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要補充一點:看一個男人是否有力量,不能隻看外在的表現。真正的力量是不張揚的 。有與世無爭的進取,內在的堅毅,質樸無華的大度。同樣,也有外強中幹的成功人士,色 厲內荏的呼風喚雨之輩,銖錙必較的慈善家。不過,鑑別並非難事,隻要不被虛榮蒙蔽眼睛 ,很少有女人會上那種虛張聲勢的男人的當。
200212
: >
相貌和心靈
周國平
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一般來說,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在乎,女人 比男人更在乎。女人重視容貌是情有可原的,既然幾乎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把女性的美麗作為 一種價值進行謳歌,作為一種標準來評判她們,而在實際生活中,容貌的美醜對於她們的婚 愛、社交乃至職業方麵的遭遇確實會發生相當的影響,那麽,她們似乎也就別無選擇。年輕 人入世還淺,不免看重人際關係較淺的層麵,留意別人對於自己的表麵印象,所以在容貌上 也比較敏感。
與關心名聲相比,關心容貌更是一種虛榮,因為與名聲相比,容貌離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更遠 。現代整容術已經能夠把一張臉變成另一張臉,但在新臉皮下麵的仍是那個舊人。如果不通 過鏡子,人是看不見自己的容貌的,常常也是想不起自己的容貌的,而這並不妨礙他做一切 事情。鏡子代表著別人的眼光,人一照鏡子,就是在用別人的眼光審視自己了,因此,其實 他所關心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按照他的虛榮的程度,這別人可以是某個意中人、一般異 性或廣大而籠統的人群。
虛榮是難免的,怎奈人生易老,紅顏難久,這是誰也逃脫不掉的規律。好在絕大多數人都會 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調整自己的心理,克服在相貌方麵的虛榮心。事實上,在不同的年齡段 ,相貌的內容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對相貌的感覺和評價也在隨之改變。年齡越小,相貌的美 就越具有物質的、生理的性質,因而彼此也越為相似。譬如說,天下的娃娃都一樣可愛,那 是一種近似小動物的美,表現為稚氣的表情、嬌嫩的皮膚、憨態可掬的動作。少男少女的美 洋溢著相同的青春朝氣,但我們已能發現,其中有些人因為正在形成的優秀個性而顯得更具 魅力。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外貌,我們一般不會對其物理性方麵例如五官的構造、皮膚的質地 給予高度評價,而是更加看重其所顯現的精神內涵。
叔本華說:"人的外表是表現內心的圖畫,相貌表達並揭示了人的整個性格特徵。"至少就 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的慣常的心靈狀態 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的重複,便會銘刻在他 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更加難以掩飾的是眼神,一個內心空虛的人絕對裝不出睿智 的目光。我們大約都遇見過那樣的人,他們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同樣 ,當我們麵對愛因斯坦的肖像時,即使沒有讀過他的著作,我們從他的寬容、幽默、略帶憂 傷的神情就能判斷他是一位智者。叔本華也舉了一個例子:一群高貴的紳士來到維斯孔蒂公 爵的宮廷,維斯孔蒂問他的年幼的兒子,誰是最智慧的人,孩子稍作環顧,就去拉著彼特拉 克的手,把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帶到了父親麵前。有趣的是,中國的聖人孔子和西方的 聖人蘇格拉底都是相貌極其古怪的人,但是,歷史並未留下人們認為他們醜陋的記載。
總之,在到達成熟的年齡以後,一個人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顯現了智慧、德行、教 養、個性等心靈品質的因素。至少就男人而言,這基本上是共識,聰明的女性也是這樣來欣 賞男人的。那麽,女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自己,或者男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女人呢 ?我認為是的。哪怕是絕色美人也免不了有遲暮的一天,世界上再高明的美容術也不能使美 色永駐。因此,女人在中年之後仍然一心要以色媚人,這至少是不明智的。能夠使女人長久 保持魅力的也是容貌中的精神特性,一個氣質高貴的婦人雖然未必像妙齡美女那樣令許多男 人神魂顛倒,但卻能獲得男人和女人的普遍敬慕。請不要說這不是一種女人魅力,無論男人 魅力還是女人魅力都決不是純粹的生理特質,而永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另一方麵呢,無論 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安排,在不同的季節收穫不同的果實。
200212
: >
名著在名譯之後誕生
周國平
當今圖書市場上的一個顯著現象是,由於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已無版權問題,出版成 本低,而對這類書的需求又是持續不斷的,銷售有保證,因此,為了賺取利潤,許多書商包 括一些出版社匆忙上陣,紛紛組織對原著毫無研究的譯手快速製作,甚至抄襲拚湊,出現了 大量選題重複、粗製濫造的所謂名著譯本。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些粗劣製品的泛濫必定會 對大批青少年讀者造成誤導,甚至從此堵塞了他們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學的道路。
從什麽樣的譯本讀名著,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名著是在名譯之後誕 生的。當然,這不是說,在有好的中譯本之前,名著在作者自己的國家和在世界上也不存在 。然而,確確實實的,對於不能直接讀原著的讀者來說,任何一部名著都是在有了好譯本之 後才開始存在的。譬如說,有了朱生豪的譯本,莎士比亞才在中國誕生,有了傅雷的譯本, 羅曼?羅蘭才在中國誕生,有了葉君健的譯本,安徒生才在中國誕生,有了汝龍的譯本,契 訶夫才在中國誕生,如此等等。毫無疑問,有了名譯並不意味著不能再有新的譯本,隻要新 的譯本真正好,仍會得到公認而成為新的名譯,例如在朱生豪之後,梁實秋所譯的莎士比亞 ,在郭沫若之後,綠原所譯的《浮士德》,也都同樣成了名譯。可是,我想特別強調的是, 一部名著如果沒有好的譯本,卻有了壞的譯本,那麽,它就不但沒有在中國誕生,相反可以 說是未出生就被殺死了。壞譯本頂著名著的名義,實際上所展示的是譯者自己的低劣水平, 其後果正是剝奪了原著在讀者心目中本應占有的光榮位置,代之以一個麵目全非的贗品。尤 其是一些現代名著,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方麵的重要著作,到了某些譯者手下竟成了完全不知 所雲的東西。遇見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斷定,正由於這些譯者自己讀不懂原著,結 果便把無人讀得懂的譯本給了大家。隻要我們直接去讀原著,一定會發現原著其實明白易懂 得多。
一部譯著之能夠成為名譯,絕不是偶然的。從前的譯家潛心於翻譯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 是出於真正的喜愛乃至偏愛,以至於終生玩味之,不但領會其神韻,而且浸染其語言風格, 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漢語的對應物。傅雷有妙論: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 錢鍾書談到翻譯的"化"境時引述了一句話,與傅雷所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譯作仿佛是 原著的投胎轉世。我想,之所以能夠達於這個境界,正是因為喜愛,在喜愛的閱讀中被潛移 默化,結果原作者的魂好像真的投胎到這個譯者身上,不由自主地說起中文來了。這樣產生 的譯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轉換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於是能夠融入我們的文化進程,世 代流傳下去。名譯之為名譯,此之謂也。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譯家是越來越稀少 了。常見的情形是,首先瞄準市場的行情,確定選題,然後組織一批並無心得和研究的人搶 譯,快速占領市場。可以斷言,用這種方式進行翻譯,哪怕譯的是世界名著,如此製作出來 的東西即使不是垃圾,至多也隻是遲早要被廢棄的代用品罷了。
200212
: >
相貌和心靈
周國平
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一般來說,年輕人比年長者更在乎,女人 比男人更在乎。女人重視容貌是情有可原的,既然幾乎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把女性的美麗作為 一種價值進行謳歌,作為一種標準來評判她們,而在實際生活中,容貌的美醜對於她們的婚 愛、社交乃至職業方麵的遭遇確實會發生相當的影響,那麽,她們似乎也就別無選擇。年輕 人入世還淺,不免看重人際關係較淺的層麵,留意別人對於自己的表麵印象,所以在容貌上 也比較敏感。
與關心名聲相比,關心容貌更是一種虛榮,因為與名聲相比,容貌離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更遠 。現代整容術已經能夠把一張臉變成另一張臉,但在新臉皮下麵的仍是那個舊人。如果不通 過鏡子,人是看不見自己的容貌的,常常也是想不起自己的容貌的,而這並不妨礙他做一切 事情。鏡子代表著別人的眼光,人一照鏡子,就是在用別人的眼光審視自己了,因此,其實 他所關心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按照他的虛榮的程度,這別人可以是某個意中人、一般異 性或廣大而籠統的人群。
虛榮是難免的,怎奈人生易老,紅顏難久,這是誰也逃脫不掉的規律。好在絕大多數人都會 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調整自己的心理,克服在相貌方麵的虛榮心。事實上,在不同的年齡段 ,相貌的內容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對相貌的感覺和評價也在隨之改變。年齡越小,相貌的美 就越具有物質的、生理的性質,因而彼此也越為相似。譬如說,天下的娃娃都一樣可愛,那 是一種近似小動物的美,表現為稚氣的表情、嬌嫩的皮膚、憨態可掬的動作。少男少女的美 洋溢著相同的青春朝氣,但我們已能發現,其中有些人因為正在形成的優秀個性而顯得更具 魅力。對於一個成年人的外貌,我們一般不會對其物理性方麵例如五官的構造、皮膚的質地 給予高度評價,而是更加看重其所顯現的精神內涵。
叔本華說:"人的外表是表現內心的圖畫,相貌表達並揭示了人的整個性格特徵。"至少就 成年人的相貌而言,他的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的慣常的心靈狀態 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的重複,便會銘刻在他 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更加難以掩飾的是眼神,一個內心空虛的人絕對裝不出睿智 的目光。我們大約都遇見過那樣的人,他們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同樣 ,當我們麵對愛因斯坦的肖像時,即使沒有讀過他的著作,我們從他的寬容、幽默、略帶憂 傷的神情就能判斷他是一位智者。叔本華也舉了一個例子:一群高貴的紳士來到維斯孔蒂公 爵的宮廷,維斯孔蒂問他的年幼的兒子,誰是最智慧的人,孩子稍作環顧,就去拉著彼特拉 克的手,把這位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帶到了父親麵前。有趣的是,中國的聖人孔子和西方的 聖人蘇格拉底都是相貌極其古怪的人,但是,歷史並未留下人們認為他們醜陋的記載。
總之,在到達成熟的年齡以後,一個人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顯現了智慧、德行、教 養、個性等心靈品質的因素。至少就男人而言,這基本上是共識,聰明的女性也是這樣來欣 賞男人的。那麽,女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自己,或者男性是否也應該這樣來欣賞女人呢 ?我認為是的。哪怕是絕色美人也免不了有遲暮的一天,世界上再高明的美容術也不能使美 色永駐。因此,女人在中年之後仍然一心要以色媚人,這至少是不明智的。能夠使女人長久 保持魅力的也是容貌中的精神特性,一個氣質高貴的婦人雖然未必像妙齡美女那樣令許多男 人神魂顛倒,但卻能獲得男人和女人的普遍敬慕。請不要說這不是一種女人魅力,無論男人 魅力還是女人魅力都決不是純粹的生理特質,而永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另一方麵呢,無論 男人還是女人,都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安排,在不同的季節收穫不同的果實。
200212
: >
名著在名譯之後誕生
周國平
當今圖書市場上的一個顯著現象是,由於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已無版權問題,出版成 本低,而對這類書的需求又是持續不斷的,銷售有保證,因此,為了賺取利潤,許多書商包 括一些出版社匆忙上陣,紛紛組織對原著毫無研究的譯手快速製作,甚至抄襲拚湊,出現了 大量選題重複、粗製濫造的所謂名著譯本。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些粗劣製品的泛濫必定會 對大批青少年讀者造成誤導,甚至從此堵塞了他們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學的道路。
從什麽樣的譯本讀名著,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名著是在名譯之後誕 生的。當然,這不是說,在有好的中譯本之前,名著在作者自己的國家和在世界上也不存在 。然而,確確實實的,對於不能直接讀原著的讀者來說,任何一部名著都是在有了好譯本之 後才開始存在的。譬如說,有了朱生豪的譯本,莎士比亞才在中國誕生,有了傅雷的譯本, 羅曼?羅蘭才在中國誕生,有了葉君健的譯本,安徒生才在中國誕生,有了汝龍的譯本,契 訶夫才在中國誕生,如此等等。毫無疑問,有了名譯並不意味著不能再有新的譯本,隻要新 的譯本真正好,仍會得到公認而成為新的名譯,例如在朱生豪之後,梁實秋所譯的莎士比亞 ,在郭沫若之後,綠原所譯的《浮士德》,也都同樣成了名譯。可是,我想特別強調的是, 一部名著如果沒有好的譯本,卻有了壞的譯本,那麽,它就不但沒有在中國誕生,相反可以 說是未出生就被殺死了。壞譯本頂著名著的名義,實際上所展示的是譯者自己的低劣水平, 其後果正是剝奪了原著在讀者心目中本應占有的光榮位置,代之以一個麵目全非的贗品。尤 其是一些現代名著,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方麵的重要著作,到了某些譯者手下竟成了完全不知 所雲的東西。遇見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斷定,正由於這些譯者自己讀不懂原著,結 果便把無人讀得懂的譯本給了大家。隻要我們直接去讀原著,一定會發現原著其實明白易懂 得多。
一部譯著之能夠成為名譯,絕不是偶然的。從前的譯家潛心於翻譯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 是出於真正的喜愛乃至偏愛,以至於終生玩味之,不但領會其神韻,而且浸染其語言風格, 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漢語的對應物。傅雷有妙論: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 錢鍾書談到翻譯的"化"境時引述了一句話,與傅雷所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譯作仿佛是 原著的投胎轉世。我想,之所以能夠達於這個境界,正是因為喜愛,在喜愛的閱讀中被潛移 默化,結果原作者的魂好像真的投胎到這個譯者身上,不由自主地說起中文來了。這樣產生 的譯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轉換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於是能夠融入我們的文化進程,世 代流傳下去。名譯之為名譯,此之謂也。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譯家是越來越稀少 了。常見的情形是,首先瞄準市場的行情,確定選題,然後組織一批並無心得和研究的人搶 譯,快速占領市場。可以斷言,用這種方式進行翻譯,哪怕譯的是世界名著,如此製作出來 的東西即使不是垃圾,至多也隻是遲早要被廢棄的代用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