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活著是美好的,能夠說"今天我活著"這句話是幸福的。


    收在這本集子裏的文章便記錄了我對人生境況的思考和活著的感覺。


    19926


    : >


    探究存在之謎(1)


    周國平


    一


    如同一切"文化熱"一樣,所謂"昆德拉熱"也是以誤解為前提的。人們把道具看成了主角 ,誤以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劇,於是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當作一個持不同 政見的文學英雄受到了歡迎或者警惕。


    現在,隨著昆德拉的文論集《小說的藝術》中譯本的出版,我祝願他能重獲一位智者應得的 寧靜。


    昆德拉最欣賞的現代作家是卡夫卡。當評論家們紛紛把卡夫卡小說解釋為一種批評資本主義 異化的政治寓言的時候,昆德拉卻讚揚它們是"小說的徹底自主性的出色樣板",指出其意 義恰恰在於它們的"不介入",即在所有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麵前保持完全的自主。


    "不介入"並非袖手旁觀,"自主"並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德拉也好,他們的作品即使 在政治的層麵上也是富於批判意義的。但是,他們始終站得比政治更高,能夠超越政治的層 麵而達於哲學的層麵。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說,在他的小說中,歷史本身是被當作存在境況而 給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政治批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義。


    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對於人的思考力具有一種威懾作用,一個人哪怕他是笛卡兒,在身歷其境 時恐怕也難以怡然從事"形上學的沉思"。麵對血與火的事實,那種對於宇宙和生命意義 的"終極關切"未免顯得奢侈。然而,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真是一位現代的笛卡兒,那麽, 無論他寫小說還是研究哲學,他都終能擺脫政治的威懾作用,使得異乎尋常的政治閱歷不是 阻斷而是深化他的人生思考。


    魯迅曾經談到一種情況:呼喚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來時反而沉寂了。我們可以補充一種類似 的情況:呼喚自由的作家在自由到來時也可能會沉寂。僅僅在政治層麵上思考和寫作的作家 ,其作品的動機和效果均繫於那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著政治淡 化),他們的寫作生命就結束了。他們的優勢在於敢寫不允許寫的東西,既然什麽都允許寫 ,他們還有什麽可寫的呢?


    比較起來,立足於人生層麵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寫作生命,因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們的一個 心靈事實。他們的使命不是捍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究存在之謎。教義會過時,而存在 之謎的謎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窮盡的。


    所以,在移居巴黎之後,昆德拉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斷地問世,我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


    二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 想像出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的不為人知的方麵"。


    昆德拉所說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盡管這部巨著整個兒是在談 論"存在",卻始終不曾給"存在"下過一個定義。海德格爾承認:"存在這個概念是 不可定義的。"我們隻能約略推斷,它是一個關涉人和世界的本質的範疇。正因為如此,存 在是一個永恆的謎。


    按照尼采的說法,哲學家和詩人都是"猜謎者",致力於探究存在之謎。那麽,小說的特點 何在?在昆德拉看來,小說的使命與哲學、詩並無二致,隻是小說擁有更豐富的手段,它具 有"非凡的合併能力",能把哲學和詩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學和詩卻無能包容小說。


    在勘探存在方麵,哲學和詩的確各有自己的尷尬。哲學的手段是概念和邏輯,但邏輯的繩索 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詩的手段是感覺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難以映顯完整的存在。很久以來 ,哲學和詩試圖通過聯姻走出困境,結果好像並不理想,我們讀到了許多美文和玄詩,也就 是說,許多化裝為哲學的詩和化裝為詩的哲學。我不認為小說是惟一的乃至最後的出路,然 而,設計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組合,用它們來包容、連接、貫通哲學的體悟和詩的感覺 ,也許是值得一試的途徑。


    昆德拉把他小說裏的人物稱作"實驗性的自我",其實質是對存在的某個方麵的疑問。例如 ,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中,托馬斯大夫是對存在之輕的疑問,特麗莎是對靈與肉的疑 問。事實上,它們都是作者自己的疑問,推而廣之,也是每一個自我對於存在所可能具有的 一些根本性困惑,昆德拉為之設計了相應的人物和情境,而小說的展開便是對這些疑問的深 入追究。


    關於"存在之輕"的譯法和含義,批評界至今眾說紛紜。其實,隻要考慮到昆德拉使用的" 存在"一詞的海德格爾來源,許多無謂的爭論即可避免。"存在之輕"就是人生缺乏實質, 人生的實質太輕飄,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自己有一個說明:" 如果上帝已經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地球沒有任何主人,在空無中前進。這就 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輕。"可見其涵義與"上帝死了"命題一脈相承,即指人生根本價值的 失落。對於托馬斯來說,人生實質的空無尤其表現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使得一切真正的選 擇成為不可能,而他所愛上的特麗莎便是絕對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麵,特麗莎之受靈與肉 問題的困擾,又是和托馬斯既愛她又同眾多女人發生性關係這一情形分不開的。兩個主人公 各自代表對存在的一個基本困惑,同時又構成誘發對方困惑的一個基本情境。在這樣一種頗 為巧妙的結構中,昆德拉把人物的性格和存在的思考同步推向了深入。


    : >


    探究存在之謎(2)


    周國平


    我終歸相信,探究存在之謎還是可以用多種方式的,不必是小說;用小說探究存在之謎還是 可以有多種寫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時也相信昆德拉的話:"沒有發現過去始終 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說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說,而且一切精神創作,惟有對人生基本境 況作出了新的揭示,才稱得上偉大。


    三


    昆德拉之所以要重提小說的使命問題,是因為他看到了現代人的深刻的精神危機,這個危機 可以用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來概括,就是"存在的被遺忘"。


    存在是如何被遺忘的?昆德拉說:"人處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旋渦中,胡塞爾所講的生活 世界在旋渦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墜入遺忘。"


    縮減仿佛是一種宿命。我們剛剛告別生活一切領域縮減為政治的時代,一個新的縮減旋渦又 更加有力地罩住了我們。在這個旋渦中,愛情縮減為性,友誼縮減為交際和公共關係,讀書 和思考縮減為看電視,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賓館裏的室內風景,對土地的依戀縮減為旅遊業, 真正的精神冒險縮減為假冒險的遊樂設施。要之,一切精神價值都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永恆 的懷念和追求縮減成了當下的官能享受。當我看到孩子們不再玩沙和泥土,而是玩電子遊戲 機,不再知道白雪公主,而是津津樂道卡通片裏的機器人的時候,我心中明白一個真正可怕 的過程正在地球上悄悄進行。我也懂得了昆德拉說這話的沉痛:"明天當自然從地球上消失 的時候,誰會發現呢?……末日並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許沒有什麽比末日更為平靜的了 。"我知道他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還有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整個心靈生活 。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圖自救、不復尋求生命意義的那一天 到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