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先生對於購書的癖好有很準確的描述:"有用的書,無用的書,要看的書,明知自己買了 也不會看的書,無論什麽書,凡是自己動了念要買的,遲早總要設法買回來才放心。"由旁 人看來,這種鍥而不捨的購書欲簡直是偏執症,殊不料它成了書迷們的快樂的源泉。購書本 身是一種快樂,而尋購一本書的種種艱難曲折似乎化為價值添加到了這本書上,強化了購得 時的快樂。


    : >


    愛書家的樂趣(2)


    周國平


    書生多窮,買書時不得不費斟酌,然而窮書生自有他的"窮開心"。葉先生有篇文字專談逛 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如今舊書業蕭條已久,葉先生談到的諸如"意外的發現"之類的樂趣差 不多與我們無緣了。然而,當我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 步的書時,我們豈不也感到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於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 的快樂?自己想來不禁啞然失笑,因為即使在購買別的商品時占了大十倍的便宜,我們也決 不會這般快樂。


    由於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人即使在別的方麵慷慨大度,對 於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葉先生曾舉一例:中國古代一位藏書家在所藏每卷書上都蓋印曰 "借書不孝",以告誡子孫不可借書與人。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我們每個愛書的人 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複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 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築了一座緬懷的墓。可嘆世上許多人以借錢 不還為恥,卻從不以借書不還為恥,其實在借出者那裏,後者給他造成的痛苦遠超過前者, 因為錢是身外之物,書卻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愛書家的藏書,確是把書當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葉先生發揮日本愛書家齋藤昌三的見解 ,強調"書齋是一個有機體",因為它是伴隨主人的精神歷程而新陳代謝,不斷生長的。在 書齋與主人之間,有一個共生並存的關係。正如葉先生所說:"架上的書籍不特一本一本的 跟收藏人息息相關,而且收藏人的生命流貫其中,連成一體。"這與某些"以藏書的豐富和 古版的珍貴自滿"的庸俗藏書家是大異其趣的。正因為此,一旦與主人斷絕了關係,書齋便 解體,對於別人它至多是一筆財產,而不再是一個有機體。那位訓示子孫以"借書不孝"的 藏書家昧於這層道理,所以一心要保全他的藏書,想藉此來延續他死後的生命。事實上,無 論古今,私人書齋是難於傳之子孫的,因為子孫對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經具有的血肉相連 的感情。這對於書齋主人來說,倒不是什麽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將結束,那和他生死 與共的書齋的使命應該說是圓滿完成了。


    四


    葉先生的《讀書隨筆》不單論書的讀、購、藏,更多的篇幅還是論他所讀過的一本本具體的 書,以及愛書及人,論他所感興趣的一個個具體的作家。其中談及作家的奇癖乖行,例如十 九世紀英國作家的吸鴉片成風,紀德的同性戀及其在作品中的自我暴露,普魯斯特的怕光、 怕冷、怕聲音乃至於要穿厚大衣點小燈坐在隔音室裏寫作,這些固可博人一粲。但是,談及 人和書的命運的那些篇什又足令人扼腕嘆息。


    作家中誠有生前即已功成名就、人與書俱榮的幸運兒,然更不乏窮困潦倒一生、隻留下身後 名的苦命人。詩人布萊克畢生靠雕版賣藝餬口,每當家裏分文不名,他的妻子便在吃飯時放 一隻空餐盆在他麵前,提醒他拿起刻刀掙錢。湯普生在一家鞋店做幫工,窮得買不起紙,詩 稿都寫在舊帳簿和包裝紙上。吉辛倒是生前就賣文為生,但入不敷出,常常挨餓,住處簡陋 到沒有水管,每天隻好潛入圖書館的盥洗室漱洗,終遭管理員發現而謝絕。隻是待到這些苦 命作家撒手人間,死後終被"發現",生前連一碗粥、一片麵包也換不到的手稿便突然價值 千金,但得益的是不相幹的後人。葉先生嘆道:"世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作家的原稿,但是同 時也是最不值錢的。"人亡書在,書終獲好運,不過這好運已經和人無關了。


    作家之不能支配自己的書的命運,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有時自己寄予厚望的作品被人遺忘, 不經意之作卻得以傳世。安徒生一生刻意經營劇本和長篇小說,視之為大樹,而童話隻是他 在餘暇擺弄的小花小草,誰知正是這些小花小草使他在文藝花園裏獲得了不朽地位。笛福青 壯年時期熱衷於從政經商,均無成就,到六十歲屈尊改行寫小說,不料《魯濱遜漂流記》一 舉成名,永垂史冊。


    真正的好作品,不管如何不受同時代人乃至作者自己的重視,它們在文化史上大抵終能占據 應有的地位。裏爾克說羅丹的作品像海和森林一樣,有其自身的生命,而且隨著歲月繼續在 生長中。這話也適用於為數不多的好書。絕大多數書隻有短暫的壽命,死在它們的作者前頭 ,和人一起被遺忘了。隻有少數書活得比人長久,乃至活在世世代代的愛書家的書齋裏,- -也就是說,被組織進他們的有機體,充實了他們的人生。


    愛書家的愛書純屬個人愛好,不像評論家的評書是一種社會責任,因而和評論家相比,愛書 家對書的選擇更不易受權勢或時尚左右。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一本好書在評論界遭冷 落或貶斥,卻被許多無名讀者熱愛和珍藏。這種無聲的評論在悠長的歲月中發揮著作用,歸 根結底決定了書籍的生命。也許,這正是愛書家們在默默無聞中對於文化史的一種參與?


    19899


    : >


    悲觀?執著?超脫(1)


    周國平


    一


    人的一生,思緒萬千。然而,真正讓人想一輩子,有時想得驚心動魄,有時不去想仍然牽腸 掛肚,這樣的問題並不多。透底地說,人一輩子隻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 地擺在每個人麵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來,許多年裏糾纏著也連綴著我的思緒的動機始終未變,它催促我閱讀和思考,激勵 我奮鬥和追求,又規勸我及時撤退,甘於淡泊。倘要用文字表達這個時隱時顯的動機,便是 一個極簡單的命題:隻有一個人生。


    如果人能永遠活著或者活無數次,人生問題的景觀就會徹底改變,甚至根本不會有人生問題 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暫性。不過,從隻有一個人生 這個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個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結論。也許,困惑正在於這些彼此矛盾 的結論似乎都有道理。也許,智慧也正在於使這些彼此矛盾的結論達成辯證的和解。


    二


    無論是誰,當他初次意識到隻有一個人生這個令人傷心的事實時,必定會產生一種幻滅感。 生命的誘惑剛剛在地平線上出現,卻一眼看到了它的盡頭。一個人生太少了!心中湧動著如 許欲望和夢幻,一個人生怎麽夠用?為什麽歷史上有好多帝國和王朝,宇宙間有無數星辰, 而我卻隻有一個人生?在帝國興衰、王朝更迭的歷史長河中,在星辰的運轉中,我的這個小 小人生豈非等於零?它確實等於零,一旦結束,便不留一絲影蹤,與從未存在過有何區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