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的解讀完全是誤讀,那有什麽要緊呢?我隻是想讓劉彥知道,他的風景油畫是多麽耐 人尋味。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是一種最適合於他的天性的藝術,他的內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 了庇護,得以完好無損地呈現為思想,呈現為超越思想的寧靜。風景油畫屬於他的創作的早 期階段,但我不無理由地相信,他遲早將回到這裏,猶如那個老人回到樹下,猶如一個被迫 出外謀生的遊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園。
19986
勇氣證明信仰
周國平
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以後,信仰如何可能?這始終是困擾著現代關注 靈魂生活的人們的一個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氣》(1952)一書便試圖解 開這個難題。他的方法是改變以往用信仰解釋勇氣的思路,而用勇氣來解釋信仰。我把他的 新思路概括成一句最直白的話,便是: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並不證明有勇氣,相反,有精神追 求的勇氣卻證明了有信仰。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一個人被信仰問題困擾--這當然隻能發生 在有精神追求的勇氣的人身上--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了。
蒂利希從分析現代人的焦慮著手。他所說的焦慮指存在性焦慮,而非精神分析學家們所津津 樂道的那種病理性焦慮。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物,這意味著人在自身中始終包含著非存在, 而焦慮就是意識到非存在的威脅時的狀態。根據非存在威脅人的存在的方式,蒂利希把焦慮 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非存在威脅人的本體上的存在,表現為對死亡和命運的焦慮。此種焦慮 在古代末期占上風。二是非存在威脅人的道德上的存在,表現為對譴責和罪過的焦慮。此種 焦慮在中世紀末期占上風。三是非存在威脅人在精神上的存在,表現為對無意義和空虛的焦 慮。蒂利希認為,在現代占主導地位的焦慮即這一類型。
如果說焦慮是自我麵對非存在的威脅時的狀態,那麽,存在的勇氣就是自我不顧非存在的威 脅而仍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勇氣與焦慮是屬於同一個自我的。現在的問題是,自我憑 借什麽敢於"不顧",它肯定自己的存在的力量從何而來?
對於這個問題,存在主義的回答是,力量就來自自我,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自我是絕 對自由的,又是絕對孤獨的,因而能夠也隻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蒂利希認為這個 回答站不住腳,因為人是有限存在物,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力量。這個力量必定另有來源,蒂 利希稱之為"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在通過我們肯定著它自己,反過來說,也是我們 在通過自我肯定這一有勇氣的行為肯定著"存在本身"之力,而"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了這 個力"。在此意義上,存在的勇氣即是信仰的表現,不過這個信仰不再是某種神學觀念,而 是一種被"存在本身"的力量所支配時的狀態了。蒂利希把這種信仰稱做"絕對信仰",並 認為它已經超越了關於上帝的有神論觀點。
乍看起來,蒂利希的整個論證相當枯燥且有玩弄邏輯之嫌。"存在本身"當然不包含一絲一 毫的非存在,否則就不成其為"存在本身"了。因此,惟有"存在本身"才具備對抗非存在 的絕對力量。也因此,這種絕對力量無非來自這個概念的絕對抽象性質罷了。我們甚至可以 把整個論證歸結為一個簡單的語言遊戲:某物肯定自己的存在等於存在通過某物肯定自己。 然而,在這個語言遊戲之下好像還是隱藏著一點真正的內容。
自柏拉圖以來,西方思想的傳統是把人的生活分成兩個部分,即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 分別對應於人性中的動物性和神性。它們各有完全不同的來源,前者來自自然界,後者來自 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管人們給這個神界冠以什麽名稱,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還 是基督教的"上帝",對它的信仰似乎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神界,隻有自然界,人 的靈魂生活就失去了根據,對之便隻能做出兩種解釋: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靈魂生活,人與 別的動物沒有什麽兩樣,所謂靈魂生活隻是人的幻覺和誤解;或者雖然有靈魂生活,但因為 沒有來源而僅是自然界裏的一種孤立的現象,所以人的一切精神追求都是徒勞而絕望的。這 正是近代以降隨著基督教信仰崩潰而出現的情況。我們的確看到,一方麵,在世俗化潮流的 席捲下,人們普遍對靈魂生活持冷漠的態度,另一方麵,那些仍然重視靈魂生活的人則陷入 了空前的苦悶之中。
蒂利希的用意無疑是要為後一種人打氣。在他看來,現代真正有信仰的人隻能到他們中去尋 找,懷疑乃至絕望正是信仰的現代形態。相反,盲信與冷漠一樣,同屬精神上的自棄,是沒 有信仰的表現。一個人為無意義而焦慮,他的靈魂的渴望並不因為喪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 ,反而更加熾烈,這隻能說明存在著某種力量,那種力量比關於上帝的神學觀念更加強大, 更加根本,因而並不因為上帝觀念的解體而動搖,是那種力量支配了他。所以,蒂利希說: "把無意義接受下來,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行為,這是一種信仰行為。"把信仰解釋為靈魂 的一種狀態,而非頭腦裏的一種觀念,這是蒂利希的最發人深省的提示。事實上,靈魂狀態 是最原初的信仰現象,一切宗教觀念包括上帝觀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這個原初現象的詞不 達意的自我表達。
當然,同樣的責備也適用於蒂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身"這個概念。誠如他自己所說,本體 論隻能用類比的方式說話,因而永遠是詞不達意的。所有這類概念隻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即 宇宙必定具有某種精神本質,而不是一個完全盲目的過程。我們無法否認,古往今來,以那 些最優秀的分子為代表,在人類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精神性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發動這種渴 望和追求的那個核心顯然不是肉體,也不是以求知為鵠的的理智,我們隻能稱之為靈魂。我 在此意義上相信靈魂的存在。進化論最多隻能解釋人的肉體和理智的起源,卻無法解釋靈魂 的起源。即使人類精神在宇宙過程中隻有極短暫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沒有來源。因此,關於 宇宙精神本質的假設是惟一的選擇。這一假設永遠不能證實,但也永遠不能證偽。正因為如 此,信仰總是一種冒險。也許,與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精神探索者們是一些更大的冒險家 ,因為他們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寶貴更持久的東西。
199810
: >
醫學的人文品格(1)
周國平
一
現代人是越來越離不開醫院了。從前,人在土地上生息,得了病也隻是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現在,生老病死,每一環節幾乎都與醫院難解難分。我們在醫院裏誕生,從此常常出入其 中,年老時去得更勤,最後還往往是在醫院裏告別人世。在我們的生活中,醫院、醫生、醫 學占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然而,醫院帶給我們的美好回憶卻是如此稀少。女人分娩,病人求醫,老人臨終,都是生命 中最脆弱的時刻,最需要人性的溫暖。可是,在醫院裏,我們很少感覺到這種溫暖。尤其在 今日中國的許多醫院裏,我們感覺到的更多是世態炎涼,人心冷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醫 院如今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之一。
19986
勇氣證明信仰
周國平
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以後,信仰如何可能?這始終是困擾著現代關注 靈魂生活的人們的一個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氣》(1952)一書便試圖解 開這個難題。他的方法是改變以往用信仰解釋勇氣的思路,而用勇氣來解釋信仰。我把他的 新思路概括成一句最直白的話,便是: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並不證明有勇氣,相反,有精神追 求的勇氣卻證明了有信仰。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一個人被信仰問題困擾--這當然隻能發生 在有精神追求的勇氣的人身上--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了。
蒂利希從分析現代人的焦慮著手。他所說的焦慮指存在性焦慮,而非精神分析學家們所津津 樂道的那種病理性焦慮。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物,這意味著人在自身中始終包含著非存在, 而焦慮就是意識到非存在的威脅時的狀態。根據非存在威脅人的存在的方式,蒂利希把焦慮 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非存在威脅人的本體上的存在,表現為對死亡和命運的焦慮。此種焦慮 在古代末期占上風。二是非存在威脅人的道德上的存在,表現為對譴責和罪過的焦慮。此種 焦慮在中世紀末期占上風。三是非存在威脅人在精神上的存在,表現為對無意義和空虛的焦 慮。蒂利希認為,在現代占主導地位的焦慮即這一類型。
如果說焦慮是自我麵對非存在的威脅時的狀態,那麽,存在的勇氣就是自我不顧非存在的威 脅而仍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勇氣與焦慮是屬於同一個自我的。現在的問題是,自我憑 借什麽敢於"不顧",它肯定自己的存在的力量從何而來?
對於這個問題,存在主義的回答是,力量就來自自我,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自我是絕 對自由的,又是絕對孤獨的,因而能夠也隻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蒂利希認為這個 回答站不住腳,因為人是有限存在物,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力量。這個力量必定另有來源,蒂 利希稱之為"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在通過我們肯定著它自己,反過來說,也是我們 在通過自我肯定這一有勇氣的行為肯定著"存在本身"之力,而"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了這 個力"。在此意義上,存在的勇氣即是信仰的表現,不過這個信仰不再是某種神學觀念,而 是一種被"存在本身"的力量所支配時的狀態了。蒂利希把這種信仰稱做"絕對信仰",並 認為它已經超越了關於上帝的有神論觀點。
乍看起來,蒂利希的整個論證相當枯燥且有玩弄邏輯之嫌。"存在本身"當然不包含一絲一 毫的非存在,否則就不成其為"存在本身"了。因此,惟有"存在本身"才具備對抗非存在 的絕對力量。也因此,這種絕對力量無非來自這個概念的絕對抽象性質罷了。我們甚至可以 把整個論證歸結為一個簡單的語言遊戲:某物肯定自己的存在等於存在通過某物肯定自己。 然而,在這個語言遊戲之下好像還是隱藏著一點真正的內容。
自柏拉圖以來,西方思想的傳統是把人的生活分成兩個部分,即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 分別對應於人性中的動物性和神性。它們各有完全不同的來源,前者來自自然界,後者來自 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管人們給這個神界冠以什麽名稱,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還 是基督教的"上帝",對它的信仰似乎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神界,隻有自然界,人 的靈魂生活就失去了根據,對之便隻能做出兩種解釋: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靈魂生活,人與 別的動物沒有什麽兩樣,所謂靈魂生活隻是人的幻覺和誤解;或者雖然有靈魂生活,但因為 沒有來源而僅是自然界裏的一種孤立的現象,所以人的一切精神追求都是徒勞而絕望的。這 正是近代以降隨著基督教信仰崩潰而出現的情況。我們的確看到,一方麵,在世俗化潮流的 席捲下,人們普遍對靈魂生活持冷漠的態度,另一方麵,那些仍然重視靈魂生活的人則陷入 了空前的苦悶之中。
蒂利希的用意無疑是要為後一種人打氣。在他看來,現代真正有信仰的人隻能到他們中去尋 找,懷疑乃至絕望正是信仰的現代形態。相反,盲信與冷漠一樣,同屬精神上的自棄,是沒 有信仰的表現。一個人為無意義而焦慮,他的靈魂的渴望並不因為喪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 ,反而更加熾烈,這隻能說明存在著某種力量,那種力量比關於上帝的神學觀念更加強大, 更加根本,因而並不因為上帝觀念的解體而動搖,是那種力量支配了他。所以,蒂利希說: "把無意義接受下來,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行為,這是一種信仰行為。"把信仰解釋為靈魂 的一種狀態,而非頭腦裏的一種觀念,這是蒂利希的最發人深省的提示。事實上,靈魂狀態 是最原初的信仰現象,一切宗教觀念包括上帝觀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這個原初現象的詞不 達意的自我表達。
當然,同樣的責備也適用於蒂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身"這個概念。誠如他自己所說,本體 論隻能用類比的方式說話,因而永遠是詞不達意的。所有這類概念隻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即 宇宙必定具有某種精神本質,而不是一個完全盲目的過程。我們無法否認,古往今來,以那 些最優秀的分子為代表,在人類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精神性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發動這種渴 望和追求的那個核心顯然不是肉體,也不是以求知為鵠的的理智,我們隻能稱之為靈魂。我 在此意義上相信靈魂的存在。進化論最多隻能解釋人的肉體和理智的起源,卻無法解釋靈魂 的起源。即使人類精神在宇宙過程中隻有極短暫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沒有來源。因此,關於 宇宙精神本質的假設是惟一的選擇。這一假設永遠不能證實,但也永遠不能證偽。正因為如 此,信仰總是一種冒險。也許,與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精神探索者們是一些更大的冒險家 ,因為他們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寶貴更持久的東西。
199810
: >
醫學的人文品格(1)
周國平
一
現代人是越來越離不開醫院了。從前,人在土地上生息,得了病也隻是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現在,生老病死,每一環節幾乎都與醫院難解難分。我們在醫院裏誕生,從此常常出入其 中,年老時去得更勤,最後還往往是在醫院裏告別人世。在我們的生活中,醫院、醫生、醫 學占據了太重要的位置。
然而,醫院帶給我們的美好回憶卻是如此稀少。女人分娩,病人求醫,老人臨終,都是生命 中最脆弱的時刻,最需要人性的溫暖。可是,在醫院裏,我們很少感覺到這種溫暖。尤其在 今日中國的許多醫院裏,我們感覺到的更多是世態炎涼,人心冷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醫 院如今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