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即使在徹底商業化的時代中,即使在出版業徹底私有化的現實中,即使在“出版自由”神聖不可限製的前提下,一部實事求是之態度大受懷疑的書,也肯定是沒什麽價值的。它也許會為出版商帶來巨大的利潤,但同時也必定會使出版商的名聲受損。偉大的歷史人物,無不受著現當代人的倫理原則的庇護。即使在美國這麽自由的國家,寫書的人和出版商,也是不敢輕易拿林肯和華盛頓的名字譁眾取寵的。


    何況,偉人一旦成為偉人,其地位乃是由歷史認定的。與歷史的權威性相比,後人的評優評劣,不管多麽的公開、多麽的自由,也隻不過意味著是公開的自由的“私議”罷了。歷史的認定對於此,確實“一句頂一萬句”。


    愛因斯坦、畢卡索、海明威、雨果、羅丹、雪萊、拜倫、李斯特……我們可以舉出幾打世界的偉人和名人,被當代人嚴肅地或並不嚴肅地,認真地或並不認真地,有根據地或根據並不充分地,甚至主觀臆想地懷有惡意地推斷為同性戀者、心理變態者、亂倫者、情感卑俗猥瑣者、藝術剝削和剽竊者……應該承認,外國人比中國人寫人物傳記要嚴肅認真得多。以上那些偉人和名人,也確有各自的汙點和劣點。但是汙點和劣點,並不能動搖他們在歷史中依然是偉人和名人的地位。


    歷史的“頭腦”所記住的,永遠是有缺點的,包括有汙點和劣點的偉人和名人,而將“完美”的普通人的名字一概地予以忽略。


    對歷史而言,人最大的“缺點”是普通。


    對普通人而言,偉人和名人最大的“缺點”是不“完美”。


    但在歷史的專門詞典裏,從來不收入“完美”這一詞條。


    中國人正在開始明白歷史是對的。毛澤東也正在開始以不“完美”的偉人形象重新被普遍的中國人所承認。


    到目前為止,林林總總的“憶毛書籍”和文章所要達到的第二個目的,隻達到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這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也僅僅是在某些次要事件方麵達到的。這些事件實際上並沒有什麽“內幕”性,不過鮮為人知罷了。


    鮮為人知的事是許多人不知道,但隻要有想知道的願望就可以知道的事。


    “內幕”雖也是許多人不知道,但同時又是許多人想知道甚至一定要知道而難以知道的事。


    可以這樣認為,到目前為止,一切標有“內幕”字樣的關於回憶毛澤東的文章和書籍,都根本沒有任何“內幕”性可言。也對“梳理”清楚中國共產黨史上的重要事件毫無寶貴的認識價值。這一方麵是因為,有資格作為歷史見證人的人們在毛逝世後依然活著的二十年間,仍由於種種原因諱莫如深,“話到唇邊留三分”,甚至話到唇邊留七分留八分留九分,結果將真相帶到了棺材裏去。另一方麵,或者有些見證人也說出了一些真相,但記錄為文的人心有所慮心有所悸,筆下“遺漏”了;或者記錄為文的人也如言所寫了,但在發表和出版前被終審者慎刪了。


    但我們畢竟經由那些文章和那些書知道了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現在已被允許知道和了解的事。


    唯有第一個目的顯然達到了——將從前神化了的毛澤東“請”下了“神壇”。那些文章那些書,大抵是毛澤東身旁當年的工作人員們所寫的。或由他們口述,文人記者們記錄整理的。因他們的文化程度不同,工作性質不同,與毛澤東接觸的方式不同,回憶的角度不同,那些文章和書的認識價值也便有高低之分。除了少數文章和書涉及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治國主張,以及在重大事件過程中的心路的微淺痕跡,更多的文章和書籍隻不過大量地、相似地、重複地“展出”了毛澤東的日常生活片段給人看。並且,又大抵充滿著對毛澤東的敬愛與緬懷之情。由於他們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毛澤東的性情特點和喜怒哀樂,其真實性幾乎是不容置疑的。又由於敬愛與緬懷格外真摯,感情色彩很濃,讀來十分溫馨親切。某些影視作品,常從那些文章和書中直接“借用”塑造毛澤東藝術形象的素材。某些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也常從那些文章和書中吸收“營養”。那些文章和書,通力描寫了一位在日常生活中儉樸、風趣、平易近人而又體恤人、一向樂觀而又有時多愁善感、愛讀書又愛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的毛澤東。


    這些當然都是真實的毛澤東的一麵。但僅僅是一麵而已。


    這些也是普遍的中國人從前所不知毛澤東逝後很感興趣的。


    那些文章和那些書,滿足了普遍的中國人間接貼近地感覺毛澤東的心理願望。


    但是,作為共和國同齡人的我,多麽希望中國能出現一部關於毛澤東的、其認識價值如美國的麥克阿瑟晚年所著的關於“越戰”問題的權威性的書啊!


    我認為我的希望,也代表著許多中國人,尤其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想法。


    同時我也明白,在近五六年內,希望隻能是希望。


    當現仍在世的,為數已經極少的,具有歷史見證人資格的中國老人們皆遁入歷史之後,這樣的書的出現,無疑將更加困難了。


    於是思考毛澤東,漸漸成了我日常用心的一部分內容。對於自己想要明白的事,既然別人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給自己一個明白,那麽也就隻有獨自思考。我讀一切自己所見到過的關於毛澤東的文章和書。企圖從中發現這位曠世偉人與中國及普遍的中國人之命運的更深一層關係。因為這種關係,不但從前主宰著中國及中國人的命運,現在也依然對中國及中國人的命運發生著割不斷的牽製。


    毛澤東逝世前幾年,在給他的夫人江青那一封著名的信中曾預言——“我死後,別人們還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打著我的旗號……”


    每當我聯想到他的這句話,心中總不免生出一股冷嗖嗖的敬畏。那敬畏如一個凡人對神祇的預言的敬畏。


    我曾反覆咀嚼這句話,越咀嚼越覺得,其中既包含著上帝般的自信,亦包含著對於後人的輕蔑似的。


    究竟是些什麽因素,竟使逝世前的毛澤東如此之自信呢?


    在近當代世界史上,除了毛澤東,又有哪一位領袖或政治家敢在生前說出這樣的話呢?而且還說對了呢?


    一個中國人,哪怕將“毛澤東現象”思考明白了一點點,對於中國之事,或許也就會看得稍微清楚了幾分吧?


    這即使不能說是有意義的,也起碼是有意思的。


    帝王們也是人。帝王們的思想,也是人類思想的一部分。中國歷代帝王們的思想,是中國人思想體係的一部分。


    有平庸的帝王;也有英明的帝王。有將治國當成“專業”,“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帝王;也有荒淫無恥、終日享樂不理朝政的帝王。有推廣仁政的帝王;也有以實行暴政統治為能事的帝王。有具有深刻的政治家思想的帝王;也有根本無思想可言的帝王……在資本主義革命之前,世界上的每一個已有國家都是帝王們的國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忐忑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忐忑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