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說,人是目的,在任何情況都不能把人當作手段。這裏所說的“人”,是指作為精神性存在的人,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質之所在,人因此而與其他動物有了根本的區別。不能把這個意義上的人當作滿足物慾的手段,如果人為了滿足物慾做不道德的事情,他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當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了。對他人也是這樣,不能把他人當作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手段,應該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互相作為靈魂和靈魂對待,自尊並且尊重他人。
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普遍缺乏尊嚴感,人們互相打交道時很少想到自己是一個靈魂,對方也是一個靈魂。解決所謂道德滑坡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這類意識形態性質的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是針對靈魂的,如果大家都追求靈魂的高貴,都懂得做人的尊嚴,相互的關係必然是道德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普及尊嚴感,講道理,守規則,從而良性競爭,這樣的社會才會是美好的社會。
最後我想說,我從上海圖書館開始,讀了很多書,收穫很多,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質是善良、豐富、高貴。我們應該有善良的天性、豐富的心靈和高貴的靈魂,這樣才是真正的人。我懷念這些品質,讓我們共同努力,從自己做起,成為具備這些品質的人。
第19章 擁有內在生活(1)
(前言)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這個話題,是有感而發的。我們身處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大家都想成功,都不願意被淘汰,生活得很匆忙。成功幾乎成了人們在世上生活的唯一目標,而衡量成功的標準又往往隻是財富,是物質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出現了一種外在生活膨脹、內在生活萎縮的傾向,大家都把自己的精力投向外部,很少關注自己的心靈,外在生活越來越厚,內在生活越來越薄。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做一個提醒,讓大家重視內在生活。
人的生活可以相對地劃分為外在生活和內在生活兩個部分。外在生活就是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以及生存問題的延伸,就是在社會上立足和成功。外在生活是很現實的,你要生存,並且要生存得好,必須做很多事情,包括職業,包括和人打交道,這都無可非議。但是,人的生活不能隻有這個部分,還應該有內在生活。內在生活就是精神生活,是要解決生存的意義問題。人不光有物質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因為人是有精神能力的,在人的一生中,精神能力的運用、生長和發展給人帶來的滿足感是更大的。
我不否認,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生存,要在社會上立足,應該去爭取成功。但是,我認為,人的生活的品質歸根到底是由內在生活的品質決定的,隻有在內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會是有意義的。靈魂照亮肉體,沒有靈魂,靈魂裏沒有光亮,不管肉體過著多麽奢侈的生活,在社會上多麽招搖,都隻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人到社會上去活動,必須有自己的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就是你的內在生活。
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靈魂。換句話說,人有兩個最重要的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一個是萬物之靈。作為自然之子,我們不要讓物慾損害了生命。作為萬物之靈,我們不要讓外在生活擠壓了內在生活。這是人生最要緊的兩件事情。
精神能力是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高級屬性,精神能力的生長和運用是高級屬性的實現,使人真正作為人而生活。那麽,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按照柏拉圖和康德的分法,可以相對地分為三種。一是智力,就是認識能力,人有理性,有一個會思考的頭腦,能夠認識事物,獲取知識,追求真理。二是情感,就是感受能力,人不光能用頭腦思考,而且對世界和人生有情感的體驗,能夠感受到事物的美和醜,生活的意義或無意義。三是意誌,康德稱之為實踐能力,他說人不是隻像動物那樣憑本能做事,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立法,按照道德法則做事,這實際上就是指道德能力。康德的三部主要著作,就是分別考察人的三種精神能力的,《純粹理性批判》考察智力即理性能力,《判斷力批判》考察情感即審美能力,《實踐理性批判》考察意誌即道德能力。在柏拉圖那裏,意誌隻是執行能力,屬於比較低級的功能,他的哲學中的相應概念應該是靈魂,靈魂具有追求善的生活、正當生活的能力。
這樣,我們可以把內在生活相應地劃分為三種生活:一是智力生活,即對真的思考,相關的精神品質是頭腦的自由;二是情感生活,即對美的體驗,相關的精神品質是心靈的豐富;三是道德生活,即對善的追求,相關的精神品質是靈魂的善良和高貴。擁有內在生活,也就是擁有自由、豐富、善良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事實上,這三種精神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不過就像孟子說的,它們是作為萌芽隱藏在人的天賦中的,必須去發展它們,否則很可能會被扼殺掉。現實的情況是,在有些人身上,這些能力始終沒有覺醒,他們完全受外在的功利支配,幾乎沒有內在生活。有的人可能會說,外部競爭太激烈,沒有工夫去關注你說的內在生活。表麵看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兩種生活之間似乎有衝突,關注內在生活多了,似乎會減少投入外在生活的時間和力度。但是,我剛才說了,外在生活的質量取決於內在生活的質量,它們本質上是一致的。雖然解決生存問題是前提,但你不能等到完全解決後再來關注內在生活,壓力和誘惑永遠存在,那樣你就走上了一條永遠被外部環境支配的不歸路。我一直主張,做人應該以優秀為第一目標,成功為第二目標。什麽是優秀?就是擁有高質量的內在生活。如果沒有,所謂的成功無非是虛名浮利而已。如果有了,你的外在生活一定也是高質量的,即使你無名無利,你自己心裏明白,你過的普通日子仍是充滿了意義的。
一、擁有智力生活:頭腦的自由
智力生活有兩個要素,一是好奇心,二是獨立思考。好奇心,就是麵對未知世界、未知事物的驚奇,以及去解開謎底、尋求答案的衝動。這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的興趣,一種認知的渴望。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形式,比如哲學、科學,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個人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好奇心都特別旺盛,不過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一棵脆弱的幼苗,是很容易被摧殘的。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的好奇心是越來越微弱了。尤其是我們現在的教育製度,基本上是和好奇心作對的,無用的問題不讓你去想,無用的書不讓你去讀,所謂有用僅僅是對考試有用。扼殺好奇心,就是在源頭上扼殺了智力生活。
智力生活的另一個要素是獨立思考。如果說好奇心是對知識的渴望,那麽獨立思考就是對真理的認真。你不能光有渴望,你還必須有認真的態度,對於引起你興趣的事物,你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尋求答案。對於一切現成的答案,你不要輕易接受,你要去追問它的根據,在弄清有無根據之前,你要存疑。這就是笛卡兒說的“懷疑一切”。“懷疑一切”不是虛無主義,不是不承認任何真理,而是一種對真理的認真態度,是要把對任何真理的承認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這是思想者的必備品質。
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普遍缺乏尊嚴感,人們互相打交道時很少想到自己是一個靈魂,對方也是一個靈魂。解決所謂道德滑坡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這類意識形態性質的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應該是針對靈魂的,如果大家都追求靈魂的高貴,都懂得做人的尊嚴,相互的關係必然是道德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普及尊嚴感,講道理,守規則,從而良性競爭,這樣的社會才會是美好的社會。
最後我想說,我從上海圖書館開始,讀了很多書,收穫很多,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質是善良、豐富、高貴。我們應該有善良的天性、豐富的心靈和高貴的靈魂,這樣才是真正的人。我懷念這些品質,讓我們共同努力,從自己做起,成為具備這些品質的人。
第19章 擁有內在生活(1)
(前言)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這個話題,是有感而發的。我們身處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大家都想成功,都不願意被淘汰,生活得很匆忙。成功幾乎成了人們在世上生活的唯一目標,而衡量成功的標準又往往隻是財富,是物質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出現了一種外在生活膨脹、內在生活萎縮的傾向,大家都把自己的精力投向外部,很少關注自己的心靈,外在生活越來越厚,內在生活越來越薄。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做一個提醒,讓大家重視內在生活。
人的生活可以相對地劃分為外在生活和內在生活兩個部分。外在生活就是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以及生存問題的延伸,就是在社會上立足和成功。外在生活是很現實的,你要生存,並且要生存得好,必須做很多事情,包括職業,包括和人打交道,這都無可非議。但是,人的生活不能隻有這個部分,還應該有內在生活。內在生活就是精神生活,是要解決生存的意義問題。人不光有物質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因為人是有精神能力的,在人的一生中,精神能力的運用、生長和發展給人帶來的滿足感是更大的。
我不否認,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生存,要在社會上立足,應該去爭取成功。但是,我認為,人的生活的品質歸根到底是由內在生活的品質決定的,隻有在內在生活光芒的照耀下,外在生活才會是有意義的。靈魂照亮肉體,沒有靈魂,靈魂裏沒有光亮,不管肉體過著多麽奢侈的生活,在社會上多麽招搖,都隻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人到社會上去活動,必須有自己的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就是你的內在生活。
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靈魂。換句話說,人有兩個最重要的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一個是萬物之靈。作為自然之子,我們不要讓物慾損害了生命。作為萬物之靈,我們不要讓外在生活擠壓了內在生活。這是人生最要緊的兩件事情。
精神能力是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高級屬性,精神能力的生長和運用是高級屬性的實現,使人真正作為人而生活。那麽,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按照柏拉圖和康德的分法,可以相對地分為三種。一是智力,就是認識能力,人有理性,有一個會思考的頭腦,能夠認識事物,獲取知識,追求真理。二是情感,就是感受能力,人不光能用頭腦思考,而且對世界和人生有情感的體驗,能夠感受到事物的美和醜,生活的意義或無意義。三是意誌,康德稱之為實踐能力,他說人不是隻像動物那樣憑本能做事,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立法,按照道德法則做事,這實際上就是指道德能力。康德的三部主要著作,就是分別考察人的三種精神能力的,《純粹理性批判》考察智力即理性能力,《判斷力批判》考察情感即審美能力,《實踐理性批判》考察意誌即道德能力。在柏拉圖那裏,意誌隻是執行能力,屬於比較低級的功能,他的哲學中的相應概念應該是靈魂,靈魂具有追求善的生活、正當生活的能力。
這樣,我們可以把內在生活相應地劃分為三種生活:一是智力生活,即對真的思考,相關的精神品質是頭腦的自由;二是情感生活,即對美的體驗,相關的精神品質是心靈的豐富;三是道德生活,即對善的追求,相關的精神品質是靈魂的善良和高貴。擁有內在生活,也就是擁有自由、豐富、善良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事實上,這三種精神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不過就像孟子說的,它們是作為萌芽隱藏在人的天賦中的,必須去發展它們,否則很可能會被扼殺掉。現實的情況是,在有些人身上,這些能力始終沒有覺醒,他們完全受外在的功利支配,幾乎沒有內在生活。有的人可能會說,外部競爭太激烈,沒有工夫去關注你說的內在生活。表麵看來,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兩種生活之間似乎有衝突,關注內在生活多了,似乎會減少投入外在生活的時間和力度。但是,我剛才說了,外在生活的質量取決於內在生活的質量,它們本質上是一致的。雖然解決生存問題是前提,但你不能等到完全解決後再來關注內在生活,壓力和誘惑永遠存在,那樣你就走上了一條永遠被外部環境支配的不歸路。我一直主張,做人應該以優秀為第一目標,成功為第二目標。什麽是優秀?就是擁有高質量的內在生活。如果沒有,所謂的成功無非是虛名浮利而已。如果有了,你的外在生活一定也是高質量的,即使你無名無利,你自己心裏明白,你過的普通日子仍是充滿了意義的。
一、擁有智力生活:頭腦的自由
智力生活有兩個要素,一是好奇心,二是獨立思考。好奇心,就是麵對未知世界、未知事物的驚奇,以及去解開謎底、尋求答案的衝動。這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的興趣,一種認知的渴望。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形式,比如哲學、科學,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個人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好奇心都特別旺盛,不過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一棵脆弱的幼苗,是很容易被摧殘的。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的好奇心是越來越微弱了。尤其是我們現在的教育製度,基本上是和好奇心作對的,無用的問題不讓你去想,無用的書不讓你去讀,所謂有用僅僅是對考試有用。扼殺好奇心,就是在源頭上扼殺了智力生活。
智力生活的另一個要素是獨立思考。如果說好奇心是對知識的渴望,那麽獨立思考就是對真理的認真。你不能光有渴望,你還必須有認真的態度,對於引起你興趣的事物,你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尋求答案。對於一切現成的答案,你不要輕易接受,你要去追問它的根據,在弄清有無根據之前,你要存疑。這就是笛卡兒說的“懷疑一切”。“懷疑一切”不是虛無主義,不是不承認任何真理,而是一種對真理的認真態度,是要把對任何真理的承認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這是思想者的必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