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哲學一直是個閑人遊客,凡見掛有"閑人莫入"、"遊客止步"招牌的嚴肅去處,便知 趣地規避。我怕那裏麵的氣氛對我的健康和我的哲學均為不利。
有的人慣於從一小點感受演繹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這座他自己營造的哲學迷 宮裏,他自己也常常迷路,找不到充當他的嚮導的那一小點感受了。
新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我看來,其中隻有很少的哲學,多半是學術。隨著文明的進化, 學術愈來愈複雜了,而哲學永遠是單純的。
我深信哲學家與藝術家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哲學家的頭腦,這兩樣東西難道能夠分開嗎 ?對人生的強烈感受難道不是必然會導致對人生秘密的探索嗎?藝術難道不就是對人生之謎的 解答嗎?藝術家和哲學家是氣質相似的人,他們都是不實際、不世故的,進入他們視野的是 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
藝術與性,哲學與死,均有不解之緣。藝術用審美淨化性的煩惱,哲學用智慧淨化死的恐懼 。但是,性的癲狂一方麵給人以個體解體即死的體驗,另一方麵又是種族生命延續即抗拒死 的惟一手段。所以,性兼是死和死的拯救。那麽,藝術是否也兼是哲學和哲學的拯救呢?
詩借瞬時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隻好向詩求援。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當一顆敏感的心靈被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哲學。有一種不 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並非熄滅激 情,使心靈歸於冷漠麻痹。詩宣洩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一個小女孩坐在灑滿陽光的台階上,眯縫著眼睛,一個朦朧的疑問在她的小腦瓜裏盤旋:" 我怎麽會到這世界上來的?"
我悄悄走過她的身旁,回到屋裏,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藏了起來。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惟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 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永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 。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於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於像美國作家門肯那 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正常人隻關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學家總是關注無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區別即在於此。
一種迴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隻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於死亡的隱秘體驗和痛苦覺悟。這種體悟實質上是 一切形而上思考的源頭,不從這源頭流出的思考就決非真正形而上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把 對死亡的體悟看作衡量一個人的哲學悟性的標誌。
有的人很聰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誠,但沒有對死亡的體悟,你就很難和他作深入的 哲學對話。
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決非這樣簡單。有時 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舍本求末 的迷途傾向。
: >
哲學(2)
周國平
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
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著物。絕對,終極,永恆,--怎麽能 是政治的呢?
哲學是一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 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隻是為了不受 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 學也從來就有惟"仁"(人本主義)和惟"智"(科學主義)兩派。
既然人性不能一律,為什麽哲學傾向就非要一律呢?我主張哲學上的寬容。但寬容是承認對 方的生存權利,而不是合流。
對哲學的相反理解: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邏輯學,其對象是思維;另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 義美學,其對象是心靈的體驗。不斷有人試圖把這兩種理解揉在一起,但結果總是不成功。
理性強的人研究自然,追求真,做科學家。意誌強的人研究社會,追求善,做政治家。情感 強的人研究人,追求美,做藝術家。
哲學家無非也分成這三類,何嚐有純粹的哲學家?
有藝術家,也有哲學家。有藝匠,卻沒有哲學匠。演奏、繪畫如果夠不上是藝術,至少還是 手藝,哲學如果夠不上是哲學,就什麽也不是了。才能平庸的人靠演奏、繪畫餬口,還不失 為自食其力,靠哲學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於在哲學和宗教中 找到了寄託。
可是,倘若有人因此決心獻身哲學,卻是一種誤會。這就好比病人因為患病,便自以為獲得 了當醫生的資格一樣。何況吃哲學飯其實與靈魂毫不相幹,不過是社會上說空話最多掙錢最 少的一種行當罷了。
我知道獻身宗教是可能的,但也和社會上那些吃宗教飯的人無關。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 是一串煊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 會傳染嗎?
常有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大哲學家?我想,中國現在尤其需要的是不受傳統、習俗、輿論、 教條束縛的自由靈魂,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真誠的探索者,出不出大哲學家倒在其次。
"什麽是直覺?直覺就是創造性思維……"
許多時候,像這樣用一個含義相近的名詞代替另一個名詞,人們就自以為作了解釋,也自以 為弄懂了。
做哲學家和讀哲學係完全是兩回事。哲學本質上隻能自學,哲學家必定是自學成才的。如果 說有老師,也僅是歷史上的大哲人,他直接師事他們,沒有任何中間環節。哲學係的學生中 ,有此自學能力的不足什一。
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即的東西,詩人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東西,哲學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即的 東西。
個人思維猶如人類思維一樣,走著從混沌(感性)到分化(知性)到整合(理性)的路。但是,並 非所有的人都能走到底的。有的人終生停留在第一階段,其低能者成為可笑的老孩子,才高 者成為藝術家。多數人在第二階段止步,視其才能的高低而成為一知半解者或科學家。達到 第三階段的必是哲學家。
哲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不同的行話說著同一個意思。有時 候,同一種行話說著不同的意思。
有的人慣於從一小點感受演繹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這座他自己營造的哲學迷 宮裏,他自己也常常迷路,找不到充當他的嚮導的那一小點感受了。
新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我看來,其中隻有很少的哲學,多半是學術。隨著文明的進化, 學術愈來愈複雜了,而哲學永遠是單純的。
我深信哲學家與藝術家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哲學家的頭腦,這兩樣東西難道能夠分開嗎 ?對人生的強烈感受難道不是必然會導致對人生秘密的探索嗎?藝術難道不就是對人生之謎的 解答嗎?藝術家和哲學家是氣質相似的人,他們都是不實際、不世故的,進入他們視野的是 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
藝術與性,哲學與死,均有不解之緣。藝術用審美淨化性的煩惱,哲學用智慧淨化死的恐懼 。但是,性的癲狂一方麵給人以個體解體即死的體驗,另一方麵又是種族生命延續即抗拒死 的惟一手段。所以,性兼是死和死的拯救。那麽,藝術是否也兼是哲學和哲學的拯救呢?
詩借瞬時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隻好向詩求援。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當一顆敏感的心靈被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哲學。有一種不 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並非熄滅激 情,使心靈歸於冷漠麻痹。詩宣洩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向深沉的思考。
一個小女孩坐在灑滿陽光的台階上,眯縫著眼睛,一個朦朧的疑問在她的小腦瓜裏盤旋:" 我怎麽會到這世界上來的?"
我悄悄走過她的身旁,回到屋裏,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藏了起來。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惟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 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永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 。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於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於像美國作家門肯那 樣宣布:"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於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正常人隻關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學家總是關注無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區別即在於此。
一種迴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隻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於死亡的隱秘體驗和痛苦覺悟。這種體悟實質上是 一切形而上思考的源頭,不從這源頭流出的思考就決非真正形而上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把 對死亡的體悟看作衡量一個人的哲學悟性的標誌。
有的人很聰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誠,但沒有對死亡的體悟,你就很難和他作深入的 哲學對話。
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決非這樣簡單。有時 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舍本求末 的迷途傾向。
: >
哲學(2)
周國平
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
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著物。絕對,終極,永恆,--怎麽能 是政治的呢?
哲學是一個產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 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產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隻是為了不受 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 學也從來就有惟"仁"(人本主義)和惟"智"(科學主義)兩派。
既然人性不能一律,為什麽哲學傾向就非要一律呢?我主張哲學上的寬容。但寬容是承認對 方的生存權利,而不是合流。
對哲學的相反理解: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義邏輯學,其對象是思維;另一種人把哲學看作廣 義美學,其對象是心靈的體驗。不斷有人試圖把這兩種理解揉在一起,但結果總是不成功。
理性強的人研究自然,追求真,做科學家。意誌強的人研究社會,追求善,做政治家。情感 強的人研究人,追求美,做藝術家。
哲學家無非也分成這三類,何嚐有純粹的哲學家?
有藝術家,也有哲學家。有藝匠,卻沒有哲學匠。演奏、繪畫如果夠不上是藝術,至少還是 手藝,哲學如果夠不上是哲學,就什麽也不是了。才能平庸的人靠演奏、繪畫餬口,還不失 為自食其力,靠哲學謀生卻完全是一種寄生。
哲學和宗教是痛苦靈魂的收容所。許多人懷著無可排遣的生命的苦惱,終於在哲學和宗教中 找到了寄託。
可是,倘若有人因此決心獻身哲學,卻是一種誤會。這就好比病人因為患病,便自以為獲得 了當醫生的資格一樣。何況吃哲學飯其實與靈魂毫不相幹,不過是社會上說空話最多掙錢最 少的一種行當罷了。
我知道獻身宗教是可能的,但也和社會上那些吃宗教飯的人無關。
有一種人,善於接近名人而不善於接近思想,其從事哲學的方式是結交哲學界名流,成果便 是一串煊赫的名字。我不禁想:就算這些名人並非徒有其名,他們的哲學難道和傷寒一樣也 會傳染嗎?
常有人問:中國能不能出大哲學家?我想,中國現在尤其需要的是不受傳統、習俗、輿論、 教條束縛的自由靈魂,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真誠的探索者,出不出大哲學家倒在其次。
"什麽是直覺?直覺就是創造性思維……"
許多時候,像這樣用一個含義相近的名詞代替另一個名詞,人們就自以為作了解釋,也自以 為弄懂了。
做哲學家和讀哲學係完全是兩回事。哲學本質上隻能自學,哲學家必定是自學成才的。如果 說有老師,也僅是歷史上的大哲人,他直接師事他們,沒有任何中間環節。哲學係的學生中 ,有此自學能力的不足什一。
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即的東西,詩人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東西,哲學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即的 東西。
個人思維猶如人類思維一樣,走著從混沌(感性)到分化(知性)到整合(理性)的路。但是,並 非所有的人都能走到底的。有的人終生停留在第一階段,其低能者成為可笑的老孩子,才高 者成為藝術家。多數人在第二階段止步,視其才能的高低而成為一知半解者或科學家。達到 第三階段的必是哲學家。
哲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不同的行話說著同一個意思。有時 候,同一種行話說著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