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西江月·遣興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隻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鬆曰“去”!
辛棄疾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真英雄,胸懷抗金復國的大誌,但英雄無用武之地,長年賦閑鄉居。他又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被壓抑的無窮精力就向文學中釋放,成了宋代最高產的詞人,留傳至今的詞作有六百二十九首之多。他無意做文人,隻是要抒發胸臆,有感即發,創作的心態十分自由,無事不可入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題材非常廣闊。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夜半狂歌悲風起”的慷慨悲壯是主旋律,但也有“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樸素清新,“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的纖麗婉約。
這首小令也表現了辛詞的一種特色,通篇口語,像一篇短小的散文。評家認為,蘇軾以詩入詞,辛棄疾以散文入詞,是解放詞體的兩位大改革家。
人們常說酒後失態,其實酒後往往露出了平時被掩飾的真態。你看在這首詞裏,活脫脫一個硬漢子辛棄疾,無論上片的發牢騷,還是下片的醉話,都充滿傲氣。
朱敦儒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看不起世間的功名利祿,如果要做官,就做天上享用風雨雲月的山水郎吧。不過,連天上也懶得去,就在這洛陽城裏醉酒吧。魏晉以後,醉酒有了人生觀的涵義,名士常藉以表達蔑視功名的心誌。
劉克莊 一剪梅
束縕宵行十裏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詞人遠行,好友送別,在一起飲酒。這首詞把兩個狂士的酒後情態寫得繪聲繪色,充滿動作和響聲。旁觀者笑他們疏狂,作者回答道:“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確,人生有的時候不妨疏狂一下,何必總是壓抑自己,何必把自己包得這麽緊。
第11章 詠史
懷古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襟,詠史往往是為了諷喻今天的現實。讓我們聽一聽宋代兩位文學大家對於同一段歷史的不同評說。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和那一首詠月的《水調歌頭》一樣,這一首詠史的《念奴嬌》也堪稱宋詞中最偉大的作品,同樣地筆力雄健,同樣地境界高曠。不同的是,這一首更多地展現了蘇軾英雄本色的一麵,氣勢更為磅礴。在赤壁這個地點懷古,眼前的景是大江、亂石、驚濤,所懷的古是智勝赤壁之戰的風流將才周瑜,現實中的雄景與歷史上的豪傑交相輝映。想到自己的英雄之誌未得施展,不免自嘲。但是,不同於辛棄疾的憤激,蘇軾畢竟有哲人的遼闊眼界,能比一切英雄功業站得更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風流的人物也會被時間的浪濤捲走。縱然“江山如畫”,終究“人間如夢”,所以不必把功業看得太重要。“一尊還酹江月”,是祭歷史上的豪傑,也是祭自己和一切人的普通人生。
範仲淹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昨夜因看蜀誌,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隻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尫悴。隻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這首詞也以三國為題材,但通篇似乎玩世不恭的語氣。上片評判歷史,嘲笑曹操、孫權、劉備爭奪天下是白費心力,還不如像劉伶那樣一醉方休。下片議論人生,認為生命中的好時光十分有限,用在爭奪浮名、官位、金錢上是不值得的。
我們都會背誦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在聽他發表這麽“消極”的言論,一定會感到詫異。這位北宋重臣歷盡官場風波,一生剛直不阿,我們好像不應該把他的話隻當作牢騷看待。其實,正因為他是一位對天下真正有責任心的政治家,才格外鄙視爭權奪利。在他看來,三國爭奪天下也隻是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罷了。這個看法難道不比今天那些津津樂道三國權謀的談論更接近事情的本質嗎?
第12章 抒懷
自從蘇軾破除詩言誌而詞言情的界限之後,宋詞中的抒懷言誌之作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南宋,偏安一百五十年間,始有金滅北宋之恨未雪,終有元滅南宋之禍臨頭,民族災難不斷,詞中更是響徹了憂憤忠勇的愛國之音,成為南宋詞壇的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別種言誌之作。做人要有誌氣,但誌氣未必雷同。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舞台上叱吒風雲,這是一種誌氣。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誌氣。心的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攻的姿態。
鄧剡 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裏,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無人寐,秦淮應是孤月。
鄧剡是文天祥的好友,南宋滅亡前夕,兩人同時被俘,押解途中分手,鄧剡寫了這首詞贈文天祥,表達亡國之痛和惜別之情。文天祥作答詞,有“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之句,不久後慷慨就義。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改朝換代乃尋常事,真正彌足珍貴的是改朝換代大敘事掩蓋下的這類感人至深的小場景。
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秋夜泛舟洞庭,詞人所感有二。其一,湖水浩渺,月輝澄澈,覺得自己仿佛融入了其中,這種與宇宙合一的感覺真是奇妙。其二,回顧平生做人處世,心中了無愧疚,這種光明磊落的感覺也真是舒坦。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陳人傑 沁園春·問杜鵑
為問杜鵑,抵死摧歸,汝胡不歸?似遼東白鶴,尚尋華表;海中玄鳥,猶記烏衣。吳蜀非遙,羽毛自好,合趁東風飛向西。何為者,卻身羈荒樹,血灑芳枝?
醉裏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隻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鬆曰“去”!
辛棄疾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真英雄,胸懷抗金復國的大誌,但英雄無用武之地,長年賦閑鄉居。他又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被壓抑的無窮精力就向文學中釋放,成了宋代最高產的詞人,留傳至今的詞作有六百二十九首之多。他無意做文人,隻是要抒發胸臆,有感即發,創作的心態十分自由,無事不可入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題材非常廣闊。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夜半狂歌悲風起”的慷慨悲壯是主旋律,但也有“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樸素清新,“小樓春色裏,幽夢雨聲中”的纖麗婉約。
這首小令也表現了辛詞的一種特色,通篇口語,像一篇短小的散文。評家認為,蘇軾以詩入詞,辛棄疾以散文入詞,是解放詞體的兩位大改革家。
人們常說酒後失態,其實酒後往往露出了平時被掩飾的真態。你看在這首詞裏,活脫脫一個硬漢子辛棄疾,無論上片的發牢騷,還是下片的醉話,都充滿傲氣。
朱敦儒 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看不起世間的功名利祿,如果要做官,就做天上享用風雨雲月的山水郎吧。不過,連天上也懶得去,就在這洛陽城裏醉酒吧。魏晉以後,醉酒有了人生觀的涵義,名士常藉以表達蔑視功名的心誌。
劉克莊 一剪梅
束縕宵行十裏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詞人遠行,好友送別,在一起飲酒。這首詞把兩個狂士的酒後情態寫得繪聲繪色,充滿動作和響聲。旁觀者笑他們疏狂,作者回答道:“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確,人生有的時候不妨疏狂一下,何必總是壓抑自己,何必把自己包得這麽緊。
第11章 詠史
懷古往往是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襟,詠史往往是為了諷喻今天的現實。讓我們聽一聽宋代兩位文學大家對於同一段歷史的不同評說。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和那一首詠月的《水調歌頭》一樣,這一首詠史的《念奴嬌》也堪稱宋詞中最偉大的作品,同樣地筆力雄健,同樣地境界高曠。不同的是,這一首更多地展現了蘇軾英雄本色的一麵,氣勢更為磅礴。在赤壁這個地點懷古,眼前的景是大江、亂石、驚濤,所懷的古是智勝赤壁之戰的風流將才周瑜,現實中的雄景與歷史上的豪傑交相輝映。想到自己的英雄之誌未得施展,不免自嘲。但是,不同於辛棄疾的憤激,蘇軾畢竟有哲人的遼闊眼界,能比一切英雄功業站得更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風流的人物也會被時間的浪濤捲走。縱然“江山如畫”,終究“人間如夢”,所以不必把功業看得太重要。“一尊還酹江月”,是祭歷史上的豪傑,也是祭自己和一切人的普通人生。
範仲淹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昨夜因看蜀誌,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隻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尫悴。隻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這首詞也以三國為題材,但通篇似乎玩世不恭的語氣。上片評判歷史,嘲笑曹操、孫權、劉備爭奪天下是白費心力,還不如像劉伶那樣一醉方休。下片議論人生,認為生命中的好時光十分有限,用在爭奪浮名、官位、金錢上是不值得的。
我們都會背誦範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現在聽他發表這麽“消極”的言論,一定會感到詫異。這位北宋重臣歷盡官場風波,一生剛直不阿,我們好像不應該把他的話隻當作牢騷看待。其實,正因為他是一位對天下真正有責任心的政治家,才格外鄙視爭權奪利。在他看來,三國爭奪天下也隻是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罷了。這個看法難道不比今天那些津津樂道三國權謀的談論更接近事情的本質嗎?
第12章 抒懷
自從蘇軾破除詩言誌而詞言情的界限之後,宋詞中的抒懷言誌之作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南宋,偏安一百五十年間,始有金滅北宋之恨未雪,終有元滅南宋之禍臨頭,民族災難不斷,詞中更是響徹了憂憤忠勇的愛國之音,成為南宋詞壇的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別種言誌之作。做人要有誌氣,但誌氣未必雷同。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舞台上叱吒風雲,這是一種誌氣。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誌氣。心的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攻的姿態。
鄧剡 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裏,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無人寐,秦淮應是孤月。
鄧剡是文天祥的好友,南宋滅亡前夕,兩人同時被俘,押解途中分手,鄧剡寫了這首詞贈文天祥,表達亡國之痛和惜別之情。文天祥作答詞,有“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之句,不久後慷慨就義。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改朝換代乃尋常事,真正彌足珍貴的是改朝換代大敘事掩蓋下的這類感人至深的小場景。
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秋夜泛舟洞庭,詞人所感有二。其一,湖水浩渺,月輝澄澈,覺得自己仿佛融入了其中,這種與宇宙合一的感覺真是奇妙。其二,回顧平生做人處世,心中了無愧疚,這種光明磊落的感覺也真是舒坦。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陳人傑 沁園春·問杜鵑
為問杜鵑,抵死摧歸,汝胡不歸?似遼東白鶴,尚尋華表;海中玄鳥,猶記烏衣。吳蜀非遙,羽毛自好,合趁東風飛向西。何為者,卻身羈荒樹,血灑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