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著宿命的態度坦然地死,這大約便是中郎的生死觀 。


    未免太簡單了一些!然而,還能怎麽樣呢?我自己不是一直試圖對死進行深入思考,而結論也 僅是除了平靜接受,別無更好的法子?許多文人,對於人生問題作過無窮的探討,研究過各 種複雜的理論,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後,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質樸的道理上。對於這些道理 ,許多文化不高的村民野夫早已瞭然於胸。不過,倘真能這樣,也許就對了。羅近溪說:" 聖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中郎贊"此語抉聖學之髓",實不為過譽。我們都是有生有 死的常人,倘若我們肯安心做這樣的常人,順乎天性之自然,坦然於生死,我們也就算得上 是聖人了。隻怕這個境界並不容易達到呢。


    19923


    : >


    父親的死


    周國平


    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他走入這個世界的門戶,他走 出這個世界的屏障,都隨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來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則被遮掩著 。父母不在了,他的來路就變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開了。


    我的這個感覺,是在父親死後忽然產生的。我說忽然,因為父親活著時,我絲毫沒有意識到 父親的存在對於我有什麽重要。從少年時代起,我和父親的關係就有點疏遠。那時候家裏子 女多,負擔重,父親心情不好,常發脾氣。每逢這種情形,我就當他麵抄起一本書,頭不回 地跨出家門,久久躲在外麵看書,表示對他的抗議。後來我到北京上學,第一封家信洋洋灑 灑數千言,對父親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全麵批判。聽說父親看了後,隻是笑一笑,對弟妹們說 :"你們的哥哥是個理論家。"


    年紀漸大,子女們也都成了人,父親的脾氣是愈來愈溫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總是忙 於會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親好像也沒有話可說,仍然有一種疏遠感。有一年他 來北京,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議和我一起去遊香山。我有點惶恐,怕一路上兩人 相對無言,彼此尷尬,就特意把一個小侄子也帶了去。


    我實在是個不孝之子,最近十餘年裏,隻給家裏寫過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懷孕以後,我知道 父母一直盼我有個孩子,便把這件事當作好消息報告了他們。我在信中說,我和妻子都希望 生個女兒。父親立刻給我回了信,說無論生男生女,他都喜歡。他的信確實洋溢著歡喜之情 ,我心裏明白,他也是在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興。誰能想到,僅僅幾天之後,就接到 了父親的死訊。


    父親死得很突然。他身體一向很好,誰都斷言他能長壽。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樣提著菜籃 子,到菜場取奶和買菜。接著,步行去單位處理一件公務。然後,因為半夜裏曾感到胸悶難 受,就讓大弟陪他到醫院看病。一檢查,廣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搶救,同時下了病危通知。 中午,他對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說,不要大驚小怪,沒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會死。可是,一 小時後,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親終於沒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個可愛的女兒。誰又能想到, 我的女兒患有絕症,活到一歲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報喜的信和父親喜悅的回應,我總感 到對不起他。好在父親永遠不會知道這幕悲劇了,這於他又未嚐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 一回父親,體會了做父親的心情,才內疚地意識到父親其實一直有和我親近一些的願望,卻 被我那麽矜持地迴避了。


    短短兩年裏,我被厄運糾纏著,接連失去了父親和女兒。父親活著時,盡管我也時常沉思死 亡問題,但總好像和死還隔著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會有一種離死尚遠的 感覺。後來我自己做了父親,卻未能為女兒做好這樣一道屏障。父親的死使我覺得我住的屋 子塌了一半,女兒的死又使我覺得我自己成了一間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 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 的。


    19923


    : >


    平淡的境界(1)


    周國平


    一


    很想寫好的散文,一篇篇寫,有一天突然發現竟積了厚厚一摞。這樣過日子,倒是很愜意的 。至於散文怎麽算好,想來想去,還是歸於"平淡"二字。


    以平淡為散文的極境,這當然不是什麽新鮮的見解。蘇東坡早就說過"寄至味於淡泊"一類 的話。今人的散文,我喜歡梁實秋的,讀起來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絢爛之極歸於 平淡"的境界。不過,要達到這境界談何容易。"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之所以難, 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錘百鍊的功夫外,還因為這不是單單文字功夫能奏效的。平淡不但 是一種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


    仍是蘇東坡說的:"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所謂老 熟,想來不光指文字,也包含年齡閱歷。人年輕時很難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 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絕頂,領略過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才會生出一種散淡的心 境,不想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必再擔心錯過什麽,下山就從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 大抵出在中年之後,無非是散淡人寫的散淡文。


    當然,年齡不能擔保平淡,多少人一輩子蠅營狗苟,死不覺悟。說到文人,最難戒的卻是賣 弄,包括我自己在內。寫文章一點不賣弄殊不容易,而一有賣弄之心,這顆心就已經不平淡 了。舉凡名聲、地位、學問、經歷,還有那一副多愁善感的心腸,都可以拿來賣弄。不知哪 裏吹來一股風,散文中開出了許多顧影自憐的小花朵。讀有的作品,你可以活脫看到作者多 麽知道自己多愁善感,並且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所感動,於是愈發多愁善感了。戲演得愈真誠 ,愈需要觀眾。他確實在想像中看到了讀者的眼淚,自己禁不住也流淚,淚眼朦朧地在稿子 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隻是如實記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觸。這境遇也許很平凡,這感觸也 許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捨不得丟失。他寫時沒有想到讀者,更沒有想到流傳千古。 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過他不在乎。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的文化 ,用不著他再來添加點什麽。另一方麵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質的東西終歸是單純的,因而不 會永遠消失。他今天所揀到的貝殼,在他之前一定有許多人揀到過,在他之後一定還會有許 多人揀到。想到這一點,他感到很放心。


    有一年我到雲南大理,坐在洱海的岸上,看白雲在藍天緩緩移動,白帆在藍湖緩緩移動,心 中異常寧靜。這景色和這感覺千古如斯,毫不獨特,卻很好。那時就想,刻意求獨特,其實 也是一種文人的做作。


    活到今天,我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不是完全)看淡了功名富貴,如果再放下那一份"語不驚 人死不休"的虛榮心,我想我一定會活得更自在,那麽也許就具備了寫散文的初步條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