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獨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內在自由,這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賜。也就是說,能夠保持這種內在自由的人是很少的,是很幸運的。我喜歡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我認為他非常了不起,不隻是一個大科學家,而且是一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對人類的心智品質有非常透徹的了解。人類精神的發展,個人心智的成長,需要兩個自由,一個是外在的自由,一個是內在的自由。外在的自由主要是兩條,一條是言論自由,包括法律的保障和全民的寬容精神,另一條是自由時間,就是從物質生產和外在事務中解放出來,有充分的閑暇從事精神活動,進行學習和思考。內在的自由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這個能力的人能夠不受權力、利益、輿論、定見的支配,所以說是內在的自由。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內在的自由更重要,它可以使你超越外在環境的不自由。相反,如果沒有內在的自由,無論外在環境多麽自由,你仍然是一個盲從者。


    所以,我覺得,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個人總是可以有主動權的。現在的應試教育體製的確不利於智力素質的培養,但是,你仍然可以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學習說到底是自學,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一切有大成就的人都具備的能力。在一切體製化教育中,一流人才遭到排斥和非議幾乎是通例。我曾經在海德堡大學當客座教授,那裏出了好些當代重要的哲學家,例如本雅明、布洛赫、盧卡奇,而這幾位都通不過教授論文。我還參觀過圖賓根神學院,那裏牆上刻著幾位著名畢業生的浮雕,有黑格爾、謝林、荷爾德林等,而在當年校方的眼中,他們都不是好學生。陳列室裏展出當年的一些文件,我看到校方對黑格爾的評語是:學業上興趣廣而不專,無大出息。各領域傑出人物的共同特點,第一是超越體製和環境,自主學習,直接向以前的大師學習,第二是超脫表麵的成功,比如應試成績、職稱評定之類,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一直向學生,尤其是有天賦的學生說的一句話是:向教育爭自由。作為一個學生,你無法改變教育體製,但是你完全可以在這個體製中爭你自己的自由。


    學生階段智力素質發展得好不好,會影響到一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頭腦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智力生活就有了良好的基礎。這樣的人走出學校之後,不管進入哪個領域,都會有成就的。事實上,所謂事業與是否擁有良好的智力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它實際上就是高質量的智力生活的一個外在的載體和表現。現在有一個普遍情況,就是許多人覺得所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業,這裏麵可能有客觀的原因,比如說你確實有你感興趣也具備能力的方向,但是找不到與此相應的工作,這個我覺得沒有關係。隻要你內在的東西強大,總會有機會的,就怕你那個內在的東西太弱了,所以首先要把這個內在的東西變得強大,這是最重要的。衡量一個工作是不是你的事業,我覺得有三個標準,其實也就是我今天講的內在生活的三個方麵。首先就是智力,你有良好的智力素質,而這個工作與你在智力上的興趣和能力是一致的。第二是情感,做這個工作能讓你享受到情感的滿足和精神的愉悅。第三是道德,做這個工作能讓你感到對社會盡到了你的責任,實現了你的價值。其中,智力方麵是關鍵,如果你壓根兒沒有自己的智力上的興趣和能力,那麽,就不可能有什麽工作會讓你感受到情感的滿足和社會責任的實現。


    二、擁有情感生活:心靈的豐富


    人不但要有活潑的智力生活,還應該有豐富的情感生活,情感能力也是人的一種高級屬性。我講的情感是廣義的,不光指愛情、親情、友情等具體的情感形態,這些是狹義的情感,廣義的情感包括這些,但不限於此。廣義的情感是指對世界和人生的審美體驗,這是人的內在的情感生活。


    第20章 擁有內在生活(2)


    一談到審美,好像就比較複雜了,對於什麽是美,美學中有許多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的看法是,審美和情感必定是有密切聯繫的,有情感才有審美,有情感也必然有審美。情感和理性的區別在於,理性要認識事物是什麽,力求客觀,而情感是比較主觀的,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它看事物並不是看事物本來是什麽,而是看事物對於自己的生命、對於自己的心靈具有什麽樣的意義,能不能讓自己感到精神上的愉悅,美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精神上的愉悅。並不是說一個事物客觀上是美的所以你喜歡它,而是因為你愛它才覺得它美。我比較傾向於美學上的主觀學派,但是這個主觀並不是純粹的幻覺,實際上審美是有人的內在生命力發動的,就像尼采說的,你對生命的愛是美感的根源。所以,一個人如果要對世界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前提就是熱愛人生。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我們都應該做世界的情人,做人生的情人,你愛這個世界,愛自己的人生,你就會發現世界的美,就會對人生有豐富的體驗,所以前提是對人生的愛。


    審美和功利是兩種相反的生活態度。美學中有一派是用功利來解釋審美的,我非常不喜歡。當然,人的所有精神能力,包括理性、情感、道德,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找出功利的起源,也都可以有功利的效用,但是,在人的高級屬性的意義上,它們都具有超功利的性質。尤其是美感,它在本質上是超功利的。審美的生活態度看重的是事物對於自己人生的意義,對於自己心靈的意義,功利的生活態度看重的則是事物的功用,事物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實際利益。我把審美的生活態度用一個概念來概括,就是真性情。所謂真性情就是看重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功利。在這個功利世界中堅持做一個性情中人,這就是審美的生活態度。一方麵注重積累內在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麵擺脫了外在功利的誘惑,就能獲得一種豐富的安靜,我認為這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最可悲的是一種貧乏的熱鬧,看上去生活得很熱鬧,其實裏麵空無一物。


    我們在這個功利世界上生活,當然不能完全沒有功利的考慮,但是更不能隻有功利的考慮。隻有功利考慮的人,他的內心世界是很貧乏的,他眼中的外部世界也是很貧乏的,一切事物都被縮減成了功用,這樣的人是活得最沒有意思的。隻用功利眼光看生活,看到的都隻是功利的東西,功利的東西有一個特點,就是即使得到了,也都會被消費掉,結果什麽也留不下。相反,用審美眼光看生活,是一個內心積累和豐富的過程。事實上,每個人都賦有情感的能力、感受的能力,雖然天賦有差別,有的人感受力更強烈和敏銳,有的人弱一些,但後天造成的差別更大。在有些人身上,正因為功利態度的主宰,他的感受力可能始終是沉睡著的,在審美方麵從來沒有覺醒過。所以,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完全排除功利的考慮,你至少應該同時保有審美的眼光,不斷積累內心的財富。人人都應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家,這可以使你不成為一個徹底的俗物。


    怎樣來積累內心的財富,使心靈越來越豐富?我提兩條。一是珍惜自己的經歷,用心靈去感受自己每日每時的生活,把外在經歷轉化為內在財富。我一直主張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我自己從上小學開始就養成這個習慣,從中學到大學,我花時間最多的就是寫日記。因為我覺得每天的經歷都是寶貴的,都是不可重複的,我一定要把它留下來。就是這種珍惜生命的心情促使我堅持寫這個東西。這個寫的過程,實際上是在你的內心用另一種眼光把你的日子重新過了一遍。我自己體會,通過寫日記,最大的好處是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悟了人生,經由解剖自己洞察了人性,得到的是精神財富。真正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不能隻珍惜那些外在的東西,真正留得下來的東西是你內心的收穫,那才是你最應該珍惜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