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我相信,靈魂和肉體必定有著不同的來源。我隻能相信,不能證明,因為靈魂的 來源是神秘的,而一切用肉體解釋靈魂的嚐試都過於牽強。


    有時候我想,人的肉體是相似的,由同樣的物質組成,服從著同樣的生物學法則,惟有靈魂 的不同才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有時候我又想,靈魂是神在肉體中的棲居,不管人 的肉體在膚色和外貌上怎樣千差萬別,那棲居於其中的必定是同一個神。


    肉體會患病,會殘疾,會衰老,對此我感覺到的不僅是悲哀,更是屈辱,以至於會相信這樣 一種說法:肉體不是靈魂的好的居所,靈魂離開肉體也許真的是解脫。


    肉體終有一死。靈魂會不會死呢?這永遠是一個謎。既然我們不知道靈魂的來源,我們也就 不可能知道它的去向。


    肉體使人難堪不在於它有欲望,而在於它遲早有一天會因為疾病和衰老而失去欲望,變成一 個奇怪的無用的東西。這時候,再活潑的精神也隻能無可奈何地眼看著肉體衰敗下去,自己 也終將被它拖向衰敗,與它同歸於盡。一顆仍然生氣勃勃的心靈卻註定要為背棄它的肉體殉 葬,世上沒有比這更使精神感到屈辱的事情了。所謂靈與肉的衝突,惟在此時最觸目驚心。


    一個人的靈魂不安於有生有滅的肉身生活的限製,尋求超越的途徑,不管他的尋求有無結果 ,尋求本身已經使他和肉身生活保持了一個距離。這個距離便是他的自由,他的收穫。


    肉體需要有它的極限,超於此上的都是精神需要。奢侈,揮霍,排場,虛榮,這些都不是直 接的肉體享受,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當然是比較低級的滿足。一個人在肉體需要得到了 滿足的基礎上,他的剩餘精力必然要投向對精神需要的追求,而精神需要有高低之分,由此 分出了人的靈魂和生命質量的優劣。


    : >


    堅守精神的家園


    周國平


    現代世界是商品世界,我們不能脫離這個世界求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事實。 但是,這不是全部事實。我們同時還生活在歷史和宇宙中,生活在自己惟一的一次生命過程 中。所以,對於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能隻用交換價值來衡量,而應有更加開闊久遠的參照係 。在投入現代潮流的同時,我們要有所堅守,堅守那些永恆的人生價值。一個不能投入的人 是一個落伍者,一個無所堅守的人是一個隨波逐流者。前者令人同情,後者令人鄙視。也許 有人兩者兼顧,成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弄潮兒,那當然就是令人欽佩的了。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一切"最高指示"中,至少這一句的確不會過時。


    在那個"突出政治"的年代,我對它有自己的讀法,我把它讀作:人不該隻有政治狂熱,把 自己的靈魂淹沒在紅彤彤的標語口號海洋裏。


    在如今崇拜金錢的氛圍中,我又想起了這句話,並且給它加上新的註解:人不該隻求物質奢 華,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花花綠綠的商品海洋裏。


    世事無常,潮流變遷。相同的是,凡潮流都可能(當然不是必定)會淹沒人的那一顆脆弱的靈 魂。因此,願我們投入任何潮流時都永遠保持這一種清醒:"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天下滔滔,象牙塔一座接一座傾塌了。我平靜地望著它們的殘骸隨波漂走,慶幸許多被囚的 普通靈魂獲得了解放。


    可是,當我發現還有若幹象牙塔依然零星地豎立著時,禁不住向它們深深鞠躬了。我心想, 堅守在其中的不知是一些怎樣奇特的靈魂呢。


    休說精神永存,我知道萬有皆逝,精神也不能倖免。然而,即使歲月的洪水終將盪盡地球上 -切生命的痕跡,羅丹的雕塑仍非徒勞;即使徒勞,羅丹仍要雕塑。那麽,一種不怕徒勞仍 要閃光的精神豈不超越了時間的判決,因而也超越了死亡?


    所以,我仍然要說:萬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世紀已臨近黃昏,路上的流浪兒多了。我聽見他們在焦灼地發問:物質的世紀,何處是精神 的家園?


    我笑答:既然世上還有如許關注著精神命運的心靈,精神何嚐無家可歸?


    世上本無家,渴望與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人類精神始終在追求某種永恆的價值,這種追求已經形成為一種持久的精神事業和傳統。當 我也以自己的追求加入這一事業和傳統時,我漸漸明白,這一事業和傳統超越於一切優秀個 人的生死而世代延續,它本身就具有一種永恆的價值,甚至是人世間惟一可能和真實的永恆 。


    人生境界的三項指標: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精神視野。


    : >


    理想主義


    周國平


    據說,一個人如果在十四歲時不是理想主義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歲 時仍是理想主義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們或許可以引申說,一個民族如果全體都陷入某種理想主義的狂熱,當然太天真,如果在 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難覓理想主義者,又實在太墮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 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覺。


    有兩種理想。一種是社會理想,旨在救世和社會改造。另一種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個人 完善。如果說前者還有一個是否切合社會實際的問題,那麽,對於後者來說,這個問題根本 不存在。人生理想僅僅關涉個人的靈魂,在任何社會條件下,-個人總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 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隻是因為你不想,決不能以不切實際為由來替自己辯解。


    理想有何用?


    人有靈魂生活和肉身生活。靈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


    理想便是靈魂生活的寄託。


    所以,就處世來說,如果世道重實利而輕理想,理想主義會顯得不合時宜;就做人來說,隻 要一個人看重靈魂生活,理想主義對他便永遠不會過時。


    當然,對於沒有靈魂的東西,理想毫無用處。


    不存在事實,隻存在對事實的解釋。當一種解釋被經驗所證明時,我們便稱它為真理。由於 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真理總是相對的。


    有一類解釋是針對整個世界及其本質、起源、目的等等的,這類解釋永遠不能被經驗所證明 或否定,我們把這類解釋稱做信仰。


    理想也是一種解釋,它立足於價值立場來解釋人生或者社會。作為價值尺度,理想一點兒也 不虛無縹緲,一個人有沒有理想,有怎樣的理想,非常具體地體現在他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 度中。


    聖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溫和的理想主義者。


    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一個尋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義者會轉而尋求智慧的救助,於是成 為智者。


    我們永遠隻能生活在現在,要偉大就現在偉大,要超脫就現在超脫,要快樂就現在快樂。總 之,如果你心目中有了一種生活的理想,那麽,你應該現在就來實現它。倘若你隻是想像將 來有一天能夠偉大、超脫或快樂,而現在卻總是委瑣、鑽營、苦惱,則我敢斷定你永遠不會 有偉大、超脫、快樂的一天。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理想是現在進行時的,而不是將來時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