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觀察,對美敏感的人往往比較有人情味,在這方麵遲鈍的人則不但性格枯燥,而且心腸 多半容易走向冷酷。民族也是如此,愛美的民族天然傾向自由和民主,厭惡教條和專製。對 土地和生活的深沉美感是壓不滅的潛在的生機,使得一個民族不會長期忍受僵化的政治體製 和意識形態,遲早要走上革新之路。


    帕烏斯托夫斯基擅長用信手拈來的故事,尤其是大師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說明這一類藝術的 真理。有一天,安徒生在林中散步,看到那裏長著許多蘑菇,便設法在每一隻蘑菇下邊藏了 一件小食品或小玩意兒。次日早晨,他帶守林人的七歲的女兒走進這片樹林。當孩子在蘑菇 下發現這些意想不到的小禮物時,眼睛裏燃起了難以形容的驚喜。安徒生告訴她,這些東西 是地精藏在那裏的。


    "您欺騙了天真的孩子!"一個耳聞此事的神父憤怒地指責。


    安徒生答道:"不,這不是欺騙,她會終生記住這件事的。我可以向您擔保,她的心決不會 像那些沒有經歷過這則童話的人那樣容易變得冷酷無情。"


    在某種意義上,美、藝術都是夢。但是,夢並不虛幻,它對人心的作用和它在人生中的價值 完全是真實的。弗洛伊德早已闡明,倘沒有夢的療慰,人人都非患神經官能症不可。帕氏也 指出,對想像的信任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淵源於生活的想像有時候會反過來主宰生活。不妨 設想一下,倘若徹底排除掉夢、想像、幻覺的因素,世界不再有色彩和音響,人心不再有憧 憬和戰慄,生命還有什麽意義?帕氏談到,人人都有存在於願望和想像之中的、未在現實生 活中得到實現的"第二種生活"。應當承認,這"第二種生活"並非無足輕重的。說到底, 在這世界上,誰的經歷不是平凡而又平凡?內心經歷的不同才在人與人之間鋪設了巨大的鴻 溝。《金玫瑰》中那個老清掃工夏米的故事是動人的,他懷著異乎尋常的溫情,從銀匠作坊 的塵土裏收集金粉,日積月累,終於替他一度撫育過的蘇珊娜打了一朵精緻的金玫瑰。小蘇 珊娜曾經盼望有人送她這樣一朵金玫瑰,可這時早已成年,遠走高飛,不知去向。夏米悄悄 地死去了,人們在他的枕頭下發現了用天藍色緞帶包好的金玫瑰,緞帶皺皺巴巴,發出一股 耗子的臊味。不管夏米的溫情如何沒有結果,這溫情本身已經足夠偉大。一個有過這番內心 經歷的夏米,當然不同於一個無此經歷的普通清掃工。在人生畫麵上,夢幻也是真實的一筆 。


    : >


    活著寫作是多麽美好(2)


    周國平


    四


    作為一個作家,帕氏對於寫作的甘苦有真切的體會。我很喜歡他談論創作過程的那些篇章。


    創作過程離不開靈感。所謂靈感,其實包括兩種不同狀態。一是指稍縱即逝的感受、思緒、 意象等等的閃現,或如帕氏所說,"不落窠臼的新的思想或新的畫麵像閃電似地從意識深處 迸發出來。"這時必須立即把它們寫下來,不能有分秒的耽擱,否則它們會永遠消逝。這種 狀態可以發生在平時,便是積累素材的良機,也可以發生在寫作中,便是文思泉湧的時刻。 另一是指預感到創造力高漲而產生的喜悅,屠格涅夫稱之為"神的君臨",阿?托爾斯泰稱 之為"漲潮"。這時候會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寫作衝動,盡管具體寫些什麽還不清楚。帕氏形 容它如同初戀,心由於預感到即將有奇妙的約會,即將見到美麗的明眸和微笑,即將作欲言 又止的交談而怦怦跳動。也可以說好像踏上一趟新的旅程,為即將有意想不到的幸福邂逅, 即將結識陌生可愛的人和地方而歡欣鼓舞。


    靈感不是作家的專利,一般人在一生中多少都有過新鮮的感受或創作的衝動,但要把靈感變 成作品絕非易事,而作家的甘苦正在其中。老托爾斯泰說得很實在:"靈感就是突然顯現出 你所能做到的事。靈感的光芒越是強烈,就越是要細心地工作,去實現這一靈感。"帕氏舉 了許多大師的例子說明實現靈感之艱難。福樓拜寫作非常慢,為此苦惱不堪地說:"這樣寫 作品,真該打自己耳光。"陀思妥耶夫斯基發現,他寫出來的作品總是比構思時差,便嘆道 :"構思和想像一部小說,遠比將它遣之筆端要好得多。"帕氏自己也承認:"世上沒有任 何事情比麵對素材一籌莫展更叫人難堪,更叫人苦惱的了。"一旦進入實際的寫作過程,預 感中奇妙的幽會就變成了成敗未知的苦苦追求,誘人的旅行就變成了前途未卜的艱苦跋涉。 賦予飄忽不定的美以形式,用語言表述種種不可名狀的感覺,這一使命簡直令人絕望。勃洛 克針對萊蒙托夫說的話適用於一切詩人:"對子虛烏有的春天的追尋,使你陷入憤激若狂的 鬱悶。"海涅每次到羅浮宮,都要一連好幾個小時坐在維納斯雕像前哭泣。他怎麽能不哭泣 呢?美如此令人心碎,人類的語言又如此貧乏無力……


    然而,為寫作受苦終究是值得的。除了藝術,沒有什麽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沒有什麽能 把靈感留住。普利什文有本事把每一片飄零的秋葉都寫成優美的散文,落葉太多了,無數落 葉帶走了他來不及訴說的思想。不過,他畢竟留住了一些落葉。正如費特的詩所說:"這片 樹葉雖已枯黃凋落,但是將在詩歌中發出永恆的金光。"一切快樂都要求永恆,藝術家便是 嘔心瀝血要使瞬息的美感之快樂常駐的人,他在創造的苦役中品味到了造物主的歡樂。


    五


    在常人看來,藝術與愛情有著不解之緣。惟有藝術家自己明白,兩者之間還有著不可調和的 衝突,他們常常為此麵臨兩難的抉擇。


    威尼斯去維羅納的夜行驛車裏,安徒生結識了熱情而內向的埃列娜,她默默愛上了這位其貌 不揚的童話作家。翌日傍晚,安徒生忐忑不安地走進埃列娜在維羅納的寓所,然而不是為了 向他同樣也鍾情的這個女子傾訴衷腸,而是為了永久的告別。他不相信一個美麗的女子會長 久愛自己,連他自己也嫌惡自己的醜陋。說到底,愛情隻有在想像中才能天長地久。埃列娜 看出這個童話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害怕童話,原諒了他。此後他倆再也沒有見過麵,但終生 互相思念。


    巴黎市郊莫泊桑的別墅外,一個天真美麗的姑娘拉響了鐵柵欄門的門鈴。這是一個窮苦女工 ,莫泊桑小說藝術的崇拜者。得知莫泊桑獨身一人,她心裏出現了一個瘋狂的念頭,要把生 命奉獻給他,做他的妻子和女奴。她整整一年省吃儉用,為這次見麵置了一身漂亮衣裳。來 開門的是莫泊桑的朋友,一個色鬼。他騙她說,莫泊桑攜著情婦度假去了。姑娘慘叫一聲, 踉蹌而去。色鬼追上了她。當天夜裏她為了恨自己,恨莫泊桑,委身給了色鬼。後來她淪為 名震巴黎的雛妓。莫泊桑聽說此事後,隻是微微一笑,覺得這是篇不壞的短篇小說的題材。


    我把《金玫瑰》不同篇章敘述的這兩則軼事放到一起,也許會在安徒生的溫柔的自卑和莫泊 桑的冷酷的玩世不恭之間造成一種對照,但他們畢竟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珍惜藝術勝於珍 惜現實中的愛情。據說這兩位大師臨終前都悔恨了,安徒生恨自己錯過了幸福的機會,莫泊 桑恨自己褻瀆了純潔的感情。可是我敢斷言,倘若他們能重新生活,一切仍會照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國平自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周國平自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