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名人要有兩種稟賦。一是自信,在任何場合都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物,是當然的焦點和中心 。二是表演的欲望和能力,渴望並且善於製造自己出場的效果。我恰好最缺少這兩種稟賦, 所以我不宜做名人。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燦爛。那最早閃現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獨地燃燒著,熄 滅了,很久很久以後,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文化和歷史的星空何嚐不是如此?


    人在社會上生活,不免要擔任各種角色。但是,倘若角色意識過於強烈,我敢斷言一定出了 問題。一個人把他所擔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來麵目更重要,無論如何暴露了一種內在的空 虛。我不喜歡和一切角色意識太強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識強烈的名流,權威意識強烈 的學者,長官意識強烈的上司等等,那會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們自己不累,因為這類 人往往也擺脫不掉別的角色感,在兒女麵前會端起父親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麵前要表現下 屬的謙恭,就像永不卸妝的演員一樣。人之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也許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 的性情,能卸妝時且卸妝,要盡可能自然地生活。


    : >


    論 教 育


    周國平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製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製應該向不 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


    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一 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因此,天才對教育惟一可說的話是第歐根尼的那句 名言:"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 身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 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


    在一定的意義上,人是教育的產物,因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麵貌也會不同。當然,這 裏說的教育是廣義的,不限於學校教育。衡量一種教育的優劣,不但要用社會的尺度,看它 能否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材,更要用人生的尺度,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 可能性。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


    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不過,為人父母者 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僕。


    我對孩子的期望--


    第一個願望:平安。如果想到包圍著她的環境中充滿不測,這個願望幾乎算得上奢侈了。


    第二個願望:身心健康地成長。


    至於她將來做什麽,有無成就,我不想操心也不必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 >


    東西方文化


    周國平


    一切關於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的談論都是非文化、偽文化性質的。民族文化與其說 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如說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我眼裏,隻存在一個統一的世界文化寶庫,凡 是進入這個寶庫的文化財富在本質上是沒有國籍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中最有價值的 東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屬於全人類的。那些僅僅屬於東方或者僅僅屬於西方的東西,哪怕是 好東西,至多也隻有次要的價值。


    東方和西方的關係問題也是一個說不完的老話題了。我的直覺是,在這個問題上的一切極端 之論都是可疑的。需要的是一種平常心,一種不假思索就喜歡和接納一切好東西的健康本能 。在此前提下,才能用一種開闊的人類眼光來看待東西方文化之異同。我在這裏發現了一個 常識與智慧、矯情與狹隘心理相結合的具體例證。


    人類基本的真理始終是相同的,變化的隻是對它們的表達以及那些次要的真理。


    我確信人性和人生基本境況是不變的,人類不分古今東西都麵臨著某些永恆的根本問題,對 這些問題的思考構成了一切精神文化的核心。當然,對於每個人來說,如何融匯貫通卻是要 他獨立完成的事情,並且必定顯出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的差別。


    常常聽人嘆息:"中國為什麽出不了大思想家?什麽時候我們才有自己的世界級大思想家?" 我答道:難道這很重要嗎?凡是大思想家,例如康德、海德格爾等等,既然是世界級的,就 是屬於全世界的,也是屬於你的。思想無國別。按照國別選擇思想家的人,真正看重的不是 思想,而是民族的虛榮。


    作為英國人,毛姆生下來便是基督徒,而基督徒是把天主教視為異教的。有一天,他忽然想 到,他完全可能生在德國南方,成為一個天主教徒,那樣他就要因為並非自己的過錯而作為 異教徒受懲罰了。這未免太荒謬。這樣一想,他從此不信教了。


    我認為,在這個最簡單的思路中,包含了國際主義的最深刻的理由。


    中國要真正成為有世界影響的文化大國,就必須改變文化的實用品格。


    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的前提是把精神價值本身看得至高無上。一個民族擁有一批以純粹精神 創造為樂的人,並且以擁有這樣一批人為榮,在這樣的民族中最有希望產生出世界級的文化 偉人。


    : >


    文化現象


    周國平


    這是我多年前寫下的一則感想--


    留在國內的人開始鼓吹純學術了,似乎一切都可以被剝奪,惟有學術剝奪不了,於是學術就 變得純而又純了。據說跑到國外的人已經在鼓吹流亡文化,似乎一切都帶不走,惟獨帶走了 文化,於是文化便和他們一起踏上了流亡之途。守著學術堅持,或者擔著文化流浪,大約都 能使人體會到一種使命感。可惜的是,我的學術永遠純不了,你的文化永遠有個家,誰本來 有什麽就仍舊有什麽。臥薪嚐膽的純學術和義憤填膺的流亡文化好像都很有悲劇色彩,但我 擔心有一天我們將不得不觀看兩者吵架的鬧劇。


    在這片古老土地上進行的大規模政治實驗的失敗,迫使中國回到了一種比較自然的社會過程 。二十年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的含義已經逐漸分明,它真正解放的是人的本能以及由本能所驅 動的市場,而思想自身卻喪失了特權。不過,我對這一變化持積極的評價。當思想擁有特權 之時,其命運不外乎為王或為寇,而現在,它至少有了在市場上賣和買的自由,以及--隻 要自己願意--不賣和不買並且遠離市場的自由。市場對於思想是冷漠的,因冷漠而是寬容 的,與那個對思想狂熱而嚴酷的時代相比,我對眼下的狀態要滿意得多。


    從事人文研究的三種方式:一、學者的方式:嚴格地做學問,講究規範和方法,注重材料的 發現、整理和解釋;二、才子的方式:瀟灑地玩學問,講究趣味和技巧,易賣弄機智和才情 ;三、思想者的方式:通過學問求真理或信仰,注重精神上的關切。


    當我們圍繞某一個主題讀書和寫作時,我們便稱之為學術。我們的主題越是固定不變,以至 於不再讀與這個主題無關的書和不再寫與這個主題無關的文章,我們就越是純粹的學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