回來送人,我想父親一定是欠了對方極大的人情。
那天,哥哥瘋著,母親關節炎很重,三弟也下鄉了,四弟、小妹沒辦過重要之事,那一斤珍貴的茶隻有我去送了。在當年的哈爾濱,整整一斤四川的好茶,確乎算得上珍貴了。
“動力之鄉”在郊區,我家離那兒有三十多裏,且交通不便。當年是沒有什麽計程車的。我先乘公共汽車到了郊區某站,下車後開始步行。由於那一段公路來往車輛少,一尺多深的積雪尚未被壓平。我一腳一個雪坑走了二十來裏,才終於到達“動力之鄉”。在那一帶,樣式一律的平房和樓群左一片右一片,此片彼片相距挺遠。父親寄給家中的地址上僅寫了第幾工人宿舍區第幾排第幾號,而那是根本不能將茶送到的。因為當年的“動力之鄉”,是由三個大廠組成的。每個廠又分幹部宿舍區和工人宿舍區;多數幹部住樓房,多數工人住平房。這些父親都沒寫清楚,我忽東忽西奔走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打聽出個結果,最後隻有氣喘籲籲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望著一棟棟高樓、一排排平房,沮喪極了。
1963年冬季,春節前,父親從四川輾轉數千公裏回到了家。四川是他支援大三線建設的最後停駐地,他背回了一個自己縫作的特大的帆布袋,裏邊剩有二十幾個凍得很硬的大米麵饅頭、三雙從工地上撿的勞保鞋、十幾雙線的勞保手套、四頂兔毛帽子、幾件毛線背心、五十來斤四川大米。父親背著這些東西,首先要從山嶺間搭來往於工地的運輸卡車去到樂山;再從樂山乘長途公共汽車到成都;從成都乘列車到北京;從北京轉乘列車到哈爾濱。
當年的中國列車,最快時速也就80公裏,而通常的時速是60公裏。從四川到哈爾濱,父親經歷了五個整天。一名建築工人的探親假是不能享受臥鋪的。當年一名乘客即使買的是有座票,在長途列車上其實無座可坐也是司空見慣之事。因為當年列車超載很正常,有時超載人數甚至過半,而有些城市的列車車站幹脆售的就是無座票。
春節前是客運高峰時期,許多要趕回家過春節的人能買到一張無座票已覺相當幸運。正是列車經常嚴重超載的時期,列車上往往這麽廣播:“各位乘客,本次列車由於超載,決定取消座號,請乘客們發揚社會主義風格,互相謙讓,輪流而坐。男同誌應該照顧女同誌,成年人應該照顧老弱病殘及兒童……”
父親不但是成年人,而且是穿工作服的、受人尊敬的工人階級之一員,他一路上當然會自覺發揚社會主義風格。換一種說法那就是,五個整天裏他肯定經常是站在列車裏的。
父親回到家裏時,雙腿浮腫得一按一個坑,卻那麽高興。二十幾個凍得很硬的饅頭中,有半個上邊留下了父親的牙印。三雙勞保鞋是翻毛水牛皮的,每一隻都有磨破處,也都被父親用皮片兒補好了,那是他從工地上撿的,帶回來給我、哥哥和三弟穿。三雙由父親補過的勞保鞋,對於我們兄弟三人的腳都未免太大了。線手套也是父親從工地上撿的,也都由父親補過了。而毛線背心,則是父親將撿到的但破得沒法補的手套拆成了線,再用染料染了,一針針織成的。有母親一件,還有妹妹一件。四頂兔毛帽子卻是新的,是列車經過西北某站時父親在站台上買的,我們兄弟四人一人一頂。父親最後從大帆布袋裏取出的是一個牛皮紙包,有包一斤蛋糕的紙包那麽大。
他將紙包遞給母親,叮囑說:“這是茶,在咱們東北是稀罕東西,哪天要分給鄰居,放好,千萬別沾水。”
1963年我已經14歲了,還沒見過茶。但從讀過的小說裏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飲料。
第二天,父親和母親一塊兒將茶分成十多份,一一用紅紙包好。紅紙是我替母親買的,5分錢一張,母親讓我買了兩張。母親本是要用紅紙親手做拉花的,而父親堅決主張用紅紙包茶,說那才顯得心誠。我在一旁裁紅紙時,母親一味絮叨些捨不得的話。母親陪著父親,挨家挨戶將茶送給鄰居,回家時都滿臉高興,我想那足以證明,收到茶的鄰居們也是都很高興的。初一上午,全院孩子們大串門兒。在我們那個大院兒,拜年首先是由小字輩開始的。
一戶鄰居家的大嬸問我:“除了茶,你爸還帶回了什麽好東西呀?”隨口一問的話。
我說:“還帶回了五十多斤大米呢!”也是隨口一答的話。
就見大嬸和大叔交換了一次意味深長的眼神。那是一戶和我家關係最好的鄰居。
我當時覺得大叔、大嬸的眼神很奇怪。
初二晚上,和我家關係最好的鄰居家的女孩來到了我家,將用紅紙包著的茶原封不動退送給我家了。女孩代她爹媽說,她家沒人喜歡飲茶,好東西別白瞎了。
在我看來,那是一件挺正常的事。幾年也見不著一次茶的哈爾濱人,對待並不留下吃飯的客人的禮節分為三個等級——白開水、白糖水、紅糖水。至於茶,其實並不比紅糖水的規格更高。所以既然不喜歡飲,再給我家送回來挺自然的。女孩走後,父親和母親滿臉困惑了。
父親說:“別是因為有什麽事使人家不高興了吧?”
母親說:“一向處得很好啊!”想了想,問我初一去拜年時說了什麽不得體的話沒有。我就將我在鄰居家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因母親之問感到冤枉。
父親一拍腦門說:“錯!錯!怎麽沒想到也送些大米給人家?”
1963年中國許多省份發生旱情,水稻嚴重減產。全哈爾濱市的居民,由每人每月二斤大米減少到了一斤。那女孩的姥姥、姥爺都是南方人,他家的大米從來不曾為過春節攢下過。
母親此時也想到了這一點,後悔極了,而父親已搬出米袋子往一隻盆裏倒米了。
母親說“行了”,父親嫌太少,但母親接著說出一句話,使父親猶豫不決了。
母親說:“隻送給一家,其他幾家不送,鄰裏間還不分出遠近來了?再者,是人家把茶送回來了在先,咱們又送米過去在後,不是反而鬧得雙方都不尷不尬的?”
如果給每戶鄰居都送些米,哪怕一戶兩三斤,那父親千裏迢迢背回的米也就隻剩一小半了。別說母親多麽捨不得了,連父親也覺得像割肉,而我們幾個兒女更捨不得。盡管,大米隻不過是四川糙米!
米最終沒送。
那包茶,母親後來送給了別家。
我們兩家鄰居的關係,並沒因而出現裂痕,但兩家的大人孩子,心裏都留下了隱隱的不悅,隻不過都盡量掩飾。
父親臨走時還埋怨我:“你說那麽一句幹什麽啊?”
從此,我與父親天各一方,每隔多年才能同時與家人團圓,僅兩個星期,並且通信也少,因為父親隻不過在“掃盲”運動中識過不多的字,我的信他若不請人讀,自己是看不明了的。而父親又必親筆回信,僅一頁紙而已,字體大且歪歪扭扭,夾雜著錯別字。這使我每次給父親寫信,總是難免猶豫不決。
1971年,也是春節前,我從兵團回哈爾濱探家。那個冬季多雪而寒冷,父親原本是準備與我同時探家的,卻沒成行——他在家信中寫的原因是:“建設任務緊張,請不下假來。”
自從1963年我與父親一別,我們父子二人已8年沒見過麵了。而母親在8年中,已蒼老成一個老太婆了。
母親告訴我,父親從四川寄回了一斤茶葉,信上說是花8元錢買的頭季芽茶,要我在春節前按地址送給某人。那一年我已22歲,還沒飲過一口茶水呢!父親每月最多才能往家裏寄40元,自己又節儉得要命,都捨不得花幾分錢買食堂的菜吃,一塊腐乳下三天的飯,卻居然用8元錢買一斤茶,千裏迢迢地寄回來送人,我想父親一定是欠了對方極大的人情。
那天,哥哥瘋著,母親關節炎很重,三弟也下鄉了,四弟、小妹沒辦過重要之事,那一斤珍貴的茶隻有我去送了。在當年的哈爾濱,整整一斤四川的好茶,確乎算得上珍貴了。
“動力之鄉”在郊區,我家離那兒有三十多裏,且交通不便。當年是沒有什麽計程車的。我先乘公共汽車到了郊區某站,下車後開始步行。由於那一段公路來往車輛少,一尺多深的積雪尚未被壓平。我一腳一個雪坑走了二十來裏,才終於到達“動力之鄉”。在那一帶,樣式一律的平房和樓群左一片右一片,此片彼片相距挺遠。父親寄給家中的地址上僅寫了第幾工人宿舍區第幾排第幾號,而那是根本不能將茶送到的。因為當年的“動力之鄉”,是由三個大廠組成的。每個廠又分幹部宿舍區和工人宿舍區;多數幹部住樓房,多數工人住平房。這些父親都沒寫清楚,我忽東忽西奔走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打聽出個結果,最後隻有氣喘籲籲地站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望著一棟棟高樓、一排排平房,沮喪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