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番思考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警告,同時也是對所有自願的忙人的一個提醒。我想說的是 ,無論你多麽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無論你的事業是什麽,你都要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 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惟有在這個心靈空間中,你才能把你的事業作為你的生命果 實來品嚐。如果沒有這個空間,你永遠忙碌,你的心靈永遠被與事業相關的各種事務所充塞 ,那麽,不管你在事業上取得了怎樣的外在成功,你都隻是損耗了你的生命而沒有品嚐到它 的果實。


    : >


    豐富的單純


    周國平


    對於心的境界,我所能夠給出的最高贊語就是:豐富的單純。我所知道的一切精 神上的偉人,他們的心靈世界無不具有這個特徵,其核心始終是單純的,卻又能夠包容豐富 的情感、體驗和思想。


    我相信,每一個精神上的偉人在本質上都是直接麵對宇宙的。一方麵,他知道自己隻是宇宙 的兒童,這種認識深藏於他的心靈的核心之中,從根本上使他的心靈永葆兒童的單純。另一 方麵,他對宇宙的永恆本質充滿精神渴望,在這種渴望的支配下,他本能地受一切精神事物 所吸引,使他的心靈變得越來越豐富。


    與此相反的境界是貧乏的複雜。這是那些平庸的心靈,它們被各種人際關係和利害計算占據 著,所以複雜,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內涵,所以又是一種貧乏的複雜。


    除了這兩種情況外,也許還有貧乏的單純,不過,一種單純倘若沒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寧可 說它是簡單而不是單純。有沒有豐富的複雜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顆魔鬼的 心吧。


    : >


    道路與家


    周國平


    人生是一條路,每一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在這條路上了。在年幼時,我們並不意 識到這一點。當我們意識到了的時候,便不得不想一個問題:這條路通向哪裏?人生之路的 目標是什麽?


    最明顯的事實是:這條路通向死,因為人生隻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罷了。可是,死怎麽能 成為目標呢?為了使它成為目標,它必須不是死,而是一種更高的生。於是,死便被設想成 由短暫的生進入永生,由易朽的肉體進入不朽,由塵世進入天國,由不完滿進入至善,由苦 難進入極樂,等等。經過這樣的解釋,人生之路就有了一個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標,一個純粹 精神性質的目標。


    可是,道路為什麽一定是一條直線呢?隻是因為我們把路想成直線,才必須給它安一個終點 ,一個最後的目標。花園裏曲徑交錯,路的終點在哪裏?那麽,我們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個 大花園呢?這是一座很大的花園,把它逛完剛好要用一生的時間,我們從生到死都在裏麵, 每走一步都看見新的風景,到處都是可供我們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說目標,那麽,可以說處 處都是目標,但不存在最後的目標。


    換一個不那麽詩意然而更貼切的比喻,不妨說,人生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在人生之中,猶如 在我們自己的家裏。既然是在家裏,我們就做著種種必須做的或者有興趣做的事情,而並不 事事都問為什麽。事實上,在多數時候,我們的確把人生當做家,安排每一個日子如同安排 自己的家務,而不去想這個家有朝一日會不存在。


    可是,這個家確實有朝一日會不存在,而我們有時候不免要想到這一點。這時候,我們又會 意識到自己是走在一條有終點的路上。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人生永遠既是道路,又是家。 我現在的想法是,這兩方麵的意識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隻是道路,就活得太累。隻是家 ,就活得太盲目。我們必須把人生當做家,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休息。我們也必須知道人生是 道路,讓自己的心靈有超越的追求。


    : >


    信仰的價值


    周國平


    泰戈爾的最後一篇詩作是在病床上口授的,一個星期後,他就去世了。這首詩的 大意是--


    造物主很狡猾,它編織了虛假信仰的羅網。然而,探索者卻能透過這羅網看清到達內心的路 ,"在用自己內涵的光洗滌幹淨的心裏找到了真理"。人們認為他是受騙者,其實並非如此 ,這個似乎輕易受騙的人"把最後的報酬帶進自己的寶庫",這報酬就是"通往安寧的持久 權利"。


    詩中的"虛假信仰",一個英譯者釋為塵世浮象,我寧可作別的理解。我的感覺是,泰戈爾 一生關注信仰問題,這首詩是他臨終之前就此問題吐露的真言。我仿佛聽見他如是說:我何 嚐不知道,對於任何一種外在精神實體的信仰都是虛假的信仰,我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不 能相信那種實體是真的存在著的。但是,正是這樣的信仰把我引導到了自己的內心之中,在 一種內在境界中發現了生活的意義。而當我達到了這種內在境界,那外在的實體究竟是否真 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不妨說,一切外在的信仰隻是橋樑和誘餌,其價值就在於把人引向內心,過一種內在 的精神生活。神並非居住在宇宙間的某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它的惟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 我們在內心中感悟到它。一個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於有沒有這種內在的精神生活。偉 大的信徒是那些有著偉大的內心世界的人,相反,一個全心全意相信天國或者來世的人,如 果他沒有內心生活,你就不能說他有真實的信仰。


    20011


    : >


    不可發誓


    周國平


    古訓說:"不可違背誓言;在主麵前所發的誓必須履行。"耶穌針對此卻說:"你 們根本不可以發誓。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 "


    隻聽真話,除此之外的多一句也不聽,包括誓言,--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


    同樣,一個人麵對他的上帝的時候,他也隻需要說出真話。超出於此,他就不是在對上帝說 話,而是在對別的什麽說話,例如對權力、輿論或市場。


    有真信仰的人滿足於說出真話,喜歡發誓的人往往並無真信仰。


    發誓者竭力揣摩對方的心思,他發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為對方希望 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 思,那就是褻瀆了。


    有時候,一個人說了真話,他仍然可能會發誓。他擔心聽的人不相信或者不重視他說了真話 這件事,所以要就此發誓,加以強調。他把別人的相信和重視看得比說真話本身更加重要, 仿佛說真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是否相信和重視似的。因此,如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他就隨 時可能放棄說真話。一個直接麵對上帝的人是不會這樣的,因為他無論對誰說話,都同時是 在對上帝說話,上帝聽見了他說的真話,他就問心無愧了。


    : >


    恨是狹隘,愛是超越


    周國平


    耶穌反對復仇,提倡博愛。針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舊訓,他主張:"有人 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針對"愛朋友,恨仇敵"的舊訓,他主張:"要愛你們 的仇敵。"他的這類言論最招有男子氣概或鬥爭精神的思想家反感,被斥為奴隸哲學。我也 一直持相似看法,而現在,我覺得有必要來認真地考查一下他的理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