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可試探你的上帝
周國平
據《路迦福音》記載,耶穌在曠野裏住了四十天,其間曾經受魔鬼的刁難。刁難之 一是,魔鬼把他帶到耶路撒冷聖殿頂上,對他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就從這裏跳下去 吧,因為上帝會保護你的。"耶穌拒絕了,引聖經的話答道:"不可試探你的上帝。"
耶穌很聰明,他不說跳下去會不會死,上帝會不會保護他,而是否定了跳下去的動機。隻要 跳下去,就是在試探上帝是否真的會保護他。他不是怕死,不是怕上帝不保護他,而是根本 就不可試探上帝。他用這個理由挫敗了魔鬼的刁難。
我想離開這個故事作一些發揮。我要說的是,"不可試探你的上帝"是信仰的題中應有之義 ,誰若試探他的上帝,他就不是真有信仰。
真理有兩類。一類關乎事實,屬於科學領域,對它們是要試探的,看是否合乎事實。另一類 關乎價值,歸根到底屬於宗教和道德領域,不可試探的是這個領域裏的真理。人類的一些最 基本的價值,例如正義、自由、和平、愛、誠信,是不能用經驗來證明和證偽的。它們本身 就是目的,就像高尚和諧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人類追求一樣,因此我們不可用它們會帶來什麽 實際的好處評價它們,當然更不可用違背它們會造成什麽具體的惡果檢驗它們了。
信仰要求的是純粹,隻為所信仰的真理本身而不為別的什麽。凡試探者,必定別有所圖。仔 細想想,試探何其普遍,真信仰何其稀少。做善事圖現世善報,幹壞事存僥倖之心,當然都 是露骨的試探。教堂裏的祈禱,佛廟裏的許願,如果以靈驗為鵠的,也就都是在試探。至於 期求靈魂升天或來世轉運,則不過是把試探的周期延長到了死後。這個問題對於不信教的人 同樣存在。你有一種基本的生活信念,在現實的壓力下或誘惑下,你發生了動搖,覺得違背 一下未必有傷大節,--這正是你在試探你的上帝的時刻。
可是,當今世上,有一些人沒有任何信仰,沒有任何上帝,他們根本不需要試探,百無禁忌 地為所欲為。比起他們,有上帝要試探的人豈不好得多。
: >
不僅是靠食物
周國平
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中跋涉了四十年。開始時,因食物匱乏,飢餓難忍, 以色列人怨聲載道。上帝聽見了怨言,便在每天清晨讓營地周圍的地麵上長滿一層像霜一樣 的白色的東西,以色列人未嚐見過,彼此詢問:"這是什麽?"摩西告訴他們,這就是上帝 給他們的食物。以色列人吃了,味道像蜜餅,因為不知其名,就稱之為"嗎哪",希伯來語 的意思即"這是什麽"。他們靠嗎哪活命,終於走出了曠野。到達終點後,摩西生命垂危, 在約旦河東岸的摩押向以色列人發表最後的訓示。他在訓示中提及了這件事,說:"上帝使 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 的每一句話。"
這是《舊約》中的記載。摩西的意思很清楚:上帝神力無邊,能在沒有食物的地方變出食物 來,因此,對於人的生存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遵守上帝的律法,如此上帝自會替 我們解決食物的問題的。
《新約》所記載的耶穌最早的活動是受洗,隨後即被聖靈帶到曠野去,受魔鬼的試探。禁食 四十晝夜後,他餓了,魔鬼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這時 耶穌便引用摩西的話回答道:"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請 注意,這同一句話,從耶穌口中說出,已經有了不同的含義。他沒有訴諸上帝的無邊神力, 讓石頭變成麵包,從而解除自己的飢餓,相反是拒絕這樣做,寧願繼續挨餓。他以此摘清了 信仰與食物的瓜葛,捍衛了信仰的純粹性,也澄清了"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這句箴言的 準確含義。他所強調的是,對於人的生存來說,信仰比食物更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 重要。這是耶穌出道之初就確立的基本信念,貫穿於他後來的全部活動之中。
我在這裏並非對《舊約》和《新約》的短長做全麵評判,而隻是舉一例證解說信仰的實質。 不過,這一例證的確也說明,耶穌提高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性品格。正因為如此,基督教才 得以超越猶太民族而成為更加個人性也更加世界性的宗教。
"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這個信念是一切信仰生活的起點。一般地承認人有比食物更 高的欲望,這並不難,但在我看來,這還不能算是確立了這個信念。深刻的分歧在於,是否 承認精神價值本身具有獨立的價值。常見的情形是,人們往往用所謂效用的尺度來衡量精神 價值。例如,他們可以承認真理的價值,但前提是真理必須有用,可以承認科學的價值,但 前提是科學必須成為生產力,可以承認藝術的價值,但前提是藝術必須符合時代的需要。他 們實際上仍是在用物質評斷精神,用食物評斷上帝,信奉的是這同一邏輯:上帝的價值在於 能在曠野上變出嗎哪,能把石頭變成麵包。把這個邏輯貫徹到底,必然的結果是,一旦上帝 與食物發生衝突,就舍上帝而取食物,為了物質利益而拋棄精神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為了 金錢而放棄理想,為了當前經濟建設而毀壞千古文化遺產,這樣的事還少嗎?
所以,信仰的實質在於對精神價值本身的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無須為它找 出別的理由來,這個道理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這甚至不是一個道理,而 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感情,他真正感覺到的人之為人的尊嚴之所在,人類生存的崇高性質之 所在。以對待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為例,是精心保護,還是肆意破壞,根本的原因肯定不 在是否愛國,而在是否珍愛凝結在其中的人類精神價值。我不把毀壞阿富汗大佛的塔利班看 做有信仰的人,而隻認為他們是一群蒙昧人。信仰愈是純粹,愈是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必然 就愈能擺脫一切民族的、教別的、宗派的狹隘眼光,呈現出博大的氣象。在此意義上,信仰 與文明是一致的。信仰問題上的任何狹隘性,其根源都在於利益的侵入,取代和擾亂了真正 的精神追求。我相信,人類的信仰生活永遠不可能統一於某一種宗教,而隻能統一於對某些 最基本價值的廣泛尊重。
: >
神聖的休息日
周國平
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傳十誡,其第四誡是:星期日必須休息,守為聖日。他甚至下令 ,凡星期日工作者格殺勿論。
未免太殘忍了。
不過,我們不妨把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閑暇和休息也是神聖的。
在《舊約?創世記》中,我們確實發現有這一層意思。其中說:上帝在六日內創造了世界萬 物,便在第七日休息了。"他賜福給第七日,聖化那一日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已經完成了 創造,在那一日歇工休息。"可以想像,忙碌了六個工作日的上帝,在第七日的休憩中一定 領略到了另一種不尋常的快樂。所以,他責令他的子民仿效他的榜樣,不但要勤於工作,而 且要善於享受閑暇。
不可試探你的上帝
周國平
據《路迦福音》記載,耶穌在曠野裏住了四十天,其間曾經受魔鬼的刁難。刁難之 一是,魔鬼把他帶到耶路撒冷聖殿頂上,對他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就從這裏跳下去 吧,因為上帝會保護你的。"耶穌拒絕了,引聖經的話答道:"不可試探你的上帝。"
耶穌很聰明,他不說跳下去會不會死,上帝會不會保護他,而是否定了跳下去的動機。隻要 跳下去,就是在試探上帝是否真的會保護他。他不是怕死,不是怕上帝不保護他,而是根本 就不可試探上帝。他用這個理由挫敗了魔鬼的刁難。
我想離開這個故事作一些發揮。我要說的是,"不可試探你的上帝"是信仰的題中應有之義 ,誰若試探他的上帝,他就不是真有信仰。
真理有兩類。一類關乎事實,屬於科學領域,對它們是要試探的,看是否合乎事實。另一類 關乎價值,歸根到底屬於宗教和道德領域,不可試探的是這個領域裏的真理。人類的一些最 基本的價值,例如正義、自由、和平、愛、誠信,是不能用經驗來證明和證偽的。它們本身 就是目的,就像高尚和諧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人類追求一樣,因此我們不可用它們會帶來什麽 實際的好處評價它們,當然更不可用違背它們會造成什麽具體的惡果檢驗它們了。
信仰要求的是純粹,隻為所信仰的真理本身而不為別的什麽。凡試探者,必定別有所圖。仔 細想想,試探何其普遍,真信仰何其稀少。做善事圖現世善報,幹壞事存僥倖之心,當然都 是露骨的試探。教堂裏的祈禱,佛廟裏的許願,如果以靈驗為鵠的,也就都是在試探。至於 期求靈魂升天或來世轉運,則不過是把試探的周期延長到了死後。這個問題對於不信教的人 同樣存在。你有一種基本的生活信念,在現實的壓力下或誘惑下,你發生了動搖,覺得違背 一下未必有傷大節,--這正是你在試探你的上帝的時刻。
可是,當今世上,有一些人沒有任何信仰,沒有任何上帝,他們根本不需要試探,百無禁忌 地為所欲為。比起他們,有上帝要試探的人豈不好得多。
: >
不僅是靠食物
周國平
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中跋涉了四十年。開始時,因食物匱乏,飢餓難忍, 以色列人怨聲載道。上帝聽見了怨言,便在每天清晨讓營地周圍的地麵上長滿一層像霜一樣 的白色的東西,以色列人未嚐見過,彼此詢問:"這是什麽?"摩西告訴他們,這就是上帝 給他們的食物。以色列人吃了,味道像蜜餅,因為不知其名,就稱之為"嗎哪",希伯來語 的意思即"這是什麽"。他們靠嗎哪活命,終於走出了曠野。到達終點後,摩西生命垂危, 在約旦河東岸的摩押向以色列人發表最後的訓示。他在訓示中提及了這件事,說:"上帝使 你們飢餓,然後把嗎哪賜給你們,以此教導你們: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 的每一句話。"
這是《舊約》中的記載。摩西的意思很清楚:上帝神力無邊,能在沒有食物的地方變出食物 來,因此,對於人的生存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遵守上帝的律法,如此上帝自會替 我們解決食物的問題的。
《新約》所記載的耶穌最早的活動是受洗,隨後即被聖靈帶到曠野去,受魔鬼的試探。禁食 四十晝夜後,他餓了,魔鬼說:"如果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這時 耶穌便引用摩西的話回答道:"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所說的每一句話。"請 注意,這同一句話,從耶穌口中說出,已經有了不同的含義。他沒有訴諸上帝的無邊神力, 讓石頭變成麵包,從而解除自己的飢餓,相反是拒絕這樣做,寧願繼續挨餓。他以此摘清了 信仰與食物的瓜葛,捍衛了信仰的純粹性,也澄清了"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這句箴言的 準確含義。他所強調的是,對於人的生存來說,信仰比食物更重要,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 重要。這是耶穌出道之初就確立的基本信念,貫穿於他後來的全部活動之中。
我在這裏並非對《舊約》和《新約》的短長做全麵評判,而隻是舉一例證解說信仰的實質。 不過,這一例證的確也說明,耶穌提高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性品格。正因為如此,基督教才 得以超越猶太民族而成為更加個人性也更加世界性的宗教。
"人的生存不僅是靠食物"--這個信念是一切信仰生活的起點。一般地承認人有比食物更 高的欲望,這並不難,但在我看來,這還不能算是確立了這個信念。深刻的分歧在於,是否 承認精神價值本身具有獨立的價值。常見的情形是,人們往往用所謂效用的尺度來衡量精神 價值。例如,他們可以承認真理的價值,但前提是真理必須有用,可以承認科學的價值,但 前提是科學必須成為生產力,可以承認藝術的價值,但前提是藝術必須符合時代的需要。他 們實際上仍是在用物質評斷精神,用食物評斷上帝,信奉的是這同一邏輯:上帝的價值在於 能在曠野上變出嗎哪,能把石頭變成麵包。把這個邏輯貫徹到底,必然的結果是,一旦上帝 與食物發生衝突,就舍上帝而取食物,為了物質利益而拋棄精神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為了 金錢而放棄理想,為了當前經濟建設而毀壞千古文化遺產,這樣的事還少嗎?
所以,信仰的實質在於對精神價值本身的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無須為它找 出別的理由來,這個道理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這甚至不是一個道理,而 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感情,他真正感覺到的人之為人的尊嚴之所在,人類生存的崇高性質之 所在。以對待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為例,是精心保護,還是肆意破壞,根本的原因肯定不 在是否愛國,而在是否珍愛凝結在其中的人類精神價值。我不把毀壞阿富汗大佛的塔利班看 做有信仰的人,而隻認為他們是一群蒙昧人。信仰愈是純粹,愈是尊重精神價值本身,必然 就愈能擺脫一切民族的、教別的、宗派的狹隘眼光,呈現出博大的氣象。在此意義上,信仰 與文明是一致的。信仰問題上的任何狹隘性,其根源都在於利益的侵入,取代和擾亂了真正 的精神追求。我相信,人類的信仰生活永遠不可能統一於某一種宗教,而隻能統一於對某些 最基本價值的廣泛尊重。
: >
神聖的休息日
周國平
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傳十誡,其第四誡是:星期日必須休息,守為聖日。他甚至下令 ,凡星期日工作者格殺勿論。
未免太殘忍了。
不過,我們不妨把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閑暇和休息也是神聖的。
在《舊約?創世記》中,我們確實發現有這一層意思。其中說:上帝在六日內創造了世界萬 物,便在第七日休息了。"他賜福給第七日,聖化那一日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已經完成了 創造,在那一日歇工休息。"可以想像,忙碌了六個工作日的上帝,在第七日的休憩中一定 領略到了另一種不尋常的快樂。所以,他責令他的子民仿效他的榜樣,不但要勤於工作,而 且要善於享受閑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