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拘通過什麽方式或因為什麽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稱作名人,這好像也沒有大錯 。不過,我總覺得應該在名人和新聞人物之間做一區分。譬如說,掛著主編的頭銜剽竊別人 的成果,以批評的名義誹謗有成就的作家,這類行徑固然可以使自己成為新聞人物,但若因 此便以著名學者或著名批評家自居,到處赴宴會,出風頭,就未免滑稽。當然,新聞人物並 非貶稱,也有光彩的新聞人物,一個恰當的名稱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寫出了名 著或者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麵前 頻頻露麵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這是兩者的界限。明晰了這個界限, 我們就不至於犯那種把明星寫的書當作名著的可笑錯誤了。
不過,應當承認,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誠如杜甫所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 後事。"做明星卻能夠現世兌現,活著時就名利雙收,寫出的書雖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 一定暢銷。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學者身份的人現在熱中於在電視屏幕上亮相。學 者通過做電視明星而成為著名學者,與電視明星通過寫書而成為暢銷作家,乃是我們時代兩 個相輔相成的有趣現象。人物走紅與商品走俏遵循著同樣的機製,都依靠重複來強化公眾的 直觀印象從而占領市場,在這方麵電視無疑是一條捷徑。每天晚上有幾億人守在電視機前, 電視的力量當然不可低估。據說這種通過電視推銷自己的做法有了一個科學的名稱,叫做" 文化行為的社會有效性"。以有效為文化的目標,又以在公眾麵前的出現率為有效的手段和 標準,這誠然是對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與gg有何區別。我也 想像不出,像托爾斯泰、卡夫卡這樣的文化偉人,倘若成為電視明星--或者,考慮到他們 的時代尚無電視,成為流行報刊的明星--會是什麽樣子。
我們姑且承認,凡有相當知名度的人均可稱作名人。那麽,最後我要說一說我在這方麵的趣 味。我的確感到,無論是見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識強烈的名人,還是被人當作名人見,都是 最不舒服的事情。在這兩種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無聞的 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沒有名副其實的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名聲永遠是走 樣的,它總是不合身,非寬即窄,而且永遠那麽花哨,真正的好人永遠比他的名聲質樸。
19971
: >
在黑暗中並肩行走
周國平
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 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懷澤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譯文見陳澤環譯《敬畏生命》一書) 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不僅存在著肉體上 的羞恥,而且還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它。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 。"如同對於上帝的神秘一樣,對於他人靈魂的神秘,我們同樣不能像看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那樣去閱讀和認識,而隻能給予愛和信任。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 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隻是"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 的光明,並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
讀著這些精彩無比的議論,我無言而折服,它們使我瞥見了史懷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 深度。凡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心生活的人,必然會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並對之充滿 敬畏之情,史懷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看來,一切生命現象都是世界某種神秘的精神本 質的顯現,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張。在一切生命現象中,尤以人的心靈生活最接 近世界的這種精神本質。因而,他認為對於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質的人來說,"敬畏他人的精 神本質"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係為鵠的,其根源就在於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 ,人們一方麵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 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 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麵,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 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 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 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 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 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 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 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聖地。 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19973
: >
侯 家 路
周國平
春節回上海,家人在閑談中說起,侯家路那一帶的地皮已被香港影視圈買下,要蓋 演藝中心,房子都拆了。我聽了心裏咯噔了一下。從記事起,我就住在侯家路的一座老房子 裏,直到小學畢業,那裏藏著我的全部童年記憶。離上海後,每次回去探親,我總要獨自到 侯家路那條狹窄的卵石路上走走,如同探望一位久遠的親人一樣也探望一下我的故宅。那麽 ,從今以後,這個對於我很寶貴的儀式隻好一筆勾銷了。
侯家路是緊挨城隍廟的一條很老也很窄的路,那一帶的路都很老也很窄,縱橫交錯,路麵用 很大的卵石鋪成。從前那裏是上海的老城,置身在其中,你會覺得不像在大上海,仿佛是在 江南的某個小鎮。房屋多為木結構,矮小而且擁擠。走進某一扇臨街的小門,爬上黢黑的樓 梯,再穿過架在天井上方的一截小木橋,便到了我家。那是一間很小的正方形屋子,上海人 稱做亭子間。現在回想起來,那間屋子可真是小嗬,放一張大床和一張飯桌就沒有空餘之地 了,但當時我並不覺得。爸爸一定覺得了,所以他自己動手,在旁邊拚接了一間更小的屋子 。逢年過節,他就用紙糊一隻走馬燈,掛在這間更小的屋子的窗口。窗口正對著天井上方的 小木橋,我站在小木橋上,看透著燭光的走馬燈不停地旋轉,心中驚奇不已。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爸爸媽媽可真是年輕嗬,正享受著人生的美好時光,但當時我並不覺得。他們一定 覺得了,所以爸爸要興高采烈地做走馬燈,媽媽的臉上總是漾著明朗的笑容。
也許人要到不再年輕的年齡,才會仿佛突然之間發現自己的父母也曾經年輕過。這一發現令 我倍感歲月的無奈。想想曾經多麽年輕的他們已經老了或死了,便覺得擺在不再年輕的我麵 前的路縮短了許多。媽媽不久前度過了八十壽辰,但她把壽宴推遲到了春節舉辦,好讓我們 一家有個團聚的機會,我就是為此趕回上海來的。我還到蘇州憑弔了爸爸的墳墓,自從他七 年前去世後,這是我第一次給他上墳。對於我來說,侯家路是一個更值得流連的地方,因為 那裏珍藏著我的童年歲月,而在我的童年歲月中,我的父母永不會衰老和死亡。
不過,應當承認,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誠如杜甫所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 後事。"做明星卻能夠現世兌現,活著時就名利雙收,寫出的書雖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 一定暢銷。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學者身份的人現在熱中於在電視屏幕上亮相。學 者通過做電視明星而成為著名學者,與電視明星通過寫書而成為暢銷作家,乃是我們時代兩 個相輔相成的有趣現象。人物走紅與商品走俏遵循著同樣的機製,都依靠重複來強化公眾的 直觀印象從而占領市場,在這方麵電視無疑是一條捷徑。每天晚上有幾億人守在電視機前, 電視的力量當然不可低估。據說這種通過電視推銷自己的做法有了一個科學的名稱,叫做" 文化行為的社會有效性"。以有效為文化的目標,又以在公眾麵前的出現率為有效的手段和 標準,這誠然是對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與gg有何區別。我也 想像不出,像托爾斯泰、卡夫卡這樣的文化偉人,倘若成為電視明星--或者,考慮到他們 的時代尚無電視,成為流行報刊的明星--會是什麽樣子。
我們姑且承認,凡有相當知名度的人均可稱作名人。那麽,最後我要說一說我在這方麵的趣 味。我的確感到,無論是見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識強烈的名人,還是被人當作名人見,都是 最不舒服的事情。在這兩種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無聞的 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沒有名副其實的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名聲永遠是走 樣的,它總是不合身,非寬即窄,而且永遠那麽花哨,真正的好人永遠比他的名聲質樸。
19971
: >
在黑暗中並肩行走
周國平
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 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懷澤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譯文見陳澤環譯《敬畏生命》一書) 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不僅存在著肉體上 的羞恥,而且還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它。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 。"如同對於上帝的神秘一樣,對於他人靈魂的神秘,我們同樣不能像看一本屬於自己的書 那樣去閱讀和認識,而隻能給予愛和信任。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 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隻是"在黑暗中並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 的光明,並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
讀著這些精彩無比的議論,我無言而折服,它們使我瞥見了史懷澤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 深度。凡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心生活的人,必然會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並對之充滿 敬畏之情,史懷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他看來,一切生命現象都是世界某種神秘的精神本 質的顯現,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張。在一切生命現象中,尤以人的心靈生活最接 近世界的這種精神本質。因而,他認為對於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質的人來說,"敬畏他人的精 神本質"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係為鵠的,其根源就在於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 ,人們一方麵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 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 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麵,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 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 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 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 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 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 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 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聖地。 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19973
: >
侯 家 路
周國平
春節回上海,家人在閑談中說起,侯家路那一帶的地皮已被香港影視圈買下,要蓋 演藝中心,房子都拆了。我聽了心裏咯噔了一下。從記事起,我就住在侯家路的一座老房子 裏,直到小學畢業,那裏藏著我的全部童年記憶。離上海後,每次回去探親,我總要獨自到 侯家路那條狹窄的卵石路上走走,如同探望一位久遠的親人一樣也探望一下我的故宅。那麽 ,從今以後,這個對於我很寶貴的儀式隻好一筆勾銷了。
侯家路是緊挨城隍廟的一條很老也很窄的路,那一帶的路都很老也很窄,縱橫交錯,路麵用 很大的卵石鋪成。從前那裏是上海的老城,置身在其中,你會覺得不像在大上海,仿佛是在 江南的某個小鎮。房屋多為木結構,矮小而且擁擠。走進某一扇臨街的小門,爬上黢黑的樓 梯,再穿過架在天井上方的一截小木橋,便到了我家。那是一間很小的正方形屋子,上海人 稱做亭子間。現在回想起來,那間屋子可真是小嗬,放一張大床和一張飯桌就沒有空餘之地 了,但當時我並不覺得。爸爸一定覺得了,所以他自己動手,在旁邊拚接了一間更小的屋子 。逢年過節,他就用紙糊一隻走馬燈,掛在這間更小的屋子的窗口。窗口正對著天井上方的 小木橋,我站在小木橋上,看透著燭光的走馬燈不停地旋轉,心中驚奇不已。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爸爸媽媽可真是年輕嗬,正享受著人生的美好時光,但當時我並不覺得。他們一定 覺得了,所以爸爸要興高采烈地做走馬燈,媽媽的臉上總是漾著明朗的笑容。
也許人要到不再年輕的年齡,才會仿佛突然之間發現自己的父母也曾經年輕過。這一發現令 我倍感歲月的無奈。想想曾經多麽年輕的他們已經老了或死了,便覺得擺在不再年輕的我麵 前的路縮短了許多。媽媽不久前度過了八十壽辰,但她把壽宴推遲到了春節舉辦,好讓我們 一家有個團聚的機會,我就是為此趕回上海來的。我還到蘇州憑弔了爸爸的墳墓,自從他七 年前去世後,這是我第一次給他上墳。對於我來說,侯家路是一個更值得流連的地方,因為 那裏珍藏著我的童年歲月,而在我的童年歲月中,我的父母永不會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