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文情懷?
更文明的人以自身之文明影響並引領社會文明的自覺而已。
高科技是可以用外匯從國外買回來的。
人文精神買不到。
所以希望諸君日後皆成為有一等從業能力、又兼備人文情懷的人。
魯迅在他那個年代看不到中國的希望,故隻能將中國之希望附麗於將來。
但這未免太悲觀。
如果不能從當下之亂象迷離的現實中看到希望,並盡一己之力發揚之、光大之;那麽所謂將來,還不是與當下一樣的將來嗎?
諸君,為著自己的將來,也為著中國的將來,將北語當成你們增長知識、成熟思想、接受人性洗禮、提升人格品質的新的故鄉吧!
7. 教授之死
教授六點半出門,去某報主編家。他是位社會心理學教授,應約為某報寫了一篇較長的文章,題目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內容嘛,無須贅言,讀者諸君自會明了。主編極欣賞教授的文章,已決定作為重點文章推出,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討論。隻不過對題目稍存異議,認為未免太直白了點兒,不似學者文章了。電話裏說服教授改個題目。教授不打算改。他想,自己那篇文章非是在做學問,而是在談社會現象。不是為研究生們寫的,是為全社會人寫的。所以直白的題目,正符合著自己的初衷。他此去主編家,就為一件事,反過來說服主編接受那個被認為“太直白了點兒”的題目……
教授是個很守時的人,他估計會提前五分鍾到主編家。
他今天的心情特別好,因為女兒從美國來信了。女兒在信中向他“匯報”三件事:第一,獲得了法學碩士學位;第二,已經有了心上人;第三,懷孕了。一個月後,將與心上人同時回國正式舉行婚禮,此後定居國內……
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令教授歡喜。當然,信中還有些別的內容:介紹未婚夫的性格、人品、專業,父親是一位局級幹部,母親是一位高級會計師……
教授想,這門親事,也可算是門當戶對了。雖然他在女兒的婚姻問題上毫無封建觀念,但門戶相當總歸是好的啊!
教授隻有這麽一個女兒,不說是掌上明珠,也可以說是心中最大的安慰。
信中還夾了一張照片,是一對愛人的合影。小夥子形象挺斯文,清麗的女兒,小鳥兒依人似的,和他偎得那麽親昵……
從收到信那一天起,教授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教授在不是教授才是講師的年齡被打成了“右派”,結果就由講師而農民了。所以四十多歲才結成婚。當年的農村女子,嫁給講師自然是一百個樂意的。但是按部就班地嫁給農民也無所謂。就是都不肯嫁給由講師而農民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既沒工資也掙不了幾個工分,何況四十多歲了,何況還是“右派”。
當年堅定不移地要嫁給他的,是一名插隊的女知青。她嫁給他當年在村裏是一個“事件”,是“階級鬥爭的新動向”,是“無產階級小知識分子向反動的資產階級大知識分子的投靠”。盡管他一再“詭辯”——自己骨子裏既不反動也不算“大知識分子”,但人們都認為他肯定反動無疑,而且夠大的了。
她因與他結婚,也被時代劃入了“另冊”。
但是他們當年是何等的相親相愛啊!
兩年後她死於難產,他懷抱著剛剛出世的女兒痛不欲生。以後他的男人心中便漸漸有一種母性的情愫形成了。這是由於對女兒的雙重的愛而形成的,並且每每不由自主地從內心裏向外釋放,待及他人。盡管他人不因此改變對他的階級立場……
現在,他早由當年的講師而教授了,還出了好幾部社會心理學專著,還去國外進行過學術交流,全社會卻沒什麽人拿他當“大知識分子”了……
教授一招手,一輛計程車停在他跟前。那是一輛“夏利”。教授坐入車裏,伸出手剛要關上車門,後邊過來一輛自行車,騎車人的肩頭撞在車門上。教授感到大拇指一陣劇疼,低頭一瞧,指甲被騎車人的腳蹬子卡於車門,卡青了。
教授剛想說——你這人怎麽騎的車啊?卻首先聽到了那騎車人的一吼——你他媽怎麽停的車!
教授用另一隻手捂著作疼的大拇指,扭頭朝車外一看,見那麽兇惡地發吼的,竟是一個女人。五十六七歲,高而且壯。對,不是胖,是壯。
教授想,我不是司機,這話不是問我的。
他向司機瞥了一眼,司機不動聲色,暗示他關上車門。
教授隻得向那身高馬大的女人賠笑臉,抱歉地說:“對不起啊,我下次一定注意。”
他關上車門,車開走了。
司機嘟囔:“這女人,張口就他媽的,什麽德行啊!”
教授又沖司機笑笑,息事寧人地說:“哎,在氣頭兒上嘛。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機朝教授的手瞥了一眼,挖苦地說:“您真有涵養,要是我的手指被弄成那樣,今天和那女人沒完。可惡的女人!”
教授說:“何必呢。她又不是故意的。”
車開出去沒有五十米,一輛自行車從後邊超到車前,車身一橫,擋住了方向。
司機急剎車,教授的頭呼地撞在車內的鐵欄上。那真是好險的情形!
教授定睛看時,見是剛才那個女人。
她蠻橫地叫道:“下次?這次就得說清楚!”
司機說:“是你自己撞在車門上,又不是我開車撞了你。”
那女人說:“就是你的車撞了我!你的車門撞了我!休想一走了之,沒那麽便宜的事兒!”
司機說:“又不是我開的車門,是這位乘客開的車門,他開車門撞了你,還是你撞在開著的車門上,我也沒看清楚,你有理和他講!”
教授覺得很有必要替自己辯護了,他彬彬有禮地說:“女同誌啊,您這就太過分了點兒。不是我開車門撞了您,是您撞在開著的車門上,對吧?一輛計程車開著車門,又是在大白天,幾百米以外就可以望得清楚,對吧?何況,您也沒撞傷,您究竟要怎麽樣呢?”
教授對目前的世相民風也是了解一二的。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抵是要靠錢來調停的,所以他才問最後那一句。如果對方要五十元錢,他會毫不猶豫立刻掏出來就給。他曾目睹過兩個騎自行車的人相撞了,感到自己欠理的那個問:“你說怎麽辦吧?”另一個撚動著手指回答:“咱倆也甭浪費時間,你給半條煙錢拉倒!”對方夠爽快,掏出一百元往另一個手裏一塞,於是二人都不再囉唆,跨上自行車各奔東西。教授打算向那個爽快的男人學習。但他身上隻帶了一百零幾元錢,不能都給那女人,得留下五十元來回“打的”。他想,那女人不見得是女“菸民”,何況也不怎麽占理,五十元是該打發得了的吧?他一心巴望那女人讓開路,計程車快一點兒開走……
更文明的人以自身之文明影響並引領社會文明的自覺而已。
高科技是可以用外匯從國外買回來的。
人文精神買不到。
所以希望諸君日後皆成為有一等從業能力、又兼備人文情懷的人。
魯迅在他那個年代看不到中國的希望,故隻能將中國之希望附麗於將來。
但這未免太悲觀。
如果不能從當下之亂象迷離的現實中看到希望,並盡一己之力發揚之、光大之;那麽所謂將來,還不是與當下一樣的將來嗎?
諸君,為著自己的將來,也為著中國的將來,將北語當成你們增長知識、成熟思想、接受人性洗禮、提升人格品質的新的故鄉吧!
7. 教授之死
教授六點半出門,去某報主編家。他是位社會心理學教授,應約為某報寫了一篇較長的文章,題目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內容嘛,無須贅言,讀者諸君自會明了。主編極欣賞教授的文章,已決定作為重點文章推出,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討論。隻不過對題目稍存異議,認為未免太直白了點兒,不似學者文章了。電話裏說服教授改個題目。教授不打算改。他想,自己那篇文章非是在做學問,而是在談社會現象。不是為研究生們寫的,是為全社會人寫的。所以直白的題目,正符合著自己的初衷。他此去主編家,就為一件事,反過來說服主編接受那個被認為“太直白了點兒”的題目……
教授是個很守時的人,他估計會提前五分鍾到主編家。
他今天的心情特別好,因為女兒從美國來信了。女兒在信中向他“匯報”三件事:第一,獲得了法學碩士學位;第二,已經有了心上人;第三,懷孕了。一個月後,將與心上人同時回國正式舉行婚禮,此後定居國內……
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令教授歡喜。當然,信中還有些別的內容:介紹未婚夫的性格、人品、專業,父親是一位局級幹部,母親是一位高級會計師……
教授想,這門親事,也可算是門當戶對了。雖然他在女兒的婚姻問題上毫無封建觀念,但門戶相當總歸是好的啊!
教授隻有這麽一個女兒,不說是掌上明珠,也可以說是心中最大的安慰。
信中還夾了一張照片,是一對愛人的合影。小夥子形象挺斯文,清麗的女兒,小鳥兒依人似的,和他偎得那麽親昵……
從收到信那一天起,教授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教授在不是教授才是講師的年齡被打成了“右派”,結果就由講師而農民了。所以四十多歲才結成婚。當年的農村女子,嫁給講師自然是一百個樂意的。但是按部就班地嫁給農民也無所謂。就是都不肯嫁給由講師而農民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既沒工資也掙不了幾個工分,何況四十多歲了,何況還是“右派”。
當年堅定不移地要嫁給他的,是一名插隊的女知青。她嫁給他當年在村裏是一個“事件”,是“階級鬥爭的新動向”,是“無產階級小知識分子向反動的資產階級大知識分子的投靠”。盡管他一再“詭辯”——自己骨子裏既不反動也不算“大知識分子”,但人們都認為他肯定反動無疑,而且夠大的了。
她因與他結婚,也被時代劃入了“另冊”。
但是他們當年是何等的相親相愛啊!
兩年後她死於難產,他懷抱著剛剛出世的女兒痛不欲生。以後他的男人心中便漸漸有一種母性的情愫形成了。這是由於對女兒的雙重的愛而形成的,並且每每不由自主地從內心裏向外釋放,待及他人。盡管他人不因此改變對他的階級立場……
現在,他早由當年的講師而教授了,還出了好幾部社會心理學專著,還去國外進行過學術交流,全社會卻沒什麽人拿他當“大知識分子”了……
教授一招手,一輛計程車停在他跟前。那是一輛“夏利”。教授坐入車裏,伸出手剛要關上車門,後邊過來一輛自行車,騎車人的肩頭撞在車門上。教授感到大拇指一陣劇疼,低頭一瞧,指甲被騎車人的腳蹬子卡於車門,卡青了。
教授剛想說——你這人怎麽騎的車啊?卻首先聽到了那騎車人的一吼——你他媽怎麽停的車!
教授用另一隻手捂著作疼的大拇指,扭頭朝車外一看,見那麽兇惡地發吼的,竟是一個女人。五十六七歲,高而且壯。對,不是胖,是壯。
教授想,我不是司機,這話不是問我的。
他向司機瞥了一眼,司機不動聲色,暗示他關上車門。
教授隻得向那身高馬大的女人賠笑臉,抱歉地說:“對不起啊,我下次一定注意。”
他關上車門,車開走了。
司機嘟囔:“這女人,張口就他媽的,什麽德行啊!”
教授又沖司機笑笑,息事寧人地說:“哎,在氣頭兒上嘛。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機朝教授的手瞥了一眼,挖苦地說:“您真有涵養,要是我的手指被弄成那樣,今天和那女人沒完。可惡的女人!”
教授說:“何必呢。她又不是故意的。”
車開出去沒有五十米,一輛自行車從後邊超到車前,車身一橫,擋住了方向。
司機急剎車,教授的頭呼地撞在車內的鐵欄上。那真是好險的情形!
教授定睛看時,見是剛才那個女人。
她蠻橫地叫道:“下次?這次就得說清楚!”
司機說:“是你自己撞在車門上,又不是我開車撞了你。”
那女人說:“就是你的車撞了我!你的車門撞了我!休想一走了之,沒那麽便宜的事兒!”
司機說:“又不是我開的車門,是這位乘客開的車門,他開車門撞了你,還是你撞在開著的車門上,我也沒看清楚,你有理和他講!”
教授覺得很有必要替自己辯護了,他彬彬有禮地說:“女同誌啊,您這就太過分了點兒。不是我開車門撞了您,是您撞在開著的車門上,對吧?一輛計程車開著車門,又是在大白天,幾百米以外就可以望得清楚,對吧?何況,您也沒撞傷,您究竟要怎麽樣呢?”
教授對目前的世相民風也是了解一二的。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大抵是要靠錢來調停的,所以他才問最後那一句。如果對方要五十元錢,他會毫不猶豫立刻掏出來就給。他曾目睹過兩個騎自行車的人相撞了,感到自己欠理的那個問:“你說怎麽辦吧?”另一個撚動著手指回答:“咱倆也甭浪費時間,你給半條煙錢拉倒!”對方夠爽快,掏出一百元往另一個手裏一塞,於是二人都不再囉唆,跨上自行車各奔東西。教授打算向那個爽快的男人學習。但他身上隻帶了一百零幾元錢,不能都給那女人,得留下五十元來回“打的”。他想,那女人不見得是女“菸民”,何況也不怎麽占理,五十元是該打發得了的吧?他一心巴望那女人讓開路,計程車快一點兒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