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忍不住到侯家路去了。可是,不再有侯家路了。那一帶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巨大 的工地。遭到覆滅命運的不隻是侯家路,還有許多別的路,它們已經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當然,從城市建設的眼光看,這些破舊房屋早就該拆除了,毫不足惜。不久後,這裏將屹立 起氣派十足的豪華建築,令一切感傷的回憶寒酸得無地自容。所以,我趕快拿起筆來,為侯 家路也為自己保留一點私人的紀念。


    19973


    : >


    臨終的蘇格拉底


    周國平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著名的情節:嚴監生臨死之時,伸著兩個指頭,總不肯斷氣 ,眾人猜說紛紜而均不合其意。惟有他的老婆趙氏明白,他是為燈盞裏點了兩莖燈草放心不 下,恐費了油,忙走去挑掉一莖。嚴監生果然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奇怪的是,我由這個情節忽然聯想到了蘇格拉底臨終前的一個情節。據柏拉圖的《斐多篇》 記載,蘇格拉底在獄中遵照判決飲了毒鴆,仰麵躺下靜等死亡,死前的一剎那突然揭開臉上 的遮蓋物,對守在他身邊的最親近的弟子說:"克裏托,我還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公雞, 千萬別忘了。"這句話成了這位西方第一大哲的最後遺言。包括克裏托在內,當時在場的有 十多人,隻怕沒有一個人猜得中這句話的含意,一如趙氏之善解嚴監生的那兩個指頭。


    在生命的最後一天,蘇格拉底過得幾乎和平時沒有什麽不同。他仍然那樣誨人不倦,與來探 望他的年輕人從容談論哲學,隻是由於自知大限在即,談話的中心便圍繞著死亡問題。《斐 多篇》通過當時在場的斐多之口,詳細記錄了他在這一天的談話。談話從清晨延續到黃昏, 他反覆論證著哲學家之所以不但不怕死、而且樂於赴死的道理。這道理歸結起來便是:哲學 所追求的目標是使靈魂擺脫肉體而獲得自由,而死亡無非就是靈魂徹底擺脫了肉體,因而正 是哲學所要尋求的那種理想境界。一個人如果在有生之年就努力使自己淡然於肉體的快樂, 專注於靈魂的生活,他的靈魂就會適合於啟程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活動 ,也是把哲學稱做"預習死亡"的原因所在。


    這一番論證有一個前提,就是相信靈魂不死。蘇格拉底對此好像是深信不疑的。在一般人看 來,天鵝的絕唱表達了臨終的悲哀,蘇格拉底卻給了它一個詩意的解釋,說它是因為預見到 死後另一個世界的美好而唱出的幸福之歌。可是,詩意歸詩意,他終於還是承認,所謂靈魂 不死隻是一個"值得為之冒險的信念"。


    凡活著的人的確都無法參透死後的神秘。依我之見,哲人之為哲人,倒也不在於相信靈魂不 死,而在於不管靈魂是否不死,都依然把靈魂生活當作人生中惟一永恆的價值看待,據此來 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對過眼雲煙的塵世生活持一種超脫的態度。那個嚴監生臨死前伸 著兩個指頭,眾人有說為惦念兩筆銀子的,有說為牽掛兩處田產的,結果卻是因為顧忌兩莖 燈草費油,委實吝嗇得可笑。但是,如果他真是為了掛念銀子、田產等等而不肯瞑目,就不 可笑了嗎?凡是死到臨頭仍然看不破塵世利益而為遺產、葬禮之類操心的人,其實都和嚴監 生一樣可笑,區別隻在於他們看到的燈草也許不止兩莖,因而放心不下的是更多的燈油罷了 。蘇格拉底眼中卻沒有一莖燈草,在他飲鴆之前,克裏托問他對後事有何囑託,需要為孩子 們做些什麽,他說隻希望克裏托照顧好自己,智慧地生活,別無囑託。又問他葬禮如何舉行 ,他笑道:"如果你們能夠抓住我,願意怎麽埋葬就怎麽埋葬吧。"在他看來,隻有他的靈 魂才是蘇格拉底,他死後不管這靈魂去向何方,那具沒有靈魂的屍體與蘇格拉底已經完全不 相幹了。


    那麽,蘇格拉底那句奇怪的最後遺言究竟是什麽意思呢?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希臘神話中的醫 藥之神,蔑視肉體的蘇格拉底竟要克裏托在他的肉體死去之後,替他向這個司肉體的病痛及 治療的神靈獻祭一隻公雞,這不會是一種諷刺嗎?或者如尼采所說,這句話喻示生命是一種 疾病,因而暴露了蘇格拉底骨子裏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曾懷疑一切超脫的哲人胸懷中都藏 著悲觀的底蘊,這懷疑在蘇格拉底身上也應驗了麽?


    19974


    : >


    《李白與杜甫》內外


    周國平


    "文革"中,郭沫若接連失去了兩個兒子,其中之一的世英是我的好友 。世英死後不久,我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洞庭湖區的一個軍隊農場勞動。農場的生活十分 單調,洞庭湖的汪洋把我們與外界隔絕,每天無非是挖渠、種田和聽軍隊幹部訓話,加上我 始終沉浸在世英之死的哀痛中,心情是很壓抑的。在那一年半裏,與郭家的通信成了我的最 大安慰。


    有一回,我給建英寄了一些我在農場寫的詩,其中一首由李白詩句點化而來。詩寫得並不好 ,我當時的詩大多強作豪邁,意在使自己振作。但是,建英回信轉述了郭老的鼓勵,誇我很 有詩才,並說郭老又寫給他一首李白的詩:"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 洞庭秋。"問我一個問題:君山那樣的好,為什麽要鏟卻它呢?我的回答是:就像"槌碎黃 鶴樓"、"倒卻鸚鵡洲"一樣,"鏟卻君山"也是李白的豪言,未必要有什麽目的。建英在 下一封信中揭破謎底:剷平君山是為了造田種稻米,把米做成酒,就"醉殺洞庭秋"了。


    後來我收到於立群寄給我的《李白與杜甫》一書,才知道郭老當時正在研究李白。在這部書 中,郭老不指名地把我對上述謎語的解答和他的反駁也寫了進去。同一書中還第一次發表了 他寫的一首詞,正是他曾經抄錄給我的《水調歌頭?遊采石磯》。離京前夕,我到他家告別 ,他拿出這幅大約四開大的墨跡,為我誦讀了一遍,蓋章後送給了我。"借問李夫子:願否 與同舟?"我很喜歡這個意境。可惜的是,於立群顧忌到我所要去的軍隊農場的政治環境, 建議我不要帶去,我便把這幅字留在郭家了。


    《李白與杜甫》初版於一九七一年,我不知道郭老是從何時開始構思這部書的,有一點似乎 可以肯定:該書的大部分寫作及完稿是在他連喪二子的一九六八年之後。可以想見,當時他 的心境是多麽低鬱,這種心境在他給我的信裏也有曲折的表達。他在一封信中寫道:"非常 羨慕你,你現在走的路才是真正的路。可惜我老了,成為了一個一輩子言行不一致的人 。"接著提到了世英:"我讓他從農場回來,就像把一棵嫩苗從土壤中拔起了的一樣,結果 是什麽滋味,我深深領略到了。你是了解的。"世英原是北大學生,因"思想問題"而被安 排到一所農場勞動,兩年後轉學到北京農業大學,"文革"中被那裏的造反派迫害致死。在 另一封信中,因為我曾嘆息自己雖然出胎生骨的時間不長,脫胎換骨卻難乎其難,郭老如此 寫道:"用你的話來說,我是出胎生骨的時間太長了,因而要脫胎換骨近乎不可能了。 在我,實在是遺憾。"這些因"文革"遭際而悔己一生之路的悲言是異常真實的,我從中讀 出了郭老對當時中國政治的無奈和絕望。他在這樣的心境下研究李白,很可能也是感情上的 一種寄託。他褒揚李白性格中天真脫俗的一麵,批評其看重功名的一麵,而最後落腳在對李 白臨終那年寫的《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的詮釋上。他對這首向來不受重視的詩評價極高, 視之為李白的覺醒之作和一生的總結,說它表明"李白從農民的腳踏實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 生的正路",從而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整個市儈社會""訣別"了。姑且不論這種解 釋是否牽強,或者說,正因為有些牽強,我們豈不更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自己的一種覺醒和 總結?聯繫到他給我的信中的話,我能體會出其中隱含著的憤懣:政治如此黑暗,善良的人 的惟一正路是遠離政治,做一個地道的農民。也正是在同一意義上,我理解了他寫給我的這 句"豪言壯語":"希望你在真正的道路上,全心全意地邁步前進。在泥巴中紮根越深越好 ,越久越好。紮穿地球紮到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