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a紳士說——我知道有一個修鞋匠的喉結特大,你還沒看到過他。
b紳士立刻說——快陪我去看!
於是兩位衣冠楚楚的紳士,這才起身去看一個喉結特大的修鞋匠,身後跟著他們的兩名僕人。
中國人討論“看客”現象,大約是在魯迅的《藥》發表以後。不錯,《阿q正傳》中也寫到了“看客”。阿q在供狀上畫押時,他是將持板子隨時準備聽令打他的衙役們當成“看客”的。因他招得老實,沒挨打。這大約使他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彼們隻不過是拄著板子列於兩旁在看他,所以他才力求將那圈捲兒畫得較圓。若沒有衙役們看,估計他對自己沒那種高標準、嚴要求。待其被五花大綁、後腦插了令箭、遊街示眾地押往刑場時,他對於小市民是有貢獻的,那就是——他們得以又看到很刺激的熱鬧了。所以見他們興趣盎然,阿q起初是並不害怕的,反覺榮耀、自豪,體會了一把類似檢閱般的好感覺,及至離刑場近了,這才從檢閱般的幻覺中猛醒,明白不是被夾道歡送往理髮店去剃頭,而是將被砍頭,便頓時怕極了……
的確,一個國家喜歡看極刺激的或俗不可耐的“熱鬧”的人若遠遠多於欣賞文藝的人,這國家的文明是堪憂的,進步也將是遲緩的。
四、“文革”培養了大批“看客”
使中國人留下了“看客後遺症”
“文革”中所謂“路線鬥爭”、“階級鬥爭”風雲變幻,異常弔詭,從黨政軍要人到著名的或普通的知識分子再到平民百姓,三番五次地要“站隊”、“緊跟”。
黨政軍要人一旦被那麽定性了,不僅自己遭殃,全家及部下全都難逃一劫,輕則隔離審查,挨批挨鬥;重則入獄,甚至死得不明不白。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霧裏看花看花眼。即使明智地認了那“順者昌,逆者亡”的時代狠勁,每每的都不知道究竟該順什麽、該逆什麽。
知識分子如果並非知識界官員,一般還沒資格上什麽“船”。即使有心攀上一條絕對紅的“紅船”,卻隻能是“有時夢裏還去”。因為它不在現實中,而在歷史中。
但知識分子也得學會看,曰“看風向”。不善於看的,經常表錯了態、說錯了話自己還不曉得,而那也會禍從天降。
那個時代,消滅一個知識分子,如民間所說,“比按死一隻臭蟲還容易”。總體的,知識分子已經背上了“臭”字。
至於平民百姓,隻要出身好,站錯了隊一般也不要緊。但若據理力爭,堅持認為自己沒錯,並且還由而大發質疑的話,那麽便是不識趣——不識政治之趣了。
《五一六通知》中是這樣說的:
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在這些基本問題上,難道允許有什麽平等嗎?……絕對不是什麽平等的關係,例如所謂仁義道德關係,等等。
“絕對不是什麽平等的關係”就等於絕對不講平等。
“所謂仁義道德”就等於徹底否認仁義道德。
那麽稍有平等意識的人,要求自己總還是多少要講一點兒仁義道德的人,還有什麽話可說呢?
仁義道德幾千年以來是民間原則。
這個原則被徹底否定了,平民百姓也隻有權作“文革”看客,成心令自己失明失智,裝二百五,看政治如何指鹿為馬、火上弄冰。像看情節起伏跌宕的電視連續劇。
我的一名學生曾不解地問我:老師,當年為什麽幾天前還全國都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幾天後竟全國歡慶粉碎“四人幫”?
我回答:早已在看而已。邊看邊唱,邊唱邊看。
又問:為什麽會那樣?
答:除了那樣,別無他法。所以一粉碎“四人幫”,除了少數“文革”既得利益者,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拍手稱快,有種“終於他媽的結束了”的解脫感。
見學生仍一臉困惑,反問:聯想到了魯訊小說中的看客?
學生點頭。
想想,安慰道:也不全是看客。“四五”運動能證明不全是看客。
學生說:那隻不過是少數人的抗爭。除此之外,都是大多數的沉默。
答:但代表了多數人的願望。有總比完全沒有強。就是目前也仍不能指望中國的鬥士比看客還多。人類的看客史太悠久了。中國人口多,看客便也多……
我希望自己能用短短的幾句話解惑,卻意識到,也許適得其反,正應了那麽一種說法——“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隻得藉故抽身而去……
五、如今看客在網上
雖然我不上網,但對網上情況並非一無所知。
我知道網上頗有一些文學感覺很好、品位也很高的寫家。我稱他們為寫家,而非作家,絕不包含絲毫輕視的意思,隻不過強調他(她)們與我這樣的作家的不同。對於我這樣的作家,寫作起初是職業,後來漸成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他(她)們則不如此。他(她)們的職業或許也與寫有關,但文學寫作大抵不是職業。最大的區別是,他(她)們不會也願使寫作居然成了自己主要的生活內容。他(她)們無疑是喜歡寫作這一件事的,像喜歡一切帶給自己愉快的事那樣。我經常從報刊上讀到一些散文、小品文、雜文,能看出他(她)們寫的很沉浸、很享受,甚至可以說很考究。分明地,他(她)們是些寫作方麵的完美主義者。題目起得很別致,遣詞用句也細細打磨。仿佛首飾師傅做一枚夠得上是精品的首飾,而且不是為賣,是為自我欣賞。報刊往往這樣註明——“摘自某某網站”或“摘自某人博客”。看他(她)們的作品,我往往也很享受,像生吃剛從地裏拔出的蔬菜,能嚼出水洗不盡的泥土的味道。而那味道與蔬菜本身的味道同時入口,能嚼出別樣的清爽的汁來。有的文章寫得很時尚,不合我的品位。行文新潮,也是我一向不以為然的。卻情真意切,每也能使我怦然心動一下。特別是,有人將國外生活或工作的經歷、見聞,以思想性見長或趣味性見長的風格寫出,使我間接開闊了眼界。那些文章,以對比之法,將中外文化形態之不同、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價值追求的不同,寫得深入淺出,令我獲益匪淺,也每令我汗顏。我從報刊上讀到的摘自網上的小說極少,多是散文、小品文、雜文、隨筆。故我所言網上寫家,也多是以上文體的作者。
我對他(她)們深懷敬意。知道網上有那樣一些準同行,高興。
我覺得,古代時的“詩的國度”,我們中國,堪稱當今世界第一的“散文國家”。
然我首先談到他(她)們,並不意味著我認為他(她)們在網上發揮的中國作用也是第一位的——隻不過由於親切感決定的罷了。
我知道網上頗有一些憂國憂民之士。他們利用網絡傳播自己關於國是民生的看法。這些人士多為男士。古今中外,憂國憂民者仍以男士為多。女人即使也憂,往往隻憂在內心,並不習慣公開表達,更不樂於與人討論、爭論。他們有人分明是要肩起啟蒙的使命。我頭腦中也每有這種一廂情願的意念,但隻願用筆寫在紙上。而且,我也有點兒像女人,不熱衷於爭論。我認為中國的某些事,目前是爭論不清楚的。而另外某些事,對錯又明明白白,無須爭論。
b紳士立刻說——快陪我去看!
於是兩位衣冠楚楚的紳士,這才起身去看一個喉結特大的修鞋匠,身後跟著他們的兩名僕人。
中國人討論“看客”現象,大約是在魯迅的《藥》發表以後。不錯,《阿q正傳》中也寫到了“看客”。阿q在供狀上畫押時,他是將持板子隨時準備聽令打他的衙役們當成“看客”的。因他招得老實,沒挨打。這大約使他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彼們隻不過是拄著板子列於兩旁在看他,所以他才力求將那圈捲兒畫得較圓。若沒有衙役們看,估計他對自己沒那種高標準、嚴要求。待其被五花大綁、後腦插了令箭、遊街示眾地押往刑場時,他對於小市民是有貢獻的,那就是——他們得以又看到很刺激的熱鬧了。所以見他們興趣盎然,阿q起初是並不害怕的,反覺榮耀、自豪,體會了一把類似檢閱般的好感覺,及至離刑場近了,這才從檢閱般的幻覺中猛醒,明白不是被夾道歡送往理髮店去剃頭,而是將被砍頭,便頓時怕極了……
的確,一個國家喜歡看極刺激的或俗不可耐的“熱鬧”的人若遠遠多於欣賞文藝的人,這國家的文明是堪憂的,進步也將是遲緩的。
四、“文革”培養了大批“看客”
使中國人留下了“看客後遺症”
“文革”中所謂“路線鬥爭”、“階級鬥爭”風雲變幻,異常弔詭,從黨政軍要人到著名的或普通的知識分子再到平民百姓,三番五次地要“站隊”、“緊跟”。
黨政軍要人一旦被那麽定性了,不僅自己遭殃,全家及部下全都難逃一劫,輕則隔離審查,挨批挨鬥;重則入獄,甚至死得不明不白。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霧裏看花看花眼。即使明智地認了那“順者昌,逆者亡”的時代狠勁,每每的都不知道究竟該順什麽、該逆什麽。
知識分子如果並非知識界官員,一般還沒資格上什麽“船”。即使有心攀上一條絕對紅的“紅船”,卻隻能是“有時夢裏還去”。因為它不在現實中,而在歷史中。
但知識分子也得學會看,曰“看風向”。不善於看的,經常表錯了態、說錯了話自己還不曉得,而那也會禍從天降。
那個時代,消滅一個知識分子,如民間所說,“比按死一隻臭蟲還容易”。總體的,知識分子已經背上了“臭”字。
至於平民百姓,隻要出身好,站錯了隊一般也不要緊。但若據理力爭,堅持認為自己沒錯,並且還由而大發質疑的話,那麽便是不識趣——不識政治之趣了。
《五一六通知》中是這樣說的:
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在這些基本問題上,難道允許有什麽平等嗎?……絕對不是什麽平等的關係,例如所謂仁義道德關係,等等。
“絕對不是什麽平等的關係”就等於絕對不講平等。
“所謂仁義道德”就等於徹底否認仁義道德。
那麽稍有平等意識的人,要求自己總還是多少要講一點兒仁義道德的人,還有什麽話可說呢?
仁義道德幾千年以來是民間原則。
這個原則被徹底否定了,平民百姓也隻有權作“文革”看客,成心令自己失明失智,裝二百五,看政治如何指鹿為馬、火上弄冰。像看情節起伏跌宕的電視連續劇。
我的一名學生曾不解地問我:老師,當年為什麽幾天前還全國都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幾天後竟全國歡慶粉碎“四人幫”?
我回答:早已在看而已。邊看邊唱,邊唱邊看。
又問:為什麽會那樣?
答:除了那樣,別無他法。所以一粉碎“四人幫”,除了少數“文革”既得利益者,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拍手稱快,有種“終於他媽的結束了”的解脫感。
見學生仍一臉困惑,反問:聯想到了魯訊小說中的看客?
學生點頭。
想想,安慰道:也不全是看客。“四五”運動能證明不全是看客。
學生說:那隻不過是少數人的抗爭。除此之外,都是大多數的沉默。
答:但代表了多數人的願望。有總比完全沒有強。就是目前也仍不能指望中國的鬥士比看客還多。人類的看客史太悠久了。中國人口多,看客便也多……
我希望自己能用短短的幾句話解惑,卻意識到,也許適得其反,正應了那麽一種說法——“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隻得藉故抽身而去……
五、如今看客在網上
雖然我不上網,但對網上情況並非一無所知。
我知道網上頗有一些文學感覺很好、品位也很高的寫家。我稱他們為寫家,而非作家,絕不包含絲毫輕視的意思,隻不過強調他(她)們與我這樣的作家的不同。對於我這樣的作家,寫作起初是職業,後來漸成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他(她)們則不如此。他(她)們的職業或許也與寫有關,但文學寫作大抵不是職業。最大的區別是,他(她)們不會也願使寫作居然成了自己主要的生活內容。他(她)們無疑是喜歡寫作這一件事的,像喜歡一切帶給自己愉快的事那樣。我經常從報刊上讀到一些散文、小品文、雜文,能看出他(她)們寫的很沉浸、很享受,甚至可以說很考究。分明地,他(她)們是些寫作方麵的完美主義者。題目起得很別致,遣詞用句也細細打磨。仿佛首飾師傅做一枚夠得上是精品的首飾,而且不是為賣,是為自我欣賞。報刊往往這樣註明——“摘自某某網站”或“摘自某人博客”。看他(她)們的作品,我往往也很享受,像生吃剛從地裏拔出的蔬菜,能嚼出水洗不盡的泥土的味道。而那味道與蔬菜本身的味道同時入口,能嚼出別樣的清爽的汁來。有的文章寫得很時尚,不合我的品位。行文新潮,也是我一向不以為然的。卻情真意切,每也能使我怦然心動一下。特別是,有人將國外生活或工作的經歷、見聞,以思想性見長或趣味性見長的風格寫出,使我間接開闊了眼界。那些文章,以對比之法,將中外文化形態之不同、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價值追求的不同,寫得深入淺出,令我獲益匪淺,也每令我汗顏。我從報刊上讀到的摘自網上的小說極少,多是散文、小品文、雜文、隨筆。故我所言網上寫家,也多是以上文體的作者。
我對他(她)們深懷敬意。知道網上有那樣一些準同行,高興。
我覺得,古代時的“詩的國度”,我們中國,堪稱當今世界第一的“散文國家”。
然我首先談到他(她)們,並不意味著我認為他(她)們在網上發揮的中國作用也是第一位的——隻不過由於親切感決定的罷了。
我知道網上頗有一些憂國憂民之士。他們利用網絡傳播自己關於國是民生的看法。這些人士多為男士。古今中外,憂國憂民者仍以男士為多。女人即使也憂,往往隻憂在內心,並不習慣公開表達,更不樂於與人討論、爭論。他們有人分明是要肩起啟蒙的使命。我頭腦中也每有這種一廂情願的意念,但隻願用筆寫在紙上。而且,我也有點兒像女人,不熱衷於爭論。我認為中國的某些事,目前是爭論不清楚的。而另外某些事,對錯又明明白白,無須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