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真與偽
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著應酬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群妙 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著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
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響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莫非笑 是社會性的,真實的我永遠悲苦,從來不笑?
多數時候,我是獨處的,我曾慶幸自己藉此避免了許多虛偽。可是,當我關起門來寫作時, 我怎能擔保已經把公眾的趣味和我的虛榮心也關在了門外,因而這個正在寫作的人必定是真 實的我呢?
"成為你自己!"--這句話如同一切道德格言一樣知易行難。我甚至無法判斷,我究竟是 否已經成為了我自己。角色在何處結束,真實的我在何處開始,這界限是模糊的。有些角色 僅是服飾,有些角色卻已經和我們的軀體生長在一起,如果把它們一層層剝去,其結果比剝 蔥頭好不了多少。
演員尚有卸妝的時候,我們卻生生死死都離不開社會的舞台。在他人目光的注視下,甚至隱 居和自殺都可以是在扮演一種角色。也許,隻有當我們扮演某個角色露出破綻時,我們才得 以一窺自己的真實麵目。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適用於每一個人 。可惜的是,多數人忍受不了這個失去了模子的自己,於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 一遍,結果彼此變得如此相似。
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社會而生活。然而,有必要節省社會的交往。我不妨和 他人交談,但要更多地直接向上帝和自己說話。我無法一勞永逸地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是, 倘若我的生活中充滿著僅僅屬於我的不可言說的特殊事物,我也就在過一種非常真實的生活 了。
六 逃避與尋找
我是喜歡獨處的,不覺得寂寞。我有許多事可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等等。 做著這些事的時候,我相當投入,樂在其中,內心很充實。
但是,獨處並不意味著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潛心讀書或寫作時,我很可能是和想像中的作者 或讀者在一起。
直接麵對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人們往往要設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 一是事務,二是消遣。我們忙於職業上和生活上的種種事務,一旦閑下來,又用聊天、娛樂 和其他種種消遣打發時光。對於文人來說,讀書和寫作也不外是一種事務或一種消遣,比起 鬥雞走狗之輩,誠然有雅俗之別,但逃避自我的實質則為一。
然而,有這樣一種時候,我翻開書,又合上,拿起筆,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麽,找 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隻覺得心中瀰漫著一種空虛悵惘之感。這是無聊襲來的時候。
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而直接麵對自己時,便會感到無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仍會找些事做, 盡快逃脫這種境遇。但是,也有無可逃脫的時候,我就是百事無心,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做 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歡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說:"我找我的時候找不著;我找著我由於偶然的邂逅比 由於有意的搜尋多。"無聊正是與自我邂逅的一個契機。這個自我,擺脫了一切社會的身份 和關係,來自虛無,歸於虛無。難怪我們和它相遇時,不能直麵相視太久,便要匆匆逃離。 可是,讓我多堅持一會兒吧,我相信這個可怕的自我一定會教給我許多人生的真理。
自古以來,哲人們一直叮嚀我們:"認識你自己!"卡萊爾卻主張代之以一個"最新的教義 ":"認識你要做和能做的工作!"因為一個人永遠不可能認識自己,而通過工作則可以使 自己成為完人。我承認認識自己也許是徒勞之舉,但同時我也相信,一個人倘若從來不想認 識自己,從來不肯從事一切無望的精神追求,那麽,工作決不會使他成為完人,而隻會使他 成為庸人。
七 愛與孤獨
凡人群聚集之處,必有孤獨。我懷著我的孤獨,離開人群,來到郊外。我的孤獨帶著如此濃 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
: >
自我二重奏(3)
周國平
原來,孤獨也是一種愛。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 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
由於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當我獨自在田野裏徘徊時,那些 花朵、小草、樹木、河流之所以能給我以慰藉,正是因為我隱約預感到,我可能會和另一顆 同樣愛它們的靈魂相遇。
不止-位先賢指出,-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決不 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決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 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謂分享和分擔,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遠 沒有人知道,絕對的孤獨,痛苦便會成為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絕望!
交往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卻不好掌握。帕斯卡爾說:"我們由於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 情,但我們也由於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種交往是兩個人之間的心靈溝 通,它是馬丁?布伯所說的那種"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滿愛,又尊重孤獨;相反,後一種 交往則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場",既褻瀆了愛,又羞辱了孤獨 。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運,在此時刻。兩顆靈魂仿佛同時認出了對方,驚喜地喊出:"是你 !"人一生中隻要有過這個時刻,愛和孤獨便都有了著落。
19926
: >
《今天我活著》序
周國平
我相信我是一個勤於思考人生的人,其證據是,迄今為止,除了思考人生 ,我幾乎別無作為。然而,當我檢點思考的結果時,卻發現我弄明白的似乎隻有這一個簡單 的事實:
今天我活著。
真的明白嗎?假如有一位蘇格拉底把我拉住,追根究底地考問我什麽是今天,我是誰,活著 又是怎麽回事,我一定會被問住的。這個短語糾纏著三個古老的哲學難題:時間,自我,生 與死。對於其中每一個,哲學家們討論了幾千年,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我隻能說:我也盡我所能地思考過了。
我隻能說:無論我的思考多麽不明晰,今天我活著卻是一個明晰的事實。
我認清這個事實並不容易。因為對明天我將死去思考得太久,我一度忽略了今天我還活著。 不過,也正因為對明天我將死去思考得太久,我才終於懂得了今天我該如何活著。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執著生命,愛護自我,珍惜今天,度一個濃烈 的人生。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超脫生命,參破自我,寬容今天,度一個恬淡 的人生。
當我說"今天我活著"時,意味著我有了-種精神準備,即使明天死也不該覺得意外,而這 反而使我獲得了一種從容的心情,可以像永遠不死那樣過好今天。
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著應酬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群妙 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著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
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響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莫非笑 是社會性的,真實的我永遠悲苦,從來不笑?
多數時候,我是獨處的,我曾慶幸自己藉此避免了許多虛偽。可是,當我關起門來寫作時, 我怎能擔保已經把公眾的趣味和我的虛榮心也關在了門外,因而這個正在寫作的人必定是真 實的我呢?
"成為你自己!"--這句話如同一切道德格言一樣知易行難。我甚至無法判斷,我究竟是 否已經成為了我自己。角色在何處結束,真實的我在何處開始,這界限是模糊的。有些角色 僅是服飾,有些角色卻已經和我們的軀體生長在一起,如果把它們一層層剝去,其結果比剝 蔥頭好不了多少。
演員尚有卸妝的時候,我們卻生生死死都離不開社會的舞台。在他人目光的注視下,甚至隱 居和自殺都可以是在扮演一種角色。也許,隻有當我們扮演某個角色露出破綻時,我們才得 以一窺自己的真實麵目。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適用於每一個人 。可惜的是,多數人忍受不了這個失去了模子的自己,於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 一遍,結果彼此變得如此相似。
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也不應該脫離社會而生活。然而,有必要節省社會的交往。我不妨和 他人交談,但要更多地直接向上帝和自己說話。我無法一勞永逸地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是, 倘若我的生活中充滿著僅僅屬於我的不可言說的特殊事物,我也就在過一種非常真實的生活 了。
六 逃避與尋找
我是喜歡獨處的,不覺得寂寞。我有許多事可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等等。 做著這些事的時候,我相當投入,樂在其中,內心很充實。
但是,獨處並不意味著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潛心讀書或寫作時,我很可能是和想像中的作者 或讀者在一起。
直接麵對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人們往往要設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 一是事務,二是消遣。我們忙於職業上和生活上的種種事務,一旦閑下來,又用聊天、娛樂 和其他種種消遣打發時光。對於文人來說,讀書和寫作也不外是一種事務或一種消遣,比起 鬥雞走狗之輩,誠然有雅俗之別,但逃避自我的實質則為一。
然而,有這樣一種時候,我翻開書,又合上,拿起筆,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麽,找 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隻覺得心中瀰漫著一種空虛悵惘之感。這是無聊襲來的時候。
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而直接麵對自己時,便會感到無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仍會找些事做, 盡快逃脫這種境遇。但是,也有無可逃脫的時候,我就是百事無心,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做 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歡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說:"我找我的時候找不著;我找著我由於偶然的邂逅比 由於有意的搜尋多。"無聊正是與自我邂逅的一個契機。這個自我,擺脫了一切社會的身份 和關係,來自虛無,歸於虛無。難怪我們和它相遇時,不能直麵相視太久,便要匆匆逃離。 可是,讓我多堅持一會兒吧,我相信這個可怕的自我一定會教給我許多人生的真理。
自古以來,哲人們一直叮嚀我們:"認識你自己!"卡萊爾卻主張代之以一個"最新的教義 ":"認識你要做和能做的工作!"因為一個人永遠不可能認識自己,而通過工作則可以使 自己成為完人。我承認認識自己也許是徒勞之舉,但同時我也相信,一個人倘若從來不想認 識自己,從來不肯從事一切無望的精神追求,那麽,工作決不會使他成為完人,而隻會使他 成為庸人。
七 愛與孤獨
凡人群聚集之處,必有孤獨。我懷著我的孤獨,離開人群,來到郊外。我的孤獨帶著如此濃 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
: >
自我二重奏(3)
周國平
原來,孤獨也是一種愛。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 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
由於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當我獨自在田野裏徘徊時,那些 花朵、小草、樹木、河流之所以能給我以慰藉,正是因為我隱約預感到,我可能會和另一顆 同樣愛它們的靈魂相遇。
不止-位先賢指出,-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決不 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決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 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謂分享和分擔,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遠 沒有人知道,絕對的孤獨,痛苦便會成為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絕望!
交往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卻不好掌握。帕斯卡爾說:"我們由於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 情,但我們也由於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種交往是兩個人之間的心靈溝 通,它是馬丁?布伯所說的那種"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滿愛,又尊重孤獨;相反,後一種 交往則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場",既褻瀆了愛,又羞辱了孤獨 。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運,在此時刻。兩顆靈魂仿佛同時認出了對方,驚喜地喊出:"是你 !"人一生中隻要有過這個時刻,愛和孤獨便都有了著落。
19926
: >
《今天我活著》序
周國平
我相信我是一個勤於思考人生的人,其證據是,迄今為止,除了思考人生 ,我幾乎別無作為。然而,當我檢點思考的結果時,卻發現我弄明白的似乎隻有這一個簡單 的事實:
今天我活著。
真的明白嗎?假如有一位蘇格拉底把我拉住,追根究底地考問我什麽是今天,我是誰,活著 又是怎麽回事,我一定會被問住的。這個短語糾纏著三個古老的哲學難題:時間,自我,生 與死。對於其中每一個,哲學家們討論了幾千年,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我隻能說:我也盡我所能地思考過了。
我隻能說:無論我的思考多麽不明晰,今天我活著卻是一個明晰的事實。
我認清這個事實並不容易。因為對明天我將死去思考得太久,我一度忽略了今天我還活著。 不過,也正因為對明天我將死去思考得太久,我才終於懂得了今天我該如何活著。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執著生命,愛護自我,珍惜今天,度一個濃烈 的人生。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超脫生命,參破自我,寬容今天,度一個恬淡 的人生。
當我說"今天我活著"時,意味著我有了-種精神準備,即使明天死也不該覺得意外,而這 反而使我獲得了一種從容的心情,可以像永遠不死那樣過好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