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身上,弱點與尊嚴並非不相容的,也許尊嚴更多地體現在對必不可免的弱點的承受上。


    : >


    人性現象


    周國平


    知識和心靈是兩回事,一個勤奮做學問的人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心靈很貧乏的人。若 想知道一個人的精神級別,不要看他研究什麽,而要看他喜歡什麽。一個人在精神素質上的 缺陷往往會通過他的趣味暴露出來。趣味是最難掩飾的,因為它已經紮根在無意識之中,總 是在不經意中流露。


    感覺是虛幻的,但感覺豈非人的全部所有,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也全在感覺,在感覺的高下 、精粗、深淺、厚薄之不同。


    有兩種不同的複雜,一種是精神上的豐富,另一種是品性上的腐敗。在同一個人身上,兩者 不可並存。


    你告訴我你厭惡什麽,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麽。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 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愛。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 的防線。


    生命不同季節的體驗都是值得珍惜的,它們是完整的人生體驗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在任何年 齡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穫,歲月的流逝誠然令人悲傷,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齡錯位。


    關於大事和小事--


    看透大事:超脫。看不透大事:執著。


    看透小事:豁達。看不透小事:計較。


    一個人可能超脫而計較,頭腦開闊而心胸狹窄;也可能執著而豁達,頭腦簡單而心胸開朗。


    還有一種人從不想大事,他們是天真的或糊塗的。


    問你:如果讓你定居,你喜歡熱鬧的都市,還是寂靜的山林?


    再問你:如果身處山林,你喜歡一人獨居,還是有人陪伴?


    再問你:如果有人陪伴,你喜歡她是你的太太,還是一個陌生姑娘?


    "每一個問題都有兩個相反的答案。"--這句話不是我發明的,最早說這句話的是古希臘 哲學家普羅泰哥拉。


    人總是不斷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後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


    在我們的感覺中,爺爺輩的人似乎從來是老的,父輩的人是逐漸變老的,自己似乎是永遠不 會老的。


    : >


    不同的天賦


    周國平


    世界是大海,每個人是一隻容量基本確定的碗,他的幸福便是碗裏所盛的海水。 我看見許多可憐的小碗在海裏拚命翻騰,為的是舀到更多的水,而那為數不多的大碗則很少 動作,看去幾乎是靜止的。


    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它可以被喚醒,但無法 從外麵灌輸進去。關於這一點,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種十分巧妙的說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輪 回中,每一個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級,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時候已 經是站在不同的起點上了。已經達到大學程度的人,你無法讓他安於讀小學,就像隻具備小 學程度的人,你無法讓他勝任上大學一樣。當然,這個說法僅僅是一種譬喻。


    上帝賦予每個人的能力的總量也許是一個常數,一個人在某一方麵過了頭,必在另一方麵有 欠缺。因此,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弱智兒往往是某個非常方麵的天才。也因此,並不存在完全 的弱智兒,就像並不存在完全的超常兒一樣。


    人是有種的不同的。當然,種也有運氣的問題,是這個種,未必能夠成這個材。有一些人, 如果獲得了適當的機遇,完全可能成就為異常之材,成為大文豪、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 企業家等等,但事實上是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一生。譬如說,我們沒有理由不設想,在古往今 來無數沒有機會受教育的人之中,會有一些極好的讀書種子遭到了扼殺。另一方麵呢,如果 不是這個種,那麽,不論運氣多麽好,仍然不能成這個材。對於這一層道理,隻要看一看現 在的許多職業讀書人,難道還不明白嗎?


    智力可以來自祖先的遺傳,知識可以來自前人的積累。但是,有一種靈悟,其來源與祖先和 前人皆無關,我隻能說,它直接來自神,來自世界至深的根和核心。


    : >


    人品與智慧


    周國平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 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 ,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隻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 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 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 因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


    在評價人時,才能與人品是最常用的兩個標準。兩者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在最深的層次 上,它們是否相通的?譬如說,可不可以說,大才也是德,大德也是才,天才和聖徒是同一 種神性的顯現?又譬如說,無才之德是否必定偽善,因而亦即無德,無德之才是否必定淺薄 ,因而亦即非才?當然,這種說法已經蘊涵了對才與德的重新解釋,我傾向於把兩者看作慧 的不同表現形式。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也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隻是量。古人稱卑劣者 為"小人"、"鬥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 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 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 >


    論 幽 默


    周國平


    幽默是凡人而暫時具備了神的眼光,這眼光有解放心靈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間 一切事情的相對性質,從而顯示了一切執著態度的可笑。


    有兩類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麵對各種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莊嚴在鬧笑 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偉大的是麵對命運的幽默,這時人不再是與地上的假神開玩笑, 而是直接與天神開玩笑。一個在最悲慘的厄運和苦難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確是更有神性的 ,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運之上,並以此方式與命運達成了和解。


    幽默源自人生智慧,但有人生智慧的人不一定是善於幽默的人,其原因大概在於,幽默同時 還是一種才能。然而,倘若不能欣賞幽默,則不僅是缺乏才能的問題了,肯定也暴露了人生 智慧方麵的缺陷。


    幽默和嘲諷都包含某種優越感,但其間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諷者感到優越,是因為他在別人 身上發現了一種他相信自己決不會有的弱點,於是發出幸災樂禍的冷笑。幽默者感到優越, 則是因為他看出了一種他自己也不能倖免的人性的普遍弱點,於是發出寬容的微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