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點頭稱是:“的確如此。”
他接著說:“崇禎皇帝至少是個有為的皇帝。”
孟舉人表示反對。
冒辟疆斜了他一眼,雖然自己是個秀才,可從來沒瞧得起孟舉人。他反問道:“孟舉人飽讀詩書,可知哪個亡國之君是自殺的?”
孟舉人默然,乃緘了口。崇禎是好是壞的爭議就平息了。
有一天,如皋城裏突然出現了十幾張偽大順朝的安民告示。捕快們滿城亂竄,不知誰是闖賊的奸細。最後,一個貨郎被揪了出來,因為他是唯一前一天方才到來的外方人。果然是他,在他的貨架底下還有七張沒貼的告示。如皋人憤怒了,高呼:“把他吊死,吹成幹肉再放下來。”但最終貨郎是被一二百人用石塊砸死的,屍體被野狗撕得粉碎。
不久,又傳來了驚人的消息。清兵由吳三桂率領,殺入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占領了北京。人們驚嘆:“好厲害的清兵。”
同時,最令董小宛難過的是人們都在傳說吳三桂降清是因為陳圓圓,按秦淮河上的輩份,陳圓圓是她的姐姐。她想起小時候外公教她彈《迴風》曲時講起陳圓圓時的眼神,那裏有無限的讚賞。董小宛悄悄流了淚。她端坐在水繪園裏彈了一整天《迴風》,院子裏的花被風吹得昏頭轉向。
連日來,冒老爺食不甘味,憂思難眠。老夫人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慌忙叫蘇元芳去水繪園裏尋來冒辟疆。
冒辟疆推開藏書樓的腰門,一股濃厚的舊紙味撲麵而來,這是學問的真正氣味。冒老爺正在靠窗的書案前凝思。陽光的光柱籠罩著他,那些上下飄飛的浮塵閃閃發光。冒老爺示意冒辟疆坐在旁邊,他放下了手中的歷史書,那書案上全堆的是歷史書,顯然,老爺是要從幾千年的變故中找出對付時局的辦法。
“吾兒,短短四五十天,江山三易其主,歷史上沒有先例。你認為誰是最後的贏家?”
“孩兒以為清更強。”
“清邊遠小國,不足以逐鹿中原。”
“不。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表明泱泱大國常被小國欺淩。比如,漢有匈奴,五代有鮮卑,宋有遼、金,乃至蒙古殺入竟得天下。孩兒思其根由,‘仁義不施,攻守易也’。”
“既如此,清國早有入主中原的狼心。此次得手,必大舉南下,江南不保,我等如何自保呢?”
“孩兒也正思慮這個問題。無論江山最終歸誰所有,得先保住冒家的產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何良策?”
“孩兒以為應該招募鄉勇,自壯聲勢。一則可以於危險時自保家園;二則可以顯示冒家在如皋的影響,這樣無論誰家得天下,都不便過分削弱冒家而冒失民心之險。造成一種印象,就是讓人覺得‘得冒家則得如皋’。三則可以窺視時局,如有良機,可趁機舉義兵而成千秋偉業。”
“此策雖好,無奈有違大明王法,此誅九族之罪也。”
“爹!”冒辟疆慷慨道:“明朝已不存在。”
“逆子。”冒老爺謔地站起,狠狠打了冒辟疆兩個耳光。冒辟疆一動不動。冒老爺的手懸在他麵前,顫慄不止。冒老爺把自己打清醒了,而冒辟疆本來就清醒。
“吾老矣!”冒老爺頹然跌坐在椅子中。
冒府以招募護院家丁的名義貼了揭貼。轟動如皋。短短三天時間,就招募了三百壯丁。許多人從大山裏跑來,他們認為隻是扛著兵器走來走去就可以拿銀子,太劃算了。
果然,沒有任何人出麵表示異議。
冒府裏造了三個打鐵的工匠棚,熱火朝天地打製兵器。那種氣氛到了午夜更顯眼,仿佛一切都被夜幕遮擋之後,天地間就剩三個鐵匠鋪似的。鐵匠有時還唱歌。董小宛立刻就想到李白的詩句:“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剩下的事便是操練人員。冒辟疆特意請來如皋一帶有名的俠客李元旦做教頭。在操練壯士的間歇,李元旦常和冒辟疆議論國事,交換強兵復國的策略,兩人建立了深厚情誼。
有一天,李元旦建議冒府停止招募鄉勇的做法。應該隻保留二十個家丁,其餘的都無償送給縣衙,名則保衛如皋,實則順便也就保護了冒府。這樣,乃可以不引人注目地達到目的。目前這種做法太冒險,反而不好。
冒辟疆聽從了這個建議。如皋人眼中的嫉妒消失了,覺得如皋有了切實的保障。
董小宛和蘇元芳閑得沒事,便結伴去如皋東門邊的一家雜貨鋪,挑選字畫,那是城裏唯一一家有字畫賣的店鋪。
楊掌櫃認得二位夫人,便叫學徒看茶。那雜貨鋪的裏麵,有一間布置得比較文靜的房間,裏麵掛滿字畫。都是些下三流作品。董小宛和蘇元芳隨便看了一會兒,便欲告辭。
剛要出門,店門外撞來一個壯漢,蘇元芳認得是前村的腳伕王麻子。王麻子一進門便將一幅字畫丟在楊掌櫃的櫃檯上,嚷著要換三鬥米。字畫上滿是新沾的油汙。
“什麽鳥畫?值三鬥米。”楊掌櫃看也不看,就把畫扔還王麻子。
王麻子一怔,沒接住,畫滾落地上,捲軸一下將畫幅展開在腳下。
董小宛看得真切,那是一幅用枯筆法畫的枯樹和山石,筆力遒勁,氣韻非凡,顯然是大師手筆。從顏色看也是好幾百年的東西了。她忍不住蹲下身子看起來。王麻子貪婪地從她領口偷看她的胸脯。
董小宛看中了這幅畫。她問:“三鬥米折價合多少銀子?”
楊掌櫃道:“值二兩銀子。”
董小宛又問王麻子:“你這畫從何處得來?可知它的來歷?”
“我一個粗人,怎麽知道它的來歷。那天我在涼風口的官道邊用兩鬥米換來的,拿回來想賺一鬥米。”
“跟誰換的?”
“不知道。看摸樣是個官,打扮得像個難民。”
楊掌櫃插話道:“夫人有所不知,最近那個涼風口快成集市了。官道上盡是從北方逃向留都的達官貴人。原本荒涼的涼風口是必經之路,又加上是個歇腳的好地方,許多人都去賣飲食,王阿婆賣茶水都掙了十幾兩銀子呢。”
“哦!”董小宛若有所思。蘇元芳知道她準備買這幅畫,便搶先掏出二兩銀子準備給王麻子。
“慢。”董小宛笑道。
王麻子急了,怕她反悔。
董小宛繼續說道:“非常感謝你送來這幅畫。我打算給你十兩銀子。”
“十兩!”楊掌櫃瞪圓了眼。王麻子撓著後腦袋道:“真的值錢啊。怪不得那人換米時抱著畫放聲大哭呢,想來是餓得受不了了才忍痛割愛的。”王麻子接了銀子快活而去。
回家路上,蘇元芳怪道:“本來不必破費十兩的。你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其實,就是花一千兩我也要買。你知道這是幅什麽畫嗎?”
“隻覺得很不錯。”
他接著說:“崇禎皇帝至少是個有為的皇帝。”
孟舉人表示反對。
冒辟疆斜了他一眼,雖然自己是個秀才,可從來沒瞧得起孟舉人。他反問道:“孟舉人飽讀詩書,可知哪個亡國之君是自殺的?”
孟舉人默然,乃緘了口。崇禎是好是壞的爭議就平息了。
有一天,如皋城裏突然出現了十幾張偽大順朝的安民告示。捕快們滿城亂竄,不知誰是闖賊的奸細。最後,一個貨郎被揪了出來,因為他是唯一前一天方才到來的外方人。果然是他,在他的貨架底下還有七張沒貼的告示。如皋人憤怒了,高呼:“把他吊死,吹成幹肉再放下來。”但最終貨郎是被一二百人用石塊砸死的,屍體被野狗撕得粉碎。
不久,又傳來了驚人的消息。清兵由吳三桂率領,殺入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占領了北京。人們驚嘆:“好厲害的清兵。”
同時,最令董小宛難過的是人們都在傳說吳三桂降清是因為陳圓圓,按秦淮河上的輩份,陳圓圓是她的姐姐。她想起小時候外公教她彈《迴風》曲時講起陳圓圓時的眼神,那裏有無限的讚賞。董小宛悄悄流了淚。她端坐在水繪園裏彈了一整天《迴風》,院子裏的花被風吹得昏頭轉向。
連日來,冒老爺食不甘味,憂思難眠。老夫人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慌忙叫蘇元芳去水繪園裏尋來冒辟疆。
冒辟疆推開藏書樓的腰門,一股濃厚的舊紙味撲麵而來,這是學問的真正氣味。冒老爺正在靠窗的書案前凝思。陽光的光柱籠罩著他,那些上下飄飛的浮塵閃閃發光。冒老爺示意冒辟疆坐在旁邊,他放下了手中的歷史書,那書案上全堆的是歷史書,顯然,老爺是要從幾千年的變故中找出對付時局的辦法。
“吾兒,短短四五十天,江山三易其主,歷史上沒有先例。你認為誰是最後的贏家?”
“孩兒以為清更強。”
“清邊遠小國,不足以逐鹿中原。”
“不。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表明泱泱大國常被小國欺淩。比如,漢有匈奴,五代有鮮卑,宋有遼、金,乃至蒙古殺入竟得天下。孩兒思其根由,‘仁義不施,攻守易也’。”
“既如此,清國早有入主中原的狼心。此次得手,必大舉南下,江南不保,我等如何自保呢?”
“孩兒也正思慮這個問題。無論江山最終歸誰所有,得先保住冒家的產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有何良策?”
“孩兒以為應該招募鄉勇,自壯聲勢。一則可以於危險時自保家園;二則可以顯示冒家在如皋的影響,這樣無論誰家得天下,都不便過分削弱冒家而冒失民心之險。造成一種印象,就是讓人覺得‘得冒家則得如皋’。三則可以窺視時局,如有良機,可趁機舉義兵而成千秋偉業。”
“此策雖好,無奈有違大明王法,此誅九族之罪也。”
“爹!”冒辟疆慷慨道:“明朝已不存在。”
“逆子。”冒老爺謔地站起,狠狠打了冒辟疆兩個耳光。冒辟疆一動不動。冒老爺的手懸在他麵前,顫慄不止。冒老爺把自己打清醒了,而冒辟疆本來就清醒。
“吾老矣!”冒老爺頹然跌坐在椅子中。
冒府以招募護院家丁的名義貼了揭貼。轟動如皋。短短三天時間,就招募了三百壯丁。許多人從大山裏跑來,他們認為隻是扛著兵器走來走去就可以拿銀子,太劃算了。
果然,沒有任何人出麵表示異議。
冒府裏造了三個打鐵的工匠棚,熱火朝天地打製兵器。那種氣氛到了午夜更顯眼,仿佛一切都被夜幕遮擋之後,天地間就剩三個鐵匠鋪似的。鐵匠有時還唱歌。董小宛立刻就想到李白的詩句:“郝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剩下的事便是操練人員。冒辟疆特意請來如皋一帶有名的俠客李元旦做教頭。在操練壯士的間歇,李元旦常和冒辟疆議論國事,交換強兵復國的策略,兩人建立了深厚情誼。
有一天,李元旦建議冒府停止招募鄉勇的做法。應該隻保留二十個家丁,其餘的都無償送給縣衙,名則保衛如皋,實則順便也就保護了冒府。這樣,乃可以不引人注目地達到目的。目前這種做法太冒險,反而不好。
冒辟疆聽從了這個建議。如皋人眼中的嫉妒消失了,覺得如皋有了切實的保障。
董小宛和蘇元芳閑得沒事,便結伴去如皋東門邊的一家雜貨鋪,挑選字畫,那是城裏唯一一家有字畫賣的店鋪。
楊掌櫃認得二位夫人,便叫學徒看茶。那雜貨鋪的裏麵,有一間布置得比較文靜的房間,裏麵掛滿字畫。都是些下三流作品。董小宛和蘇元芳隨便看了一會兒,便欲告辭。
剛要出門,店門外撞來一個壯漢,蘇元芳認得是前村的腳伕王麻子。王麻子一進門便將一幅字畫丟在楊掌櫃的櫃檯上,嚷著要換三鬥米。字畫上滿是新沾的油汙。
“什麽鳥畫?值三鬥米。”楊掌櫃看也不看,就把畫扔還王麻子。
王麻子一怔,沒接住,畫滾落地上,捲軸一下將畫幅展開在腳下。
董小宛看得真切,那是一幅用枯筆法畫的枯樹和山石,筆力遒勁,氣韻非凡,顯然是大師手筆。從顏色看也是好幾百年的東西了。她忍不住蹲下身子看起來。王麻子貪婪地從她領口偷看她的胸脯。
董小宛看中了這幅畫。她問:“三鬥米折價合多少銀子?”
楊掌櫃道:“值二兩銀子。”
董小宛又問王麻子:“你這畫從何處得來?可知它的來歷?”
“我一個粗人,怎麽知道它的來歷。那天我在涼風口的官道邊用兩鬥米換來的,拿回來想賺一鬥米。”
“跟誰換的?”
“不知道。看摸樣是個官,打扮得像個難民。”
楊掌櫃插話道:“夫人有所不知,最近那個涼風口快成集市了。官道上盡是從北方逃向留都的達官貴人。原本荒涼的涼風口是必經之路,又加上是個歇腳的好地方,許多人都去賣飲食,王阿婆賣茶水都掙了十幾兩銀子呢。”
“哦!”董小宛若有所思。蘇元芳知道她準備買這幅畫,便搶先掏出二兩銀子準備給王麻子。
“慢。”董小宛笑道。
王麻子急了,怕她反悔。
董小宛繼續說道:“非常感謝你送來這幅畫。我打算給你十兩銀子。”
“十兩!”楊掌櫃瞪圓了眼。王麻子撓著後腦袋道:“真的值錢啊。怪不得那人換米時抱著畫放聲大哭呢,想來是餓得受不了了才忍痛割愛的。”王麻子接了銀子快活而去。
回家路上,蘇元芳怪道:“本來不必破費十兩的。你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其實,就是花一千兩我也要買。你知道這是幅什麽畫嗎?”
“隻覺得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