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撫平社會傷口、呼喚社會穩定的自覺性。但也有前提,便是全社會首先是政治亦在自覺地或較自覺地反省錯誤。文化往往先行反省。但文化的反省,從來沒有能夠代替過政治本身的反省。
文化對社會傷痛的記憶遠比一般人心要長久,這正是一般人心的缺點,也是文化的優點。文化靠了這種不一般的記憶向社會提供反思的思想力。阻止文化保留此種記憶,文化於是也鬱悶。而鬱悶的文化會漸限於自我麻醉、自我遊戲、自我閹割,了無生氣而又自適,最終完全徹底地放棄自身應有的一概自覺性,甘於一味在極端商業化的泥淖打滾或在官場周邊爭風吃醋……
反觀近幾十年的中國,分明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從前,哪怕僅僅幾年沒有什麽政治運動,文化都會抓住機遇,自覺而迫切地生長具有人文元素的枝葉,這是令後人起敬意的。
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及文藝一團糟、一無是處。這不符合起碼的事實。但我認為,似乎也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是最好的時期。
與從前相比,方方麵麵都今非昔比。倘論到文化自覺,恐怕理應發揮的人文影響作用與已然發揮了的作用是存在大差異的。
與從前相比,政治對文化的開明程度也應說今非昔比了。但我認為,此種開明,往往主要體現在對文化人本人的包容方麵。包容頭腦中存在有“異質”文化思想的文化人固然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但同樣包容在某些人士看來有“異質”品相的文化本身更為重要。
我們當下某些文藝門類不要說人文元素少之又少,連當下人間的些微煙火也難以見到了。真煙火尤其難以見到。
倘最應該經常呈現人間煙火的藝術門類恰恰最稀有人間煙火,全然不接地氣,一味在社會天空的“積雨雲”堆間放飛五彩繽紛的好看風箏,那麽幾乎就真的等於玩藝術了。
21世紀,對於一個正在全麵崛起的泱泱大國,當代思想力並未見怎樣地發達,卻一味轉過身去從古代封建思想家們那兒去翻找思想殘片,這是極耐人尋味的。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僕。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麽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將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中國在這方麵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全世界都需要我們這樣,我們實踐了,將因而感受到,不但人類的社會,連整個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誕性,多了幾分合理性。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因而發現,娛樂使我們同而不和,思考使我們和而不同。
6. 莫讓將來變成當下
(記一次新生入校獻詞)
尊敬的各位同學,我代表全校教師,首先對諸君成為北京語言大學新一屆學子,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以“尊敬的”稱呼諸君,乃因為——雖然社會各屆對中國高考製度指責多多,但我認為,這個製度目前還隻能改良、完善,無法廢除。所以我同時認為,諸君得以在高考競爭中跨入北語,終究意味著具有應試能力。而應試能力,畢竟也是一種能力。
我已是三年前就應退休的人了。
我決定這將是我最後一次作大會亮相,故我藉此機會,向諸君提出以下幾點建言:
1、希望諸君明了今日之大學與自己人生的關係。
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的年代,一名北大學子若表示自己並不願以後成為社會精英,蔡元培先生是會沮喪的。那時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大學極少,大學學子占中國青年的比例也極少。有幸成為大學學子的青年,若竟沒有日後成為國家各方麵精英的誌向,便委實是國家的悲哀。而今日之中國人口,已超過三個四億五千萬了。今日之中國,大學學子占青年的比例每年提高,故一名大學學子發誓不成為社會精英誓不為人的話,首先卻可能使我這樣的老師替他的人生觀感到憂慮。一個國家當然還是精英越多越好。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包括歐美國家,也不是每一名大學學子畢業後都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如果諸位畢業後能成為優秀的社會公民,這已經不負北語培養你們的希望。而這一點包括如下能力——勝任愉快的專業工作能力;使這一種能力觸類旁通,善於應變,因而可持續;良好的心理素質及文化素質,故不至於被社會的浮躁所裹挾,不至於被社會的歪風邪氣所俘虜、所毀滅。以上幾點,希望學子們與我們老師們共勉……
2、要對北京這一座大都市的負麵具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中國很浮躁,北京為首;中國人很鬱悶,北京的鬱悶者最多。浮躁之氣和鬱悶、憤懣之氣,尤其容易在北京的上空籠罩不散。有些心理準備之人,才能於北京看到中國之總是會進步的希望。這希望也必然首先存在於北京。
3、大學並不是培養掙錢最多的人的所在。
倘某大學向青年承諾會使其成為日後掙大錢的人,我認為是最不靠譜的承諾。絕大多數中國大學老師們本身的工資與出色的“月嫂”們或“空姐”們的工資不相上下,此點基本是事實。但大學對任何一個國家的重要貢獻無可取代,這也是一個事實。我的一名研究生回家鄉時,見著了她當年的初中同學,對方連高中也沒上,靠擺菜攤自力更生,苦心經營十年,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存款有了。而我的研究生卻仍一無所有,於是倍覺失落。我問:如果可能,願不願與之交換一下目前的人生?彼沉思良久,搖頭。諸君如果想明白了她為什麽搖頭,便想明白了大學究竟是什麽所在。倒是那擺攤者的身上,有著諸位也該尊重的人生精神。多付出一份努力,必多收穫一份。在大學與國家之人才需要之間,諸位日後若能理性地找準就業位置,確定人生發展方向,那麽二十年後,是會成為有文化又人生穩定的城市公民的。吃青春飯的青年另當別論,但北語不是藝術院校。
4、北京是中國文化中心。
以我的眼看來,全世界的文化近半個多世紀發生了顯而易見的異化。從嘻皮文化到雅皮文化到知識爆炸到文化泡沫再到娛樂至死。
我要說的是,諸君須當心,既要善於在北京吸收好的文化,並被好的文化所化;又應提防劣質文化的侵害,不被劣質文化所腐化。在北京,人若缺乏文化思想,被幾乎沒有什麽思想性可言的文化泡沫所異化,淪為被那種文化所消費的快餐文化的消費者,幾乎是一件被漸漸變傻還快樂著的事。
我給諸君的衷告是——大學四年轉眼即過,盡量克製自己對快餐文化的嗜好,讀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思考一些人生的、社會的、文化的問題,最好形成筆記,以備日後之需。
我們北語是文科高校。我校既不但重視各類語言水平的培養,也極為重視對學子們的人文情懷之薰陶。
文化對社會傷痛的記憶遠比一般人心要長久,這正是一般人心的缺點,也是文化的優點。文化靠了這種不一般的記憶向社會提供反思的思想力。阻止文化保留此種記憶,文化於是也鬱悶。而鬱悶的文化會漸限於自我麻醉、自我遊戲、自我閹割,了無生氣而又自適,最終完全徹底地放棄自身應有的一概自覺性,甘於一味在極端商業化的泥淖打滾或在官場周邊爭風吃醋……
反觀近幾十年的中國,分明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從前,哪怕僅僅幾年沒有什麽政治運動,文化都會抓住機遇,自覺而迫切地生長具有人文元素的枝葉,這是令後人起敬意的。
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及文藝一團糟、一無是處。這不符合起碼的事實。但我認為,似乎也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是最好的時期。
與從前相比,方方麵麵都今非昔比。倘論到文化自覺,恐怕理應發揮的人文影響作用與已然發揮了的作用是存在大差異的。
與從前相比,政治對文化的開明程度也應說今非昔比了。但我認為,此種開明,往往主要體現在對文化人本人的包容方麵。包容頭腦中存在有“異質”文化思想的文化人固然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但同樣包容在某些人士看來有“異質”品相的文化本身更為重要。
我們當下某些文藝門類不要說人文元素少之又少,連當下人間的些微煙火也難以見到了。真煙火尤其難以見到。
倘最應該經常呈現人間煙火的藝術門類恰恰最稀有人間煙火,全然不接地氣,一味在社會天空的“積雨雲”堆間放飛五彩繽紛的好看風箏,那麽幾乎就真的等於玩藝術了。
21世紀,對於一個正在全麵崛起的泱泱大國,當代思想力並未見怎樣地發達,卻一味轉過身去從古代封建思想家們那兒去翻找思想殘片,這是極耐人尋味的。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僕。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麽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將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中國在這方麵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全世界都需要我們這樣,我們實踐了,將因而感受到,不但人類的社會,連整個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誕性,多了幾分合理性。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因而發現,娛樂使我們同而不和,思考使我們和而不同。
6. 莫讓將來變成當下
(記一次新生入校獻詞)
尊敬的各位同學,我代表全校教師,首先對諸君成為北京語言大學新一屆學子,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以“尊敬的”稱呼諸君,乃因為——雖然社會各屆對中國高考製度指責多多,但我認為,這個製度目前還隻能改良、完善,無法廢除。所以我同時認為,諸君得以在高考競爭中跨入北語,終究意味著具有應試能力。而應試能力,畢竟也是一種能力。
我已是三年前就應退休的人了。
我決定這將是我最後一次作大會亮相,故我藉此機會,向諸君提出以下幾點建言:
1、希望諸君明了今日之大學與自己人生的關係。
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的年代,一名北大學子若表示自己並不願以後成為社會精英,蔡元培先生是會沮喪的。那時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大學極少,大學學子占中國青年的比例也極少。有幸成為大學學子的青年,若竟沒有日後成為國家各方麵精英的誌向,便委實是國家的悲哀。而今日之中國人口,已超過三個四億五千萬了。今日之中國,大學學子占青年的比例每年提高,故一名大學學子發誓不成為社會精英誓不為人的話,首先卻可能使我這樣的老師替他的人生觀感到憂慮。一個國家當然還是精英越多越好。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包括歐美國家,也不是每一名大學學子畢業後都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如果諸位畢業後能成為優秀的社會公民,這已經不負北語培養你們的希望。而這一點包括如下能力——勝任愉快的專業工作能力;使這一種能力觸類旁通,善於應變,因而可持續;良好的心理素質及文化素質,故不至於被社會的浮躁所裹挾,不至於被社會的歪風邪氣所俘虜、所毀滅。以上幾點,希望學子們與我們老師們共勉……
2、要對北京這一座大都市的負麵具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中國很浮躁,北京為首;中國人很鬱悶,北京的鬱悶者最多。浮躁之氣和鬱悶、憤懣之氣,尤其容易在北京的上空籠罩不散。有些心理準備之人,才能於北京看到中國之總是會進步的希望。這希望也必然首先存在於北京。
3、大學並不是培養掙錢最多的人的所在。
倘某大學向青年承諾會使其成為日後掙大錢的人,我認為是最不靠譜的承諾。絕大多數中國大學老師們本身的工資與出色的“月嫂”們或“空姐”們的工資不相上下,此點基本是事實。但大學對任何一個國家的重要貢獻無可取代,這也是一個事實。我的一名研究生回家鄉時,見著了她當年的初中同學,對方連高中也沒上,靠擺菜攤自力更生,苦心經營十年,房子有了,車子有了,存款有了。而我的研究生卻仍一無所有,於是倍覺失落。我問:如果可能,願不願與之交換一下目前的人生?彼沉思良久,搖頭。諸君如果想明白了她為什麽搖頭,便想明白了大學究竟是什麽所在。倒是那擺攤者的身上,有著諸位也該尊重的人生精神。多付出一份努力,必多收穫一份。在大學與國家之人才需要之間,諸位日後若能理性地找準就業位置,確定人生發展方向,那麽二十年後,是會成為有文化又人生穩定的城市公民的。吃青春飯的青年另當別論,但北語不是藝術院校。
4、北京是中國文化中心。
以我的眼看來,全世界的文化近半個多世紀發生了顯而易見的異化。從嘻皮文化到雅皮文化到知識爆炸到文化泡沫再到娛樂至死。
我要說的是,諸君須當心,既要善於在北京吸收好的文化,並被好的文化所化;又應提防劣質文化的侵害,不被劣質文化所腐化。在北京,人若缺乏文化思想,被幾乎沒有什麽思想性可言的文化泡沫所異化,淪為被那種文化所消費的快餐文化的消費者,幾乎是一件被漸漸變傻還快樂著的事。
我給諸君的衷告是——大學四年轉眼即過,盡量克製自己對快餐文化的嗜好,讀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思考一些人生的、社會的、文化的問題,最好形成筆記,以備日後之需。
我們北語是文科高校。我校既不但重視各類語言水平的培養,也極為重視對學子們的人文情懷之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