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歷史上許多哲學家都很重視和關注教育,西方的哲學家,比如柏拉圖、洛克、盧梭、杜威、懷特海,他們都有關於教育的專著或言論,而且都相當精彩。我是研究尼采的,尼采對教育也有很精彩的見解。我翻譯了一本他早期的著作,叫《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最近出版了,這本書以前沒有漢譯本,尼採在裏麵對當時的德國教育做了批判,非常深刻,著重批判的是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對於我們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


    哲學家關注教育完全是題中應有之義,是理所當然的。哲學所討論的問題,從人生哲學來說,就是人應該怎麽生活,什麽樣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那麽教育真正要讓受教育者懂得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人應該過什麽樣的生活,具備過好的生活的目標和能力。哲學和教育是相通的,做人的道理和育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好,或者讓我一般地來談一談教育問題也好,我就有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人生中什麽東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麽我就應該讓我的孩子得到這個東西,教育就應該讓受教育者得到這個東西,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追求的是什麽?人生的目標應該是什麽?我想來想去無非是兩樣東西。第一是優秀,人活在世界上應該做一個優秀的人,所謂優秀就是人所具有的那些稟賦能夠得到很好的生長,包括身體的健康,當然更重要的是人之為人的屬性,人的精神稟賦得到很好的生長。第二是幸福,其實幸福和優秀是相通的,幸福的一個最重要內涵是享受人的高級屬性,享受精神的快樂,所以這些精神屬性必須生長得好你才能真正幸福。幸福是一種能力,一個人並不是想幸福就能幸福的,你必須有好的素質,才能享受精神層麵的幸福,你素質差,精神層麵的幸福就和你無緣。所以,我看教育的目標基本上是兩個尺度,用人性的尺度看就是優秀,要成為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讓受教育者的精神稟賦得到很好的生長,用人生的尺度看就是幸福,讓受教育者具備幸福的能力,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教育的目標就是人性的優秀和人生的幸福,二者的關鍵都在於精神稟賦的良好生長。


    2.教育就是生長


    在哲學家的教育觀點中,我想特別談一下教育就是生長,這是我特別欣賞的一個觀點。教育就是生長,生長本身就是目的,這個觀點首先是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的,後來美國哲學家杜威加以闡釋和發展。這個觀點強調的是隻要生長得好,教育就是成功的,並不是在生長之外還另有一個標準、一個目的,或者說要朝著某個目標去生長。不要給生長另外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說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能夠謀取一個好的職業,能夠做出成就,你給生長設定了這樣一個功利性的目標,這本身就是對生長的壓製和扭曲,實際上已經不是真正把生長本身當作目的了。


    有的人可能會說,孩子總是要走向社會的,所以你就要對他走入社會以後能不能適應社會、能不能成功負責。我說對的,但是什麽樣的孩子在走入社會以後真正能在社會上發揮好的作用?當然是生長得好的孩子,也就是素質優秀的人。適應社會不應該是被動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擺脫現實的奴役,而不是單純的適應現實。一個素質優秀的人對於現實不是被動地適應,而是能夠做出積極的反應,從而改變現實。如果隻是適應現實,要教育做什麽?


    說到優秀與成功的關係,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種模式。一種是按照優秀的目標培養學生,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這個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麵都生長得很好,他在走入社會以後,你說他成功的機會大不大?而且這個成功不僅僅是謀得一個好的職業,不是這種表麵的、狹隘的成功,而會是真正對社會有所貢獻,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相反,如果把功利性的成功設定為目標,就像現在這樣,把應試、升學、就業放在首位,勢必會壓製真正的生長,結果隻能培養出平庸的人,將來即使成功也是那種低層次的成功。


    這是從個人的成功來說。從社會的效果來說,我們可以用社會的尺度來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但是這個社會的尺度應該是廣闊的,不應該是狹隘的,不應該是純粹功利性的。我相信羅素的判斷,他說一個社會如果是由本性優秀的男女組成的,這樣的社會肯定比相反的情形要好。如果我們以優秀和幸福為教育的目標,培養出的是整體素質優秀、充滿幸福感受的男女,那麽,在這樣的男女成為社會的基本成員以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是積極的、和諧的,社會本身的品質一定是好的。我們這樣來看教育的社會效果,才真正是對社會負責,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根據教育就是生長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引申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人生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為了下一個階段做準備的。現在很流行的卻是,幼兒園是為小學做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裏就要認許多字,甚至要學英語,小學是為小升初做準備,初中為升高中做準備,高中為升大學做準備,總之每個階段好像都沒有自身的價值,教育的目的不是把這個階段的價值也實現出來,僅僅是為後麵的階段做準備。這樣的觀點和做法,真的是扼殺了很多寶貴的東西,扼殺了每個階段自身的價值。


    對於這個問題,杜威曾經談到過,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講得最清楚的是教育家蒙台梭利,他說對於兒童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兒童看作沒有長成的大人,我們要幫助他長大成人。“長大成人”這個說法本身就很荒唐,難道兒童不是人嗎?這實際上就是認為兒童期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如果說有價值,其全部價值就是為成人階段做準備,做這個準備就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標。這是一種觀點。另一種觀點就是蒙台梭利和杜威所主張的,認為兒童期本身具有極重要的價值,是一個人身心生長最迅速、最活躍的階段,這個價值是以後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代替的。所以,教育的目標就是實現這個價值,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長,有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整個人生的幸福而有意義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事實上,看一個孩子將來能不能幸福,現在就可以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如果他現在不幸福,現在的生長受到挫折,整天疲於應付功課和考試,沒有玩的時間,內心很壓抑,童年的這種痛苦是會留下陰影的,他以後的幸福就有問題。


    我們看一看中國教育的現狀,真的很令人憂慮。從幼兒園開始,包括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目標很狹隘,就是應試和升學,用這個目標規劃了孩子的全部學校生活,甚至放學回家以後的生活。最後,學生的頭腦裏塞滿了為考試而背誦的知識,心裏充滿了升學和謀生的焦慮,對人之為人的幸福越來越陌生,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理應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在孩子的頭上,把他們驅趕到升學和就業的戰場去拚搏,使得很多的孩子事實上沒有了童年,起碼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種做法的後果,我們現在也許還看不出來,但是,在孩子們將來的人生中,在他們長大以後組成的社會的狀況中,這種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真不知道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