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一種見怪不怪的現實,又每使我聯想到謝甫琴科。眾所周知,謝氏生長在農奴家庭,從小失去雙親,孤苦伶仃,實際上便開始做一個小農奴。盡管他的身份似乎比農奴高一等,叫“使喚人”。
後來,他成為烏克蘭民族的畫家和詩人,名聲遠播,於是受到沙皇的召見。
其刻,宮殿上文武百官都向沙皇三躬其腰,口出頌詞,唯謝甫琴科一人挺身於旁,神情漠然。
沙皇慍怒,問:“你是什麽人?”
詩人平靜地回答:“我是塔拉斯·格裏戈耶維奇·謝甫琴科。”
沙皇又問:“你不向我彎腰致敬,想證明什麽?”
詩人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不是我要見您,是您要見我。如果我也像您麵前這些人一樣深深地彎下腰,您又怎麽能看得清我呢?”
這一次召見,決定了詩人一生的命運。
如果,他和沙皇麵前的那些人一樣;如果,他哪怕稍微裝出一點兒卑躬屈膝——這在當時實在算不上什麽恥辱,許多比他聲名顯赫的人物都以被沙皇召見過為莫大榮幸——那麽他也許將從此成為沙皇的寵兒。
但是由於他的桀驁不馴(這乃是由於他的出身和經歷,從一開始就在他內心裏種下了輕蔑王權的種子),使他幾乎一生都成為讓沙皇耿耿於懷的人。
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無論什麽人,若想站直了,就必付出代價。
謝氏為此付出過代價。
法國的雨果也為此付出過代價。
還有俄國的普希金。
還有許許多多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企圖站直了的人……
民主之所以對於人民畢竟是好事,就在於它徹底驅散了王權的巨大投影之後,使人人都有可能從心理上獲得解放,彎腰與不彎腰,完全出於自願,出於敬意的有無,而根本不必假裝作戲。倒是反過來了,有權之人,每每在人民麵前作秀,以獲得人民的好感。因為人民幾乎無時無刻都有資格以民主的名義理直氣壯地說:“你的權力是我們給的,我們想收回給予別人,便可以那樣做!”
王權巨大投影之下的任何人,卻不得不經常告誡自己:“我現有的一切是王權的代表者們給的,他們想把它縮減到多麽小的程度,就可以把它縮減到多麽小的程度。他們一旦想收回它,不愁沒有正當的理由。”
中國的民主局麵、法製成就,近年發展得很快,有目共睹。但我們中國人畢竟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彎腰彎得太久了,似乎成了一種遺傳病,鼓勵站直了,許多人可能一時反而不習慣,感覺反而不自然。
掃描社會,觀察這一種現象,所見是非常有趣的。
“我認識××廠長!”
“我認識××處長!”
“我認識××局長!”
“我認識××部長!”
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時常會聽到這樣一種炫耀。而其炫耀,效果往往又立竿見影。仿佛炫耀者本身,頓時腦後呈現七彩光環似的。倘不直接認識官員們,那麽認識他們的秘書、兒女、三親六戚,也似乎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尤以認識官員們的夫人,最是資本。
中國人公開宣布自己擁有這些特殊關係時,其實是想證明——我是一個有條件站直了的人!但所認識的官員一旦“趴下”了,或從官體製中隱退,一度站直了的某些中國人,又必然會一如既往地彎下腰。於是他趕緊彎下腰去認識另外的官。因為他畢竟曾靠認識官而站直過,體驗了站直的感覺之良好……
如今,一個中國人站直了,已不須付出以往時代那種代價。那種代價太沉重,有時甚至很慘重。在中國以往的時代,隻有幾千萬分之一的人嚐試過。
但如今,一個隨時準備彎下腰的中國人,依然肯定地比一個隨時準備“站直”了的中國人獲益多多。
某一天這種情況反過來,中國就將成為一個前途更為光明的國家了。
9.中國檔案製度質疑
事實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兩份戶口,一份證明身份,一份記載個人歷史。那第二份“戶口”,即每一個中國人的檔案。它從我們的中學時代開始由別人們為我們“建立”了,以後將伴隨我們的一生。兩份戶口都與中國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二十餘年前,又簡直可以說駕馭著我們的一生。
第一份戶口就不多說了。當年對一個城市人最嚴厲的處罰,便是註銷戶口,這種處罰每與刑律同時執行。現在不這樣了,乃是法律的進步。現在某些城市,已開始鬆動戶口限製,乃是時代的進步。
這裏談談我對中國人的另一份“戶口”的看法。
倘誰的檔案中,被以組織(比如團支部、團委、黨支部、黨委)的名義,或單位或單位領導個人的名義塞入一份材料,對誰一貫的或某一時期的工作表現、生活作風、道德品質以及政治言行等方麵作歪曲的、甚而帶有惡意的某種所謂“結論”,更甚而編造了情節,而其人始終蒙在鼓裏,全然不知……
倘此類事發生在從前,即“文革”結束以前,恐怕是沒有哪一個中國人會覺得驚訝的。我們從前的中國人,對這種現象已是見慣不怪。從前中國人檔案裏的種種材料,因為代表著組織、單位或領導,其真實性簡直是不容產生絲毫懷疑的。一言以蔽之,不真實也真實。
復旦大學有一位老師,“文革”前所開幾次會上,“有幸”與某人同室,某怕鬼,卻又愛聽鬼故事,偏那位老師擅講鬼故事。在央求下,講了幾則給某聽。“文革”中就成了審查對象,審得他稀裏糊塗。因為某人已是大領導。後來終於明白,檔案中多了一份材料,上寫著“對領導懷有不良心理”。“領導”怕鬼,還講鬼故事給領導聽,當然是“懷有不良心理”了。再後來經暗示方恍然大悟,於是從實招來,結果因而被定為“壞人”。再再後來被下放農村改造,貧下中農以為他慣耍流氓,一點兒好顏色也沒給過他……
我們原童影廠的一位老大姐,年輕時檔案裏被塞入半頁紙,其上僅一行字——“常與華僑出雙入對,勾勾搭搭”。
就那麽半頁紙,就那麽一行字,無章,無署名,無日期,然而起著對她的認識作用。看過她檔案的領導皆以為她“作風不正派”。後來人們才搞清楚,其實她僅“經常”與一位華僑“出雙入對”,而且那華僑也是女性,而且是她母親……
電影界的一位老同誌去世,我為其寫小傳,接觸到其檔案(已故之人的檔案就不那麽保密了),內中一封信使我大為奇怪——那不過是她年輕時寫給她親兄的一封親情信,紙頁已變黃脆。隻因其兄當年是香港商人,那信竟成了“政治嫌疑”的證據入了她的檔案……
但,倘諸如此類的事發生在“文革”後呢?暴露於今天呢?
後來,他成為烏克蘭民族的畫家和詩人,名聲遠播,於是受到沙皇的召見。
其刻,宮殿上文武百官都向沙皇三躬其腰,口出頌詞,唯謝甫琴科一人挺身於旁,神情漠然。
沙皇慍怒,問:“你是什麽人?”
詩人平靜地回答:“我是塔拉斯·格裏戈耶維奇·謝甫琴科。”
沙皇又問:“你不向我彎腰致敬,想證明什麽?”
詩人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不是我要見您,是您要見我。如果我也像您麵前這些人一樣深深地彎下腰,您又怎麽能看得清我呢?”
這一次召見,決定了詩人一生的命運。
如果,他和沙皇麵前的那些人一樣;如果,他哪怕稍微裝出一點兒卑躬屈膝——這在當時實在算不上什麽恥辱,許多比他聲名顯赫的人物都以被沙皇召見過為莫大榮幸——那麽他也許將從此成為沙皇的寵兒。
但是由於他的桀驁不馴(這乃是由於他的出身和經歷,從一開始就在他內心裏種下了輕蔑王權的種子),使他幾乎一生都成為讓沙皇耿耿於懷的人。
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無論什麽人,若想站直了,就必付出代價。
謝氏為此付出過代價。
法國的雨果也為此付出過代價。
還有俄國的普希金。
還有許許多多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企圖站直了的人……
民主之所以對於人民畢竟是好事,就在於它徹底驅散了王權的巨大投影之後,使人人都有可能從心理上獲得解放,彎腰與不彎腰,完全出於自願,出於敬意的有無,而根本不必假裝作戲。倒是反過來了,有權之人,每每在人民麵前作秀,以獲得人民的好感。因為人民幾乎無時無刻都有資格以民主的名義理直氣壯地說:“你的權力是我們給的,我們想收回給予別人,便可以那樣做!”
王權巨大投影之下的任何人,卻不得不經常告誡自己:“我現有的一切是王權的代表者們給的,他們想把它縮減到多麽小的程度,就可以把它縮減到多麽小的程度。他們一旦想收回它,不愁沒有正當的理由。”
中國的民主局麵、法製成就,近年發展得很快,有目共睹。但我們中國人畢竟在王權的巨大投影之下彎腰彎得太久了,似乎成了一種遺傳病,鼓勵站直了,許多人可能一時反而不習慣,感覺反而不自然。
掃描社會,觀察這一種現象,所見是非常有趣的。
“我認識××廠長!”
“我認識××處長!”
“我認識××局長!”
“我認識××部長!”
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時常會聽到這樣一種炫耀。而其炫耀,效果往往又立竿見影。仿佛炫耀者本身,頓時腦後呈現七彩光環似的。倘不直接認識官員們,那麽認識他們的秘書、兒女、三親六戚,也似乎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尤以認識官員們的夫人,最是資本。
中國人公開宣布自己擁有這些特殊關係時,其實是想證明——我是一個有條件站直了的人!但所認識的官員一旦“趴下”了,或從官體製中隱退,一度站直了的某些中國人,又必然會一如既往地彎下腰。於是他趕緊彎下腰去認識另外的官。因為他畢竟曾靠認識官而站直過,體驗了站直的感覺之良好……
如今,一個中國人站直了,已不須付出以往時代那種代價。那種代價太沉重,有時甚至很慘重。在中國以往的時代,隻有幾千萬分之一的人嚐試過。
但如今,一個隨時準備彎下腰的中國人,依然肯定地比一個隨時準備“站直”了的中國人獲益多多。
某一天這種情況反過來,中國就將成為一個前途更為光明的國家了。
9.中國檔案製度質疑
事實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兩份戶口,一份證明身份,一份記載個人歷史。那第二份“戶口”,即每一個中國人的檔案。它從我們的中學時代開始由別人們為我們“建立”了,以後將伴隨我們的一生。兩份戶口都與中國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二十餘年前,又簡直可以說駕馭著我們的一生。
第一份戶口就不多說了。當年對一個城市人最嚴厲的處罰,便是註銷戶口,這種處罰每與刑律同時執行。現在不這樣了,乃是法律的進步。現在某些城市,已開始鬆動戶口限製,乃是時代的進步。
這裏談談我對中國人的另一份“戶口”的看法。
倘誰的檔案中,被以組織(比如團支部、團委、黨支部、黨委)的名義,或單位或單位領導個人的名義塞入一份材料,對誰一貫的或某一時期的工作表現、生活作風、道德品質以及政治言行等方麵作歪曲的、甚而帶有惡意的某種所謂“結論”,更甚而編造了情節,而其人始終蒙在鼓裏,全然不知……
倘此類事發生在從前,即“文革”結束以前,恐怕是沒有哪一個中國人會覺得驚訝的。我們從前的中國人,對這種現象已是見慣不怪。從前中國人檔案裏的種種材料,因為代表著組織、單位或領導,其真實性簡直是不容產生絲毫懷疑的。一言以蔽之,不真實也真實。
復旦大學有一位老師,“文革”前所開幾次會上,“有幸”與某人同室,某怕鬼,卻又愛聽鬼故事,偏那位老師擅講鬼故事。在央求下,講了幾則給某聽。“文革”中就成了審查對象,審得他稀裏糊塗。因為某人已是大領導。後來終於明白,檔案中多了一份材料,上寫著“對領導懷有不良心理”。“領導”怕鬼,還講鬼故事給領導聽,當然是“懷有不良心理”了。再後來經暗示方恍然大悟,於是從實招來,結果因而被定為“壞人”。再再後來被下放農村改造,貧下中農以為他慣耍流氓,一點兒好顏色也沒給過他……
我們原童影廠的一位老大姐,年輕時檔案裏被塞入半頁紙,其上僅一行字——“常與華僑出雙入對,勾勾搭搭”。
就那麽半頁紙,就那麽一行字,無章,無署名,無日期,然而起著對她的認識作用。看過她檔案的領導皆以為她“作風不正派”。後來人們才搞清楚,其實她僅“經常”與一位華僑“出雙入對”,而且那華僑也是女性,而且是她母親……
電影界的一位老同誌去世,我為其寫小傳,接觸到其檔案(已故之人的檔案就不那麽保密了),內中一封信使我大為奇怪——那不過是她年輕時寫給她親兄的一封親情信,紙頁已變黃脆。隻因其兄當年是香港商人,那信竟成了“政治嫌疑”的證據入了她的檔案……
但,倘諸如此類的事發生在“文革”後呢?暴露於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