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有的人隻有在沸騰的交往中才能辨認他的自我。有的人卻隻有在寧靜的獨處中才能辨認他的自我。
沒有自己獨居的處所是多麽可怕的事,一切都暴露無遺了。在群居中,人不得不掩飾和壓抑自己的個性。在別人目光的注視下,誰還能坐在那裏恬然沉思,捕捉和記錄自己的細微感受。住宅危機導致了詩和哲學的生態危機。
安靜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上,我嚐自問:我的位置究竟在哪裏?我不屬於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現在有些人很喜歡標榜的所謂另類,因為這個名稱也太熱鬧,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賣聲。那麽,我根本不屬於這個熱鬧的世界嗎?可是,我決不是一個出世者。對此我隻能這樣解釋:不管世界多麽熱鬧,熱鬧永遠隻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著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這就好像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裏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麽。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麽,不管表麵上多麽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麵空無一物。”
老子主張“守靜篤”,任世間萬物在那裏一齊運動,我隻是靜觀其往復,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叫“靜為躁君”。
當然,人是不能隻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盡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為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錯了地方,致使不再來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本來就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今後會更加遠離一切熱鬧,包括媒體的熱鬧和學界的熱鬧(我把後者看作前者的一個類別),在安靜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麽的問題想明白。其實,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
好了,祝世界繼續熱鬧。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占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隻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
無論身在城市還是身在鄉村,一個人都可能領悟生活的真諦,也都可能毫無感受,就看你的心靜不靜。我們捧著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其實,隻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銳,與對象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但是,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它是一種境界,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的人,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
在靜與鬧、孤獨與合群之間,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如果比例失調,節奏紊亂,我就會生病??太靜則抑鬱,太鬧則煩躁。抑鬱使我成為詩人,煩躁使我成為庸人。
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繁忙和複雜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悠閑、簡單的生活。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表示羨慕,開玩笑要和我交換。當然,他們不是真想換,即使真想換,我也不會答應。如果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能從中獲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證衣食無憂,那麽,即使你出再大的價錢,我也不肯把這麽好的生活賣給你。
第一編 生命感悟 人生境界4
真實
活得真誠、獨特、瀟灑,這樣活當然很美。不過,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談得上這些。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那麽,你愈是表演得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謹。
有的人隻有在沸騰的交往中才能辨認他的自我。有的人卻隻有在寧靜的獨處中才能辨認他的自我。
沒有自己獨居的處所是多麽可怕的事,一切都暴露無遺了。在群居中,人不得不掩飾和壓抑自己的個性。在別人目光的注視下,誰還能坐在那裏恬然沉思,捕捉和記錄自己的細微感受。住宅危機導致了詩和哲學的生態危機。
安靜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上,我嚐自問:我的位置究竟在哪裏?我不屬於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現在有些人很喜歡標榜的所謂另類,因為這個名稱也太熱鬧,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賣聲。那麽,我根本不屬於這個熱鬧的世界嗎?可是,我決不是一個出世者。對此我隻能這樣解釋:不管世界多麽熱鬧,熱鬧永遠隻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著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這就好像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裏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麽。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麽,不管表麵上多麽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麵空無一物。”
老子主張“守靜篤”,任世間萬物在那裏一齊運動,我隻是靜觀其往復,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叫“靜為躁君”。
當然,人是不能隻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盡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為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錯了地方,致使不再來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本來就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今後會更加遠離一切熱鬧,包括媒體的熱鬧和學界的熱鬧(我把後者看作前者的一個類別),在安靜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麽的問題想明白。其實,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
好了,祝世界繼續熱鬧。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占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隻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
無論身在城市還是身在鄉村,一個人都可能領悟生活的真諦,也都可能毫無感受,就看你的心靜不靜。我們捧著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其實,隻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銳,與對象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但是,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它是一種境界,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的人,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
在靜與鬧、孤獨與合群之間,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如果比例失調,節奏紊亂,我就會生病??太靜則抑鬱,太鬧則煩躁。抑鬱使我成為詩人,煩躁使我成為庸人。
我有不少從商的朋友,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是過於熱鬧、繁忙和複雜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慶幸我能過一種安靜、悠閑、簡單的生活。他們有時也會對我的生活表示羨慕,開玩笑要和我交換。當然,他們不是真想換,即使真想換,我也不會答應。如果我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能從中獲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證衣食無憂,那麽,即使你出再大的價錢,我也不肯把這麽好的生活賣給你。
第一編 生命感悟 人生境界4
真實
活得真誠、獨特、瀟灑,這樣活當然很美。不過,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談得上這些。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那麽,你愈是表演得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