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智、情、德三方麵談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長,教育的目的是要生長得好,成為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並且因此具備幸福的能力,這是一個基本出發點。那麽,教育要使人的哪些品質生長得好呢?當然,從身體來說,是要健康,這個我今天不說,我隻說精神品質的生長。人的精神屬性可以相對地分成三個方麵。第一是智力,就是頭腦,理性,認識能力。第二是情感,就是感受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心靈生活。第三是意誌,按照康德的說法,就是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人不隻是受本能的支配,更受道德的支配,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之所在。用儒家的語言來說,就是義,正義的義。這三個方麵,就對應於我們經常講的三種主要的精神價值,頭腦追求的是真,情感追求的是美,道德追求的是善。從教育來說,也對應於三種主要的教育,就是智育、美育和德育。我認為,智育的目的是自由的頭腦,美育的目的是豐富的心靈,德育的目的是善良、高貴的靈魂。下麵我分三個方麵來講,因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智力教育,所以重點講智育。


    1.智育的目的:自由的頭腦


    智育的目的是培育自由的頭腦,而不隻是灌輸知識。我始終認為,最重要的智力品質是兩個東西。第一是好奇心,就是對世界、事物和知識充滿著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第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定要用自己的頭腦想明白,對一切現有的說法要追問它的根據,去得出自己的結論。在初級和基礎教育階段,好奇心的保護和鼓勵尤其重要。孩子理性開始覺醒的時候,好奇心是最活躍的,這個時候如果受到壓製和挫傷,後果就會很嚴重。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有沒有成效,首先取決於有沒有興趣。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始終沒有興趣,我覺得他基本上是沒有希望了。


    愛因斯坦回憶他對科學發生興趣的經歷,最早是在5歲的時候,他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他玩的時候很驚訝,我的手並沒有碰那根針,為什麽它會動,總是回到同一個方向。他說當時他就產生了一個感覺,覺得事物內部藏著一個秘密,等待他去找出來。這種感覺實際上就是一種科學探索的衝動。第二個契機是13歲的時候,學平麵幾何,那些證明題,他又感到非常驚奇,在圖形上看不出來的關係,但是你可以很精確地證明出來。我學平麵幾何的時候也是這個感覺,上中學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功課是數學,解幾何題讓我非常入迷,我覺得不完全是邏輯思維,裏麵也有一種理性的直覺,這個東西真的有魅力。


    好奇心這麽重要,但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它是一棵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殺掉,他說我們的教育竟然沒有把它完全扼殺掉,這簡直是一個奇蹟。其實歐洲的教育體製是比較注重興趣和獨立思考的,但是這確實是一個難題,不要說我們這種應試主導的教育體製,凡是體製性的、機構性的教育,都麵臨著這個難題,就是在有統一教材和方案的情況下,如何保護好奇心,盡可能少地損害不同個人的稟賦和興趣。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是任何教育體製都壓不住的,能夠衝破任何體製的束縛自學成才。但是一般學生就不是這樣了,體製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我們現在的應試體製就是這樣,我覺得至少有兩點是必須改變也可以改變的。第一是功課太重。我的孩子在上初中,功課負擔已經很重了,每天放學回家要花近兩個小時做作業,做完作業就該睡覺了,根本沒有多餘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其實,作業中有很大部分是沒有多少智力含量的簡單勞動,完全可以精簡。所以,第二就要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功課的智力含量,讓學生對功課本身也有興趣。一方麵功課本身是讓人有興趣的,另一方麵在功課之外有餘暇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才是好的智力教育。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有一本書叫《教育的目的》,和我今天的講題是相同的,我建議你們看一看,非常棒。書中談到一點,就是從兒童一開始接受教育起,就應該讓他們體驗到智力活動的快樂。最應該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得到的東西,就是好奇心的激發和滿足,求知和思考的樂趣。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品嚐到智力活動本身的快樂,從此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這才是智育的主要目標,也是判斷智力教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


    具體地說,智力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兩個能力,一個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學習本身就是快樂,喜歡學習,另一個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但喜歡學習,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一點到大學更加重要,大學基本應該是自學,但底子是在中學裏打下的,如果在中學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到大學裏就自由了,就能真正按照自己的目標來學習了。這兩個能力真的是一筆終生的財富,人是要一輩子學習的,不必說小學、中學和大學本科,就是你研究生畢業了,那也隻是一個開頭,以後就靠你自己了。如果你在學校裏沒有養成這兩種能力的話,出了校門,你的學習就停止了,就那麽一點兒東西,那一點兒東西往往也都忘記了,不會有什麽長進的。相反,如果在學校裏養成了這兩個能力,喜歡學習,並且能夠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生將來一定能夠找到他最擅長的領域,會有自己真正的事業,他的成功會是有質量的,而這就會成為他的人生幸福的一個重要方麵。


    2.美育的目的:豐富的心靈


    美育的目的是培育豐富的心靈,而不隻是訓練技藝,比如彈琴、畫畫之類。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這些,目的非常功利,就是為了以後多一條出路,或者是小升初、上高中有一個特長生證書,這都扭曲了美育的本義。人不但有認識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美育是要讓你的感受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讓心靈變得豐富。


    我說教育最後的目的是優秀和幸福,那麽感受能力對於優秀和幸福都很重要。從優秀來說,人的感受能力,包括直覺、想像力、感覺的敏感度、內心體驗的豐富度,是人的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不必說人文和藝術領域,即使你是從事哲學或科學研究的,也不能僅僅靠理性思維,如果直覺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好,是不會有多大成就的。從幸福來說,一個人感受能力好,心靈豐富,就是在自己身上有了一個快樂的源泉。一個心靈豐富的人是不怕獨處的,他自己一個人待著也是享受。有的人是很怕自己一個人待著的,其實很可憐,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一個人應該喜歡自己,這個自己是豐富的,你就會喜歡,所以要讓自己豐富起來。


    第70章 教育的目的(2)


    怎麽樣讓自己豐富起來?閱讀是最主要的途徑。中學階段是培養閱讀習慣和品位的最關鍵時期,我回憶自己,就是從中學開始對課外閱讀產生強烈興趣的,讀了很多課外書。我提出一個概念,叫青春期的閱讀,青春期的孩子一旦愛上了書籍,閱讀就真的有一種戀愛的感覺,純粹而又陶醉,那種幸福感不亞於真正的談戀愛。一個人在中學階段有沒有這個經歷,會影響到一生。那些品嚐過青春期閱讀的快樂的學生,我相信他們就會從此養成讀書的習慣,因為他們決不願意放棄那種快樂,相反,沒有品嚐過這種快樂的人,錯過了那個階段,再也沒有機會體驗這種純粹、陶醉的閱讀了,就有可能成為一個一輩子不讀書的人。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們的課外閱讀留出時間,如果讓他們疲於應付功課,完全沒有時間讀課外書,這個損失對他們來說也許是無法彌補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