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巧妙的諷刺中浸透著怎樣的辛酸啊。我敢斷定,正是為了擺脫在成人中感到的異乎尋常 的孤獨,聖埃克蘇佩裏才孕育出小王子這個形象的。他通過小王子的眼睛來看成人世界,發 現大人們全在無事空忙,為占有、權力、虛榮、學問之類莫名其妙的東西活著。他得出結論 :大人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相反,孩子們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說的:"隻有孩子 們知道他們在尋找些什麽,他們會為了一個破布娃娃而不惜讓時光流逝,於是那布娃娃就變 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們拿走,他們就哭了。"孩子並不問破布娃娃值多少錢,它當然 不值錢啦,可是,他們天天抱著它,和它說話,便對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錢的東西更 有價值了。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 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許多成人之可悲,就在於失去了孩 子時期曾經擁有的這樣的真性情。


    在安徒生的童話中,我們也常可發現看似不經意的對成人世界的諷刺。有一篇童話講一雙幸 運套鞋的故事,它是這樣開頭的:在一幢房子裏正在舉行一個盛大晚會,客人們就某個無聊 話題發生了爭論。安徒生接著寫道:"談話既然走向兩個極端,除了有人送來一份內容不值 一讀的報紙外,沒有什麽能打斷它--我們暫且到放外套、手杖、雨傘和套鞋的前廳去看一 下吧。"筆鋒由此轉到那雙套鞋上。當然,在安徒生看來,這雙不起眼的套鞋遠比客廳裏那 貌似有學問的談話有趣得多。在另一篇童話中,安徒生讓一些成人依次經過一條橫在大海和 樹林之間的公路。對於這片美麗的景致,一個地主談論著把那些樹砍了可以賣多少錢,一個 小夥子盤算著怎樣把磨坊主的女兒約來幽會,一輛公共馬車上的乘客全都睡著了,一個畫家 自鳴得意地畫了一幅刻板的風景畫。最後來了一個窮苦的女孩子,她什麽也沒有說,什麽也 沒有做。"她慘白的美麗麵孔對著樹林傾聽。當她望見大海上的天空時,她的眼珠忽然發亮 ,她的雙手合在一起。"雖然她自己並不懂得這時滲透了她全身的感覺,但是,惟有她讀懂 了眼前的這片風景。


    無須再引證著名的《皇帝的新裝》,在那裏麵,也是一個孩子說出了所有大人都視而不見的 真相,這當然不是偶然的。也許每一個優秀的童話作家對於成人的看法都相當悲觀。不過, 安徒生並未喪失信心,他曾說,他寫童話時順便也給大人寫點東西,"讓他們想想"。我相 信,凡童話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們如同鏡子一樣照出了我們身上業已習以為常的庸 俗,但願我們能夠因此回想起湮沒已久的童心。


    19969


    : >


    苦難的精神價值


    周國平


    維克多?弗蘭克是意義治療法的創立者,他的理論已成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後維 也納精神治療法的第三學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受盡非人 的折磨,九死一生,隻是僥倖地活了下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小書中,他回顧了當時的 經歷。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並非像一般受難者那樣流於控訴納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細緻地 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以及其他受難者的心理現象,許多章節讀來饒有趣味,為研究受 難心理學提供了極為生動的材料。不過,我在這裏想著重談的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 便是對苦難的哲學思考。


    對意義的尋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 ,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空虛"。這種情形普遍地存在於當今西方的"富裕社會"。當這種 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有受挫之感,弗蘭克稱之為"存在的挫折"。這 種情形發生在人生的各種逆境或困境之中。


    尋求生命意義有各種途徑,通常認為,歸結起來無非一是創造,以實現內在的精神能力和生 命的價值,二是體驗,藉愛情、友誼、沉思、對大自然和藝術的欣賞等美好經歷獲得心靈的 愉悅。那麽,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麵體驗的可能, 他的生命是否還有一種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即相信或至少說 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會有一種可 以稱做絕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難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復有未來,不復有希望 。這正是弗蘭克曾經陷入的境遇,因為對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戰俘來說,煤氣室和焚屍爐幾 乎是不可逃脫的結局。我們還可以舉出絕症患者,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相關例子。如果苦 難本身毫無價值,則一旦陷入此種境遇,我們就隻好承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了。第二,不論 苦難是否暫時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難生活僅僅當作一種虛幻不實的生活,就會如弗蘭克所說 忽略了苦難本身所提供的機會。他以獄中親歷指出,這種態度是使大多數俘虜喪失生命力的 重要原因,他們正因此而放棄了內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實自我,意誌消沉,一蹶不振,徹底成 為苦難環境的犧牲品。


    所以,在創造和體驗之外,有必要為生命意義的尋求指出第三種途徑,即肯定苦難本身在人 生中的意義。一切宗教都很重視苦難的價值,但認為這種價值僅在於引人出世,通過受苦, 人得以救贖原罪,進入天國(基督教),或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佛教)。與它們不同,弗蘭克 的思路屬於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場上來發現苦難的意義的。 他指出,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 苦難的方式。一個人不放棄他的這種"最後的內在自由",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 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隻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 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 敬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說出了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我隻擔心一件事 ,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


    我無意頌揚苦難。如果允許選擇,我寧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創造和享受。但是, 我贊同弗蘭克的見解,相信苦難的確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 會。人性的某些特質,惟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 神價值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就決不會輕易喪失。而且我相信,當他帶著這 筆財富繼續生活時,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199610


    : >


    名人和明星


    周國平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盛產名人的時代。這當然要歸功於傳媒的發達,尤其是 電視的普及,使得隨便哪個人的名字和麵孔很容易讓公眾熟悉。風氣所染,從前在寒窗下苦 讀的書生們終於也按捺不住,紛紛破窗而出。人們仿佛已經羞於默默無聞,爭相吸引傳媒的 注意,以增大知名度為榮。古希臘晚期的一位喜劇家在緬懷早期的七智者時曾說:"從前世 界上隻有七個智者,而如今要找七個自認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現在我們可以說:從 前幾十年才出一個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個自認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