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主張,人人都應該寫自傳。到一定的年齡,你回憶一下你的生活,把那些你最珍惜的人和事,最讓你悲讓你喜的經歷,對你的心靈發生最大影響的事件,做一個仔細的回顧,把它們寫下來。不要以為隻有大人物才能寫自傳,如果沒有內心感受,大人物的自傳也是蒼白的,無非是羅列一些豐功偉績。現在有許多明星寫自傳,多數是圈子裏的那些事,迎合大眾的低級趣味,唯暢銷是求,沒什麽價值。其實,無論大人物、明星還是普通人,經歷中真正能打動人的是那些真實的東西,而在這一點上,普通人反而有優勢,沒有虛名浮利的幹擾。你是為自己寫,不是為市場寫,就容易做到真實。我看西方人是有這樣的習慣的,不管從事什麽行業,包括醫生、企業家、政治家,到一定的時候就寫自傳或回憶錄,我覺得這個很好。
二是閱讀好書,通過閱讀把人類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一定要讀大師的作品,現在市場上書太多了,像我這樣的讀書人進了書店也像進了迷宮一樣。我的建議是一定不要跟風,不要什麽書暢銷你就讀什麽書,媒體宣傳什麽書你就讀什麽書,一定要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品位。開始時選擇會有困難,怎麽辦?我說你就尊重最權威的一位大師的選擇吧,這個大師就是時間,時間已經替你做了相當精確的選擇了,那些被選中的書叫做經典。我自己的感受是,讀這種書真的受益無窮,讓我看到了那些偉大的頭腦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那些偉大的心靈是怎樣感受人生的。在讀的過程中,你心中最美好的思想、最有價值的能力被喚醒了,你會發現,雖然能力有差異,但你是和這些偉人走在同一條人類的精神之路上,屬於同一個偉大的人類精神傳統。
三、擁有道德生活:靈魂的善良和高貴
內在生活的第三個方麵是道德生活。關於道德,我強調兩個東西,一是要有同情心,做一個善良的人,二是要有做人的尊嚴,做一個靈魂高貴的人。(略,參看本書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結語
綜上所述,擁有內在生活,就是擁有活躍、自由的智力生活,豐富的情感生活,善良、高貴的道德生活。也就是擁有自由的、豐富的、善良和高貴的精神品質,我認為這樣的人就是優秀的人。隻有擁有高質量的內在生活,外在生活也才會是高質量的,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同樣存在處理好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關係的問題。不妨說,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外在生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內在生活。現在中國在經濟上越來越強大、富裕了,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這就夠了嗎?我認為是不夠的,中國還應該成為一個文化大國,你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又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思想資源很豐富,你有這個責任。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在現代世界上做一個文化大國,光靠歷史悠久是不行的,光靠宣傳和輸出國粹也是不行的。要靠什麽呢?
我在這裏想引用我的一個朋友的話,他叫鄧正來,在最近出版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中國現在加入了wto,加入了很多國際條約,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意味著中國已經真正進入到世界結構裏麵去了,對世界結構規則的修改或製定有了發言資格。但是,這種形式上的發言權並不等於實質上的發言權。現在我們當然可以投票,對於別人的觀點、提案,我們可以贊成、反對或者棄權,這說明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了。但是,一個“主權的中國”並不等於一個“主體性的中國”,現在的形勢要求中國從一個主權國家變為一個主體性的國家。什麽是主體性的國家呢?就是不光有投票資格,有形式上的發言權,而且在世界範圍內能做精彩的發言,有實質性的發言權,你不隻是基於國家利益說“是”或“不”,而且有你自己的“理想圖景”,你的發言真正能夠對世界發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能夠推動世界朝好的方向發展。
按照我的理解,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中國產生真正世界性的大思想家。中國現在能嗎?我想還不能。如果我們光顧發展經濟,不注重國民精神素質的提高,恐怕永遠也不能。中國要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大國,歸根到底有賴於我們民族整體內在生活的質量,精神上優秀的人越多,就越有希望做出世界性的文化貢獻。
浙江人文大講堂現場互動
問:請問您是如何看待孤獨的?學生應該參加到熱鬧的活動中,還是活在一個人的自在中?
答:我的體會是兩者都需要。當然,因為性格和誌向的差異,兩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異的。我不排斥與人交往和參加活動,關鍵是交往有沒有質量,活動有沒有意義。如果隻是圖熱鬧,怕孤獨,我覺得你就應該反省了。盧梭說,獨處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認為,獨處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不能獨處的人,內心一定是空虛的,這樣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虛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虛,會有什麽意思?你應該是自己有了豐富的積累,然後去見同樣有積累的人,互相饋贈,彼此受益,這才是高質量的交往。
問:請問周老師,為什麽古希臘的燦爛文化隻是曇花一現?
答:不能說古希臘文化隻是曇花一現。你這樣說,可能是因為今天的希臘隻是一個小國,文化也比較落後。這是兩個概念。其實,作為歐洲文明的主要源頭,在雅典城邦製度解體以後,經過希臘化時期,古希臘文化已經從一個地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它並沒有消亡,而是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
問:您談到對應試教育的無奈,在座有教育專業的同學,您能不能對他們提一些要求和期待?
答:要改變應試教育體製,教師作為個人當然無能為力。但是,有一個東西叫良知,即使在這個體製中,你仍然可以有良知,這能讓你守住底線,不會去幹那種羞辱理智、折磨學生的事情。在同一個體製中,對於壞的東西是積極貫徹還是消極抵製,能否利用有限的空間盡可能多做好事,其間大有區別。我能說的隻有這個。
第21章 哲學與人生(1)
一、什麽是哲學
1.哲學是談心
我是想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十七歲進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分配到廣西一個山溝裏待了十來年,恢復高考時考回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讀研究生,然後留所工作,一直到現在,可以說這一輩子全搭在哲學上了。哲學是我的專業,學術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講的不是作為學術的哲學。我覺得哲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如果當年我沒有上哲學係,後來沒有從事這個專業,我也是離不了哲學的,我要講的是這個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學。
我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特別想不開的人,從小就比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對人生的很多問題想不通。比如說,很小的時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會死的,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老想死的問題,既然必有一死,活著到底有什麽意義。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想不通的問題,我就使勁去想,自己開導自己,同時也看看大師們是怎麽說的,作為自己思考的參考,努力要把這些問題想明白。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和自己談心,後來我就發現,這個和自己談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哲學,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別大。有時候我會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寫成文章,你們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寫自己的感悟,實際上就是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告訴大家,這樣就成了和讀者談心了。很多讀者喜歡我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這個人不是在當老師,不是去教育別人,你有問題我來給你解決,這個我做不到。我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一個人不能騙自己,沒有解決假裝解決了,這不可能。開導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說通,這個過程我把它寫下來,和我有同樣問題的人看了就會感到比較親切,比較對路子。我做講座其實也是這樣,我這個人不會講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會,我隻會用談心的方式來講,也就是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東西而已。
二是閱讀好書,通過閱讀把人類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一定要讀大師的作品,現在市場上書太多了,像我這樣的讀書人進了書店也像進了迷宮一樣。我的建議是一定不要跟風,不要什麽書暢銷你就讀什麽書,媒體宣傳什麽書你就讀什麽書,一定要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品位。開始時選擇會有困難,怎麽辦?我說你就尊重最權威的一位大師的選擇吧,這個大師就是時間,時間已經替你做了相當精確的選擇了,那些被選中的書叫做經典。我自己的感受是,讀這種書真的受益無窮,讓我看到了那些偉大的頭腦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那些偉大的心靈是怎樣感受人生的。在讀的過程中,你心中最美好的思想、最有價值的能力被喚醒了,你會發現,雖然能力有差異,但你是和這些偉人走在同一條人類的精神之路上,屬於同一個偉大的人類精神傳統。
三、擁有道德生活:靈魂的善良和高貴
內在生活的第三個方麵是道德生活。關於道德,我強調兩個東西,一是要有同情心,做一個善良的人,二是要有做人的尊嚴,做一個靈魂高貴的人。(略,參看本書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結語
綜上所述,擁有內在生活,就是擁有活躍、自由的智力生活,豐富的情感生活,善良、高貴的道德生活。也就是擁有自由的、豐富的、善良和高貴的精神品質,我認為這樣的人就是優秀的人。隻有擁有高質量的內在生活,外在生活也才會是高質量的,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同樣存在處理好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的關係的問題。不妨說,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外在生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內在生活。現在中國在經濟上越來越強大、富裕了,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這就夠了嗎?我認為是不夠的,中國還應該成為一個文化大國,你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又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思想資源很豐富,你有這個責任。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在現代世界上做一個文化大國,光靠歷史悠久是不行的,光靠宣傳和輸出國粹也是不行的。要靠什麽呢?
我在這裏想引用我的一個朋友的話,他叫鄧正來,在最近出版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中國現在加入了wto,加入了很多國際條約,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意味著中國已經真正進入到世界結構裏麵去了,對世界結構規則的修改或製定有了發言資格。但是,這種形式上的發言權並不等於實質上的發言權。現在我們當然可以投票,對於別人的觀點、提案,我們可以贊成、反對或者棄權,這說明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了。但是,一個“主權的中國”並不等於一個“主體性的中國”,現在的形勢要求中國從一個主權國家變為一個主體性的國家。什麽是主體性的國家呢?就是不光有投票資格,有形式上的發言權,而且在世界範圍內能做精彩的發言,有實質性的發言權,你不隻是基於國家利益說“是”或“不”,而且有你自己的“理想圖景”,你的發言真正能夠對世界發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能夠推動世界朝好的方向發展。
按照我的理解,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中國產生真正世界性的大思想家。中國現在能嗎?我想還不能。如果我們光顧發展經濟,不注重國民精神素質的提高,恐怕永遠也不能。中國要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大國,歸根到底有賴於我們民族整體內在生活的質量,精神上優秀的人越多,就越有希望做出世界性的文化貢獻。
浙江人文大講堂現場互動
問:請問您是如何看待孤獨的?學生應該參加到熱鬧的活動中,還是活在一個人的自在中?
答:我的體會是兩者都需要。當然,因為性格和誌向的差異,兩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異的。我不排斥與人交往和參加活動,關鍵是交往有沒有質量,活動有沒有意義。如果隻是圖熱鬧,怕孤獨,我覺得你就應該反省了。盧梭說,獨處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認為,獨處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不能獨處的人,內心一定是空虛的,這樣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虛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虛,會有什麽意思?你應該是自己有了豐富的積累,然後去見同樣有積累的人,互相饋贈,彼此受益,這才是高質量的交往。
問:請問周老師,為什麽古希臘的燦爛文化隻是曇花一現?
答:不能說古希臘文化隻是曇花一現。你這樣說,可能是因為今天的希臘隻是一個小國,文化也比較落後。這是兩個概念。其實,作為歐洲文明的主要源頭,在雅典城邦製度解體以後,經過希臘化時期,古希臘文化已經從一個地區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它並沒有消亡,而是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
問:您談到對應試教育的無奈,在座有教育專業的同學,您能不能對他們提一些要求和期待?
答:要改變應試教育體製,教師作為個人當然無能為力。但是,有一個東西叫良知,即使在這個體製中,你仍然可以有良知,這能讓你守住底線,不會去幹那種羞辱理智、折磨學生的事情。在同一個體製中,對於壞的東西是積極貫徹還是消極抵製,能否利用有限的空間盡可能多做好事,其間大有區別。我能說的隻有這個。
第21章 哲學與人生(1)
一、什麽是哲學
1.哲學是談心
我是想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十七歲進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分配到廣西一個山溝裏待了十來年,恢復高考時考回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讀研究生,然後留所工作,一直到現在,可以說這一輩子全搭在哲學上了。哲學是我的專業,學術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講的不是作為學術的哲學。我覺得哲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如果當年我沒有上哲學係,後來沒有從事這個專業,我也是離不了哲學的,我要講的是這個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學。
我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特別想不開的人,從小就比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對人生的很多問題想不通。比如說,很小的時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會死的,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老想死的問題,既然必有一死,活著到底有什麽意義。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想不通的問題,我就使勁去想,自己開導自己,同時也看看大師們是怎麽說的,作為自己思考的參考,努力要把這些問題想明白。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和自己談心,後來我就發現,這個和自己談心的過程其實就是哲學,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別大。有時候我會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寫成文章,你們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寫自己的感悟,實際上就是把和自己談心的收穫告訴大家,這樣就成了和讀者談心了。很多讀者喜歡我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這個人不是在當老師,不是去教育別人,你有問題我來給你解決,這個我做不到。我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一個人不能騙自己,沒有解決假裝解決了,這不可能。開導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說通,這個過程我把它寫下來,和我有同樣問題的人看了就會感到比較親切,比較對路子。我做講座其實也是這樣,我這個人不會講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會,我隻會用談心的方式來講,也就是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東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