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和社會的原因,乃是時代和社會必須承擔的義務。什麽時候時代和社會的義務在以上方麵作為顯著了,什麽時候他們才會向時代、向社會交一份發自內心填寫的調查表……


    現在的中國,雖一年比一年重視教育,大學雖然每年都在擴招,但我們是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國家,大學仍不能做到寬進嚴出,應試教育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每年跨進大學校門的青年,倘包括了農村青年統計,仍隻不過是百分之幾。而且,為了維持教育的良性發展,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高到了使不少家庭望洋興嘆而且卻步的程度。城市裏的少年、青年,因學業競爭的壓力而疲憊;窮困農家,窮困地區的少年、青年,因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背對教育。在科技如此迅猛推廣的現在,少年和青年們背對教育的人生,未來怎樣,是可想而知的……在以後若幹年內的中國,他們也許離提高人生質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遠了……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必然促成科技的產業化;科技的產業化必然帶來新型的就業機會。但是,也毫無疑問,科技的產業化,是以摧毀傳統的工業模式和工業鏈條為前提的,而支撐後者的,又是為數眾多的傳統型的,隻善操單一工種的工業技工。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十項乃至更多項新型的就業機會,其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員的總和,往往抵不上被其淘汰的一種傳統工業所造成的失業人數的幾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在新派生的科技產業代替傳統工業的轉型期,失業是麵積式的現象,就業是點式現象,而且,科技產業所需要並擇優吸納的,必然是高知識結構的青年。他們起碼當有大學畢業的科技產業入場券。無此入場券的青年,將被阻擋在展示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那麽他們幾乎隻能去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後一種工作較之前一種工作,是薪金低得多的工作。被無情擋在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的青年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了嗎?何況,時代和社會倘未開創好足夠他們就業的社會服務工作,有待他們自己去一點一滴地幹起來……


    在從前的時代,清貧和窮困的生活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是普遍的現象。沒有比襯對象,人眼就難見差別,人心就無物可羨。倘非強調從前的時代也有差別,在農村,那也不過就是兩名青壯年勞力一天各掙幾角錢之間的微小差別。而在城市,同代人之間的工資差別,最大不超過十元。亦即相差一級或一級半的工資。而且,那十元錢,一般便是同代人之間一輩子的差別。完全不同的工作,幾乎相同的工資,這是從前的“中國特色”。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兩個家庭,兩個中國人,兩個青年之間的收入差別,可能十幾倍,可能幾十倍,可能百餘倍,用天地之別形容也不過分。而且,巨大的差別,就咄咄逼人地呈現於近旁,並被形形色色的文化反反覆覆地渲染著,人想裝作不知道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從前的青年隻能安於時代強使之普遍的低收入現狀,那麽當代的低收入青年,則難免會在咄咄逼人的差異比襯麵前內心充滿了焦躁,而且深深地痛苦著。


    中國的文化應該反省一下的。全世界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像中國當代文化這麽的“勢利眼”。倘僅僅從電視中來感受中國,那麽將會對中國產生極大的錯覺,以為它已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了;以為每一戶中國人家的收入都已高得不得了,因而如果不天天追求時尚,進行高消費,錢就會變成負擔之物了。


    有些商業gg接近著厚顏無恥。比如某些房地產gg,比如某些珠寶鑽戒gg。它們的意思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多便宜呀!”而其標價對於工薪階層,如畫在天空上的餅之對於飢漢。或曰本就不是向老百姓做的gg,那麽就應該把意思說得更明白——“對於富人多便宜呀!”那些gg犯的不是語焉不詳的錯誤,而是故意混淆gg受眾群體的常識錯誤。


    有些報刊熱衷於宣揚三十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是容易的。而我們都知道,這不但在中國對於大多數中國青年不容易,在全世界對於大多數外國青年也不容易。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比十年前多了近三億,比三十年前多了近一半,“文革”時期中國還是七點五億人口。青年人數究竟翻了幾番,小學算術能力也能算得出。


    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大多數人能夠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已然是國家幸事,已然是中國人幸事。而時下的大文化似乎總在齊心協力地誘惑人們——富有的生活早已擺在你麵前,就看你想要不想要了!


    許多當代中國青年,麵對如此聒噪不休的大文化,包括每每睜著兩眼說瞎話的傳媒,內心既不但痛苦、沮喪,而且倍感低賤和屈辱……


    與從前時代的中國青年相比,當代之中國青年,半數以上在確確實實地迷惘著。甚至,也可以說確確實實地體會著另一種不幸……


    然而,中國畢竟在向前發展著。


    撲朔迷離的中國經濟,近年正出現著有根據樂觀的拐點。


    時代變了,是為“道變”。


    “道”既變,人亦必變。


    變了的時代,衍生出新的時代人。新的時代人不可能適應從前的時代(盡管他們對現在也不見得多麽適應),因而他們不會讓時代退回到從前,因而他們必將時代繼續推向前去,並在此過程中漸漸適應他們所生逢的時代,並漸漸提高他們打理自己人生的能動力……


    歸根結底——時代發展的潮流不可抗拒,其實意味著的是這樣的法則——倘新的時代人衍生出來了,他們解決他們和時代的關係的方式也是新的、不可抗拒的。他們與時代共同舞向前去的能動力是不可抗拒的。


    因為他們明白,他們的希望在前頭,而不是在從前……


    16. 網絡肆意攻擊的紅衛兵遺風


    一


    由我編劇的電視劇《知青》,甫一播出,網上便有化名“滴”什麽者,以及另一“小子”,輪番攻擊不止。還有另一代表所謂“一些老知青”們的同樣化名者,發貼“警告梁曉聲,我們還活著”!


    斯時我正麵臨45卷之全集的出版,又在進行著《忐忑的中國人》一書的寫作,委實無暇反駁。


    現在終於有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知青》卻已播過;它是自八十年代以降,對“文革”再度繼承反思和批判之文藝使命的電視劇,基本已成定論。我的反駁動念,也便隨之索然。


    於是想到魯訊的話——最大的輕蔑,是連目光都不瞟過去一下。


    又一想,不行。


    該駁斥,還是要駁斥的。


    因有時過於的包容,並不能使不識趣的人識趣起來!而彼們的不識趣,是從不會因為別人的涵養便自省的。那麽,包容豈不等同於慫惡了嗎?


    是的,依我看來,今日之中國,網上的攻擊,詆毀行徑,一如當年的“紅衛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忐忑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忐忑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