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他們的“唯我正確”、“唯我獨革”之“邏輯”,不可理喻到了極點,混淆視聽的目的卻又那麽的顯然,不斥之不足以正視聽。
遂決定一一斥之。
因我隻是偶爾上網一掃,實在記不清那“滴”什麽者究意是“滴”什麽,隻得以“滴”簡謂。而那一再要與我論“人格”的,推測是個年輕的,故以“小子”謂之。在中國文字中,年長者謂年輕者“小子”,並不含有侮辱的成分,是慣常之謂——在我也是。
先斥那些“要死要活”的——作家寫什麽,怎樣寫,是一種基本創作權利。讀者與觀眾,也當然有評頭論足的自由。我並沒有阻止過任何人對我任何一部作品的評論、指責與批評,甚至批判。
但問題是——我隻不過以知青題材托帶出了種種“文革”現象,以圖引起今人對“文革”之必要的再反思,你們那廂“要死要活”的相威脅幹什麽呢?
你們那自稱的“一些”,究竟都是些什麽樣的當年的知青呢?總共又是多少呢?——亮出真名實姓才有抗議的力量,這點兒常識誰都懂,為什麽竟不呢?
倘你們認為《知青》一劇不是為了反思與批判“文革”而由一個團隊傾力完成,竟是為了“替‘文革’翻案”的話,並且於是同仇敵愾,不共戴天的話;那麽現在,不共戴天的你們,又將作何打算呢?
這種動輒以“活著”或“死掉了”來齜著要咬人似的牙齒般發表意見的行徑,體現於對文藝的評論,我覺得是潑習。這一點兒對你們的“意見”的意見,謹供爾等參考。
下麵,我要對“滴”也發表發表我對他的攻擊的意見了:
按照你的邏輯,“文革”十年,全體中國人包括全體知青“都瘋了”,似乎根本沒有人性未泯的人了。我寫了些好人或其實隻不過不壞的人,便是蓄意美化“文革”,公然要替“文革”翻案,於是不但該連人帶劇一起打倒,簡直還要由你號召,再一踏上千萬隻腳,是嗎?
我在《知青》這一部書的扉頁明明白紙黑字印著“‘文革’既反人性也反人格,因而是人類社會的‘反動運動’”——此話在各種報上也登過,你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
毫無疑問你是網上老手——二十幾年來,《知青》是一部承載了最多量反思“文革”,批判“文革”的電視劇,為什麽在你眼裏黑白完全顛倒了過來?連付正之死、沈力之瘋、張靖嚴排長被捕、武紅兵被判刑、老支書之死、趙曙光被停止反省,統統都在你那兒得出了“文化大革命多麽好”的結論?
一部劇的播出,要級級做出審看報告——每一級的報告上都寫著幾乎同樣的字:以史為鏡,本劇在反思和批判“文革”方麵做出了極大努力。這也是幾級專家審看委員會的共識。目前它的觀眾肯定不少於一部電影大片的觀眾,山東衛視重播時,“星在線”滾動字幕中,有一條是小學三年級孩子發的,說是在與爸爸媽媽一起看,沈力叔叔真可憐,那個年代真不好……
按你的說法,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都瘋了”,那麽現在的你從那種瘋勁中好轉了嗎?如果好了,為什麽孩子都看得明白的內容,在你那兒卻成了“唱‘文革’讚歌”?如果你認為幾千萬看《知青》的人們又集體中了“文革”的毒了,你究竟是在侮辱大家,還是在侮辱自己?
對劇中人物的塑造給予了特別理想化的人性及人格情節——這麽批評不正是符合文藝批評之客觀原則的嗎?甚至可以進一步批評,由於特別理想化所以削弱了批判力度,這也很中肯啊!
可你從此劇剛一開播就掄起“美化‘文革’”、“企圖為‘文革’翻案”的狼牙大棒揮舞打擊,至今不停,氣勢洶洶。
在我的博客中,有人之跟貼使我恍然大悟,貼曰:“想要了解‘上山下鄉’真相,都應該去看××××的×××××……”
而那據說包羅真相的“偉大”作品,正是你“滴”的網上未成寫作。
你在網上寫你的,別人以別的方式對“文革”進行反思批叛,你為什麽隻許你存在,不許別的作品出現呢?為什麽非得將同一題材的別的作品攻擊為“大毒草”,隻能留你一家“香花”似的呢?什麽“可恥”、“罪惡”全都用上了,唯你“獨革”嗎?唯你是反思批叛“文革”的英雄嗎?
就算是兩個種同一種蔬菜的農民,也沒見一個指著另一個的菜地叫罵不停吧?
你真是當年知青嗎?
若真是,肯定也有大兒大女了,你平常是這麽教育下一代的嗎?——隻要是和自己做同一件事的,先滅掉對方再說,下手要狠?
可一個由畢竟有些思想的人組成的團隊,在形成思想共識的基礎之下努力完成的作品,是你這樣一些人想滅掉就能滅掉的嗎?
先扣上罪過的大帽子,再企圖鼓譟成一種陣勢,繼而達到一舉打倒而後快的目的——這是你為人處世的一貫方式嗎?
二
還有一個什麽人,在網上大談什麽“梁曉聲的晚節”。有“節”之人,必有人味。那麽好吧,我們就談談人味與“節”吧。
首先我要說,我下鄉前沒瘋狂過,下鄉後也沒瘋狂過。
恰是在“文革”中,我見到我的被剃了鬼頭的語文老師龐穎,立即退後一步,恭恭敬敬地深鞠躬說:“龐穎老師好!我代全家問您好!”
又見到同樣成了“反黨分子”的教導處主任在操場掃雪,便繞半個操場走至跟前,也恭恭敬敬地深鞠躬問候:“宋主任好!我和我全家都非常關心您,請多保重。”
我所在的中學是哈爾濱第二十九中,我哥哥曾是這一所中學的好學生,所以我要代表全家。
“文革”中,她們都印象深刻地記得當時一幕,那溫暖在她們心中保溫了十年。
“滴”——你當年也這麽有過一點兒人味嗎?若你有,你當年不是就不會瘋狂了嗎?並且,生活中不是就也有了一點點溫暖嗎?你當年這麽想這麽做了嗎?看你現在行為,大約不會。
我下鄉前,要與軍代表和校革委會老師,共同為全班同學作政治鑑定,不是全班同學都跟我很好,有一名董姓男生,還曾一個大背將我摔倒在地,昏暈過去。但事關同學以後的人生,可忘前嫌,得力爭給出好的鑑定啊!
這麽一點點人味兒,“滴”,你當年也有嗎?
“責人寬,克己嚴”——這是我下鄉前的鑑定語;你的鑑定中也有類似評語嗎?
“中國病了!”——這正是我當年與一位叫王鍾龍的,大提琴拉得極好的老高三知青每每說到的話,這一點點獨立思想的青年之“節”,“滴”,你當年有嗎?
遂決定一一斥之。
因我隻是偶爾上網一掃,實在記不清那“滴”什麽者究意是“滴”什麽,隻得以“滴”簡謂。而那一再要與我論“人格”的,推測是個年輕的,故以“小子”謂之。在中國文字中,年長者謂年輕者“小子”,並不含有侮辱的成分,是慣常之謂——在我也是。
先斥那些“要死要活”的——作家寫什麽,怎樣寫,是一種基本創作權利。讀者與觀眾,也當然有評頭論足的自由。我並沒有阻止過任何人對我任何一部作品的評論、指責與批評,甚至批判。
但問題是——我隻不過以知青題材托帶出了種種“文革”現象,以圖引起今人對“文革”之必要的再反思,你們那廂“要死要活”的相威脅幹什麽呢?
你們那自稱的“一些”,究竟都是些什麽樣的當年的知青呢?總共又是多少呢?——亮出真名實姓才有抗議的力量,這點兒常識誰都懂,為什麽竟不呢?
倘你們認為《知青》一劇不是為了反思與批判“文革”而由一個團隊傾力完成,竟是為了“替‘文革’翻案”的話,並且於是同仇敵愾,不共戴天的話;那麽現在,不共戴天的你們,又將作何打算呢?
這種動輒以“活著”或“死掉了”來齜著要咬人似的牙齒般發表意見的行徑,體現於對文藝的評論,我覺得是潑習。這一點兒對你們的“意見”的意見,謹供爾等參考。
下麵,我要對“滴”也發表發表我對他的攻擊的意見了:
按照你的邏輯,“文革”十年,全體中國人包括全體知青“都瘋了”,似乎根本沒有人性未泯的人了。我寫了些好人或其實隻不過不壞的人,便是蓄意美化“文革”,公然要替“文革”翻案,於是不但該連人帶劇一起打倒,簡直還要由你號召,再一踏上千萬隻腳,是嗎?
我在《知青》這一部書的扉頁明明白紙黑字印著“‘文革’既反人性也反人格,因而是人類社會的‘反動運動’”——此話在各種報上也登過,你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
毫無疑問你是網上老手——二十幾年來,《知青》是一部承載了最多量反思“文革”,批判“文革”的電視劇,為什麽在你眼裏黑白完全顛倒了過來?連付正之死、沈力之瘋、張靖嚴排長被捕、武紅兵被判刑、老支書之死、趙曙光被停止反省,統統都在你那兒得出了“文化大革命多麽好”的結論?
一部劇的播出,要級級做出審看報告——每一級的報告上都寫著幾乎同樣的字:以史為鏡,本劇在反思和批判“文革”方麵做出了極大努力。這也是幾級專家審看委員會的共識。目前它的觀眾肯定不少於一部電影大片的觀眾,山東衛視重播時,“星在線”滾動字幕中,有一條是小學三年級孩子發的,說是在與爸爸媽媽一起看,沈力叔叔真可憐,那個年代真不好……
按你的說法,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都瘋了”,那麽現在的你從那種瘋勁中好轉了嗎?如果好了,為什麽孩子都看得明白的內容,在你那兒卻成了“唱‘文革’讚歌”?如果你認為幾千萬看《知青》的人們又集體中了“文革”的毒了,你究竟是在侮辱大家,還是在侮辱自己?
對劇中人物的塑造給予了特別理想化的人性及人格情節——這麽批評不正是符合文藝批評之客觀原則的嗎?甚至可以進一步批評,由於特別理想化所以削弱了批判力度,這也很中肯啊!
可你從此劇剛一開播就掄起“美化‘文革’”、“企圖為‘文革’翻案”的狼牙大棒揮舞打擊,至今不停,氣勢洶洶。
在我的博客中,有人之跟貼使我恍然大悟,貼曰:“想要了解‘上山下鄉’真相,都應該去看××××的×××××……”
而那據說包羅真相的“偉大”作品,正是你“滴”的網上未成寫作。
你在網上寫你的,別人以別的方式對“文革”進行反思批叛,你為什麽隻許你存在,不許別的作品出現呢?為什麽非得將同一題材的別的作品攻擊為“大毒草”,隻能留你一家“香花”似的呢?什麽“可恥”、“罪惡”全都用上了,唯你“獨革”嗎?唯你是反思批叛“文革”的英雄嗎?
就算是兩個種同一種蔬菜的農民,也沒見一個指著另一個的菜地叫罵不停吧?
你真是當年知青嗎?
若真是,肯定也有大兒大女了,你平常是這麽教育下一代的嗎?——隻要是和自己做同一件事的,先滅掉對方再說,下手要狠?
可一個由畢竟有些思想的人組成的團隊,在形成思想共識的基礎之下努力完成的作品,是你這樣一些人想滅掉就能滅掉的嗎?
先扣上罪過的大帽子,再企圖鼓譟成一種陣勢,繼而達到一舉打倒而後快的目的——這是你為人處世的一貫方式嗎?
二
還有一個什麽人,在網上大談什麽“梁曉聲的晚節”。有“節”之人,必有人味。那麽好吧,我們就談談人味與“節”吧。
首先我要說,我下鄉前沒瘋狂過,下鄉後也沒瘋狂過。
恰是在“文革”中,我見到我的被剃了鬼頭的語文老師龐穎,立即退後一步,恭恭敬敬地深鞠躬說:“龐穎老師好!我代全家問您好!”
又見到同樣成了“反黨分子”的教導處主任在操場掃雪,便繞半個操場走至跟前,也恭恭敬敬地深鞠躬問候:“宋主任好!我和我全家都非常關心您,請多保重。”
我所在的中學是哈爾濱第二十九中,我哥哥曾是這一所中學的好學生,所以我要代表全家。
“文革”中,她們都印象深刻地記得當時一幕,那溫暖在她們心中保溫了十年。
“滴”——你當年也這麽有過一點兒人味嗎?若你有,你當年不是就不會瘋狂了嗎?並且,生活中不是就也有了一點點溫暖嗎?你當年這麽想這麽做了嗎?看你現在行為,大約不會。
我下鄉前,要與軍代表和校革委會老師,共同為全班同學作政治鑑定,不是全班同學都跟我很好,有一名董姓男生,還曾一個大背將我摔倒在地,昏暈過去。但事關同學以後的人生,可忘前嫌,得力爭給出好的鑑定啊!
這麽一點點人味兒,“滴”,你當年也有嗎?
“責人寬,克己嚴”——這是我下鄉前的鑑定語;你的鑑定中也有類似評語嗎?
“中國病了!”——這正是我當年與一位叫王鍾龍的,大提琴拉得極好的老高三知青每每說到的話,這一點點獨立思想的青年之“節”,“滴”,你當年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