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仰
周國平
有信仰者永遠是少數。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戰。
信仰是情感的事,理性不利於信仰。在一個宗教內部,虔信者大多是一些情感強烈理性薄弱 的人。理性強烈情感薄弱的人無意做信徒。介於兩者之間的是情感和理性皆強的懷疑者,他 們渴望信仰而不易得,精神上最痛苦,以及情感和理性皆弱的盲從者,他們實際上並無信仰 ,隻是隨大流罷了。
懷疑來自過分認真。無所用心的人從不懷疑,但也沒有信仰。當然,這不妨礙他們以信仰的 名義絞殺懷疑者。
弟子往往比宗師更偏執。宗師的偏執多半出於一種創造的激情,因而本質上包含著對新的創 造的寬容和鼓勵。弟子的偏執卻是出於盲信或利益,本質上是敵視創造性的。
一種信仰無非就是人生根本意義問題的一個現成答案。有兩種人不需要信仰,一種是對此問 題從不發問的人,另一種是決心自己去尋找答案的人。前者夠不上信仰,後者超越了信仰。
不相信一切形式的上帝,並不妨礙一個人對人生持有某種基本的信念。
所以,我不是虛無主義者。
當信徒是少年人的事,收信徒是老年人的事。前者還幼稚,後者已腐朽。
要我當信徒,我已太不幼稚。要我收信徒,我還不夠腐朽。
烏納穆諾說,信仰就是願意相信,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個上帝。此話道出了宗教的真相 。所以,真正的基督徒決不是盲信者,而是渴求者,充滿著內心衝突,他一輩子在努力使自 己相信他並不真正相信的上帝。偉大的基督徒,如奧古斯丁、帕斯卡爾、克爾凱郭爾,內心 深處從未擺脫過懷疑的折磨。
上帝存在於人的局限性之中。
人在何處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處安放一個上帝。
有一天人突然發現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兒,於是就為自己生下了一個父親--上帝。
古希臘人憑本能相信神靈,中世紀人憑邏輯相信上帝。現代人用理性扼殺了本能,又用非理 性摧毀了邏輯,於是隻好跋涉在無神的荒原上。
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蹟。奇蹟在虔信者的心裏。
奇蹟是絕望者的希望。
一個不相信奇蹟的絕望者是一個真正的絕望者,他已經失去了一切希望;或者,是一個勇敢 的絕望者,他敢於不要任何希望而活著。
偶像崇拜是一種矛盾情結,本身交織著對偶像的愛和懼,虔信的迷狂和褻瀆的渴望。所以, 一夜之間,狂熱的崇拜就可以突變為同樣狂熱的破壞。
釋道二教,其原初的出發點都是一種哲學的覺悟,要擺脫生死的糾纏。但是,一經傳播,便 離初衷愈來愈遠。適意淡泊的老莊哲學變成了裝神弄鬼的妖術,虛無悲觀的佛陀哲學變成了 積善圖報的謀略。大乘宣稱要普渡眾生,為此不惜方便說法,把佛理改造得適合眾生的口味 ,其結果真不知是佛把眾生渡出了苦海,還是眾生把佛渡入了塵囂。
教堂的原型是天國,廟的原型是地府。天國有音樂、燭光和不露形跡的上帝,地府有咒語、 香火和麵目猙獰的塑像。西方人嚮往靈魂的不朽,中國人渴求肉身的長存。
精神現象(1)
周國平
偏才或有強的感情,或有強的理智,或有強的意誌。全才三者俱強,因而要忍受最 強烈的內部衝突,但也因此有最深刻的體驗和最高的成就。最強的本能受到最深的潛抑,從 而有最耀眼的升華。例如歌德。
真善美的統一,也許隻是詩人的夢想,哲學家的邏輯遊戲,道德家的說教。事實上,隻有三 者都弱,才能相安無事,如果它們都很強,碰到一起,不能不發生衝突。
一個人,一個民族,精神上發生危機,恰好表明這個人、這個民族有執拗的精神追求,有自 我反省的勇氣。可怕的不是危機,而是麻木。
心靈的財富也是積累而成的。一個人酷愛精神的勞作和積聚,不斷產生、搜集、貯藏點滴的 感受,日積月累,就在他的內心中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寶庫,造就了一顆豐富的靈魂。在他麵 前,那些精神懶漢相比之下終於形同乞丐。
精神乞丐?可是精神的財富是可以乞討而得的麽,哪怕擁有者願意施捨?何況,物質上愈是貧 窮的人就愈知道金錢的價值,認識精神財富的價值卻需要精神的眼睛,而精神貧乏的人必定 也在精神整體上發育不良,他的精神眼睛是盲的,甚至連乞討的願望也沒有。
物質上的貧富差別顯而易見,於是窮人起而反抗,並且把帶頭揭露此種差別的人視為英雄和 救星。可是,精神上的貧富差別惟有富者看得分明,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揭露此種差別,就會 被視為罪人,寬容一點吧,便是狂人和瘋子。
物質上的貧富差別,受害者是窮人,他受肉體凍餒之苦。精神上的貧富差別,受害者是富人 ,他受精神孤獨之苦。
一切精神的創造,一切靈魂的珍寶,到頭來都是毀於沒有靈魂的東西之手:老鼠、蛀蟲、水 、火、地震、戰爭、空氣、時間……
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器官,當它未被欲望、衝突、病痛折磨時,我們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 。靈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善與惡、理性與本能、天堂與地獄的角鬥和交替,靈魂會是一個 什麽東西呢?
一個行為有兩個動機,一個光明,浮在表麵;一個晦暗,沉在底裏。當它們各居其位時,靈 魂風平浪靜。有誰想把它們翻一個個兒,靈魂就會湧起驚濤駭浪。
在幸福時,人也會有良心的鬥爭,但那良心是在腦子裏,鬥來鬥去隻是頭痛。隻有在苦難中 ,回首往事,良心發現,這時的良心才在心靈中,人才真正感到心痛。
我們的心靈上都罩著各式濾色鏡,隻允許某些種類的光線透出,遮住了另一些種類的光線。 於是,連自己也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複雜的豐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貧乏化了。然 後,濾色鏡又對經過它過濾的即被它批準的心靈品質下判斷,用道德上的自豪感來平息我們 的不安。
當你做一件事,完全預料到它的壞結果之時,或者完全預料不到它的壞結果之時,壞結果發 生了,你不會內疚。因為在前者,你可以承擔責任,在後者,你可以推卸責任。
內疚發生在對壞結果有所預感但又希望避免的情形下,那時候,你既不能承擔責任,因為你 本來是想要避免的,又不能推卸責任,因為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存心傷害一個人,或一個完全正當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都不會內疚。隻有一個本身可 非議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才會內疚。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 。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麽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槓,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 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麽樣呢?他會感激你。
信仰
周國平
有信仰者永遠是少數。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戰。
信仰是情感的事,理性不利於信仰。在一個宗教內部,虔信者大多是一些情感強烈理性薄弱 的人。理性強烈情感薄弱的人無意做信徒。介於兩者之間的是情感和理性皆強的懷疑者,他 們渴望信仰而不易得,精神上最痛苦,以及情感和理性皆弱的盲從者,他們實際上並無信仰 ,隻是隨大流罷了。
懷疑來自過分認真。無所用心的人從不懷疑,但也沒有信仰。當然,這不妨礙他們以信仰的 名義絞殺懷疑者。
弟子往往比宗師更偏執。宗師的偏執多半出於一種創造的激情,因而本質上包含著對新的創 造的寬容和鼓勵。弟子的偏執卻是出於盲信或利益,本質上是敵視創造性的。
一種信仰無非就是人生根本意義問題的一個現成答案。有兩種人不需要信仰,一種是對此問 題從不發問的人,另一種是決心自己去尋找答案的人。前者夠不上信仰,後者超越了信仰。
不相信一切形式的上帝,並不妨礙一個人對人生持有某種基本的信念。
所以,我不是虛無主義者。
當信徒是少年人的事,收信徒是老年人的事。前者還幼稚,後者已腐朽。
要我當信徒,我已太不幼稚。要我收信徒,我還不夠腐朽。
烏納穆諾說,信仰就是願意相信,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個上帝。此話道出了宗教的真相 。所以,真正的基督徒決不是盲信者,而是渴求者,充滿著內心衝突,他一輩子在努力使自 己相信他並不真正相信的上帝。偉大的基督徒,如奧古斯丁、帕斯卡爾、克爾凱郭爾,內心 深處從未擺脫過懷疑的折磨。
上帝存在於人的局限性之中。
人在何處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處安放一個上帝。
有一天人突然發現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兒,於是就為自己生下了一個父親--上帝。
古希臘人憑本能相信神靈,中世紀人憑邏輯相信上帝。現代人用理性扼殺了本能,又用非理 性摧毀了邏輯,於是隻好跋涉在無神的荒原上。
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蹟。奇蹟在虔信者的心裏。
奇蹟是絕望者的希望。
一個不相信奇蹟的絕望者是一個真正的絕望者,他已經失去了一切希望;或者,是一個勇敢 的絕望者,他敢於不要任何希望而活著。
偶像崇拜是一種矛盾情結,本身交織著對偶像的愛和懼,虔信的迷狂和褻瀆的渴望。所以, 一夜之間,狂熱的崇拜就可以突變為同樣狂熱的破壞。
釋道二教,其原初的出發點都是一種哲學的覺悟,要擺脫生死的糾纏。但是,一經傳播,便 離初衷愈來愈遠。適意淡泊的老莊哲學變成了裝神弄鬼的妖術,虛無悲觀的佛陀哲學變成了 積善圖報的謀略。大乘宣稱要普渡眾生,為此不惜方便說法,把佛理改造得適合眾生的口味 ,其結果真不知是佛把眾生渡出了苦海,還是眾生把佛渡入了塵囂。
教堂的原型是天國,廟的原型是地府。天國有音樂、燭光和不露形跡的上帝,地府有咒語、 香火和麵目猙獰的塑像。西方人嚮往靈魂的不朽,中國人渴求肉身的長存。
精神現象(1)
周國平
偏才或有強的感情,或有強的理智,或有強的意誌。全才三者俱強,因而要忍受最 強烈的內部衝突,但也因此有最深刻的體驗和最高的成就。最強的本能受到最深的潛抑,從 而有最耀眼的升華。例如歌德。
真善美的統一,也許隻是詩人的夢想,哲學家的邏輯遊戲,道德家的說教。事實上,隻有三 者都弱,才能相安無事,如果它們都很強,碰到一起,不能不發生衝突。
一個人,一個民族,精神上發生危機,恰好表明這個人、這個民族有執拗的精神追求,有自 我反省的勇氣。可怕的不是危機,而是麻木。
心靈的財富也是積累而成的。一個人酷愛精神的勞作和積聚,不斷產生、搜集、貯藏點滴的 感受,日積月累,就在他的內心中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寶庫,造就了一顆豐富的靈魂。在他麵 前,那些精神懶漢相比之下終於形同乞丐。
精神乞丐?可是精神的財富是可以乞討而得的麽,哪怕擁有者願意施捨?何況,物質上愈是貧 窮的人就愈知道金錢的價值,認識精神財富的價值卻需要精神的眼睛,而精神貧乏的人必定 也在精神整體上發育不良,他的精神眼睛是盲的,甚至連乞討的願望也沒有。
物質上的貧富差別顯而易見,於是窮人起而反抗,並且把帶頭揭露此種差別的人視為英雄和 救星。可是,精神上的貧富差別惟有富者看得分明,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揭露此種差別,就會 被視為罪人,寬容一點吧,便是狂人和瘋子。
物質上的貧富差別,受害者是窮人,他受肉體凍餒之苦。精神上的貧富差別,受害者是富人 ,他受精神孤獨之苦。
一切精神的創造,一切靈魂的珍寶,到頭來都是毀於沒有靈魂的東西之手:老鼠、蛀蟲、水 、火、地震、戰爭、空氣、時間……
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器官,當它未被欲望、衝突、病痛折磨時,我們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 。靈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善與惡、理性與本能、天堂與地獄的角鬥和交替,靈魂會是一個 什麽東西呢?
一個行為有兩個動機,一個光明,浮在表麵;一個晦暗,沉在底裏。當它們各居其位時,靈 魂風平浪靜。有誰想把它們翻一個個兒,靈魂就會湧起驚濤駭浪。
在幸福時,人也會有良心的鬥爭,但那良心是在腦子裏,鬥來鬥去隻是頭痛。隻有在苦難中 ,回首往事,良心發現,這時的良心才在心靈中,人才真正感到心痛。
我們的心靈上都罩著各式濾色鏡,隻允許某些種類的光線透出,遮住了另一些種類的光線。 於是,連自己也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複雜的豐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貧乏化了。然 後,濾色鏡又對經過它過濾的即被它批準的心靈品質下判斷,用道德上的自豪感來平息我們 的不安。
當你做一件事,完全預料到它的壞結果之時,或者完全預料不到它的壞結果之時,壞結果發 生了,你不會內疚。因為在前者,你可以承擔責任,在後者,你可以推卸責任。
內疚發生在對壞結果有所預感但又希望避免的情形下,那時候,你既不能承擔責任,因為你 本來是想要避免的,又不能推卸責任,因為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存心傷害一個人,或一個完全正當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都不會內疚。隻有一個本身可 非議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一個人,才會內疚。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 。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麽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槓,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 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麽樣呢?他會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