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一認識,我相信,不論時代怎樣,一個人都可以獲得精神生長的必要資源,因為隻要你的心靈土壤足夠肥沃,那些神聖和偉大的種子對於你就始終是存在著的。所以,如果你自己隨波逐流,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了吧。如果你自己見利忘義,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了吧。如果你自己誌大才疏,你就不要怨怪這是一個精神平庸的時代了吧。如果你的心靈一片荒蕪,寸草不長,你就不要怨怪害鳥啄走了你的種子,毒日烤焦了你的幼苗了吧。
那麽,一個人有沒有好的心靈土壤,究竟取決於什麽呢?我推測,一個人的精神疆土的極限,心靈土質的特異類型,很可能是由天賦的因素決定的。因此,譬如說,像歌德和貝多芬那樣的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般的精神世界,或者像王爾德和波德萊爾那樣的奇花怒放的精巧園藝般的精神世界,決非一般人憑努力就能夠達到的。但是,心靈土壤的肥瘠不會是天生的。不管上天賜給你多少土地,它們之成為良田沃土還是荒田瘠土,這多半取決於你自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留心開墾自己的心靈土壤,讓落在其上的好種子得以生根開花,在自己的內心培育出一片美麗的果園。誰知道呢,說不定我們自己結出的果實又會成為新的種子,落在別的適宜的土壤上,而我們自己在無意中也成了新的撒種人哩。
哲學與我們時代
薩特百年誕辰已經過去了。略具諷刺意味的是,圍繞這個日子,最引人關注的不是薩特的作品和思想,而是他在今天遭遇到的冷清,這種冷清成了媒體上一個小小的熱門話題。那些成長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對此感觸尤深,他們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所謂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等等,曾被這些名字激動過,時過境遷,不免生出一種懷舊的情緒。的確,時代場景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當年以思潮為主角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時尚為主角的物質浪漫取代,哲學曾是最有詩意的東西,今天似乎黯然失色了,讓位給了金錢和財富。
一個普遍的疑問:哲學過時了嗎?今天的時代還需要哲學嗎?
我的回答是:需要,但未必是那種以思潮麵貌出現的哲學。思潮式的哲學的確過時了,當然不排斥有朝一日它又會時興。一般來說,隻有在某些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例如六十年代法國的激進學生運動,八十年代我國的社會轉型初期,哲學才會以思潮的形式流行。
大體而論,哲學有四種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為形上學的沉思和偉大思想體係的創造,它屬於哲學史上的天才。二是作為學術,它屬於學者。三是作為思潮或意識形態,它屬於大眾。四是作為人生思考,它屬於每一個不願虛度人生的人。前兩種屬於少數人,不過學者與天才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同樣,後兩種屬於多數人,而一個普通人是作為大眾還是作為個人走向哲學,情況也迥然不同。在我看來,一個人不是作為大眾追隨一種思潮,而是作為獨立的個人思考人生,這是更符合哲學之本義的狀態,這時候他離哲學不是遠了,而是近了。正是這一意義上的哲學在今天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格外為人們所需要。
哲學常常被定義為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個定義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我要強調“觀”這個詞:世界觀就是“觀”世界,人生觀就是“觀”人生。我們平時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總是一個局部,哲學就是要我們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過“觀”全局,我們才能獲得一個正確的坐標,用以衡量自己所過的生活有無意義,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今天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急功近利,人們似乎都很渴望成功,但對成功的理解十分狹隘,往往局限於謀職和發財之類,“勵誌”類書籍因之暢銷。我想特別強調,所謂“勵誌”與哲學是正相反對的。“勵誌”隻有一個功利的小坐標,把人生當作一種資本來經營,這樣即使取得了成功,也隻是一種渺小的成功。哲學則立足於人生全局的大坐標,它告訴人們,真正的成功首先應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生活得有意義,而事業的成功不過是做人的成功的一個自然結果而已。
一個不問生活意義的人當然是不需要哲學的,可是,我相信,人畢竟是有靈魂的,沒有誰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沒有意義。事實上,人們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脅迫著拚搏在功利戰場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麵,心中就越是為意義的缺失而困惑,而焦慮。因此,在今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哲學來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學僅在表麵上似乎成了棄婦,實際上卻是許多人的夢中情人。
靈魂是一個遊子
1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許諾的靈魂不死能否兌現,但我確信人是有靈魂的,其證據是人並不因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滿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
2
靈魂這個概念指的是人的內在的精神渴望,更準確地說,是人身上發動精神性渴望和追求的那個核心。
3
靈魂在自然界裏沒有根據,用生存競爭完全解釋不了其來源。事實上,靈魂對生存有百害而無一利,有純正精神追求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倒黴蛋。
那麽,一個人有沒有好的心靈土壤,究竟取決於什麽呢?我推測,一個人的精神疆土的極限,心靈土質的特異類型,很可能是由天賦的因素決定的。因此,譬如說,像歌德和貝多芬那樣的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般的精神世界,或者像王爾德和波德萊爾那樣的奇花怒放的精巧園藝般的精神世界,決非一般人憑努力就能夠達到的。但是,心靈土壤的肥瘠不會是天生的。不管上天賜給你多少土地,它們之成為良田沃土還是荒田瘠土,這多半取決於你自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留心開墾自己的心靈土壤,讓落在其上的好種子得以生根開花,在自己的內心培育出一片美麗的果園。誰知道呢,說不定我們自己結出的果實又會成為新的種子,落在別的適宜的土壤上,而我們自己在無意中也成了新的撒種人哩。
哲學與我們時代
薩特百年誕辰已經過去了。略具諷刺意味的是,圍繞這個日子,最引人關注的不是薩特的作品和思想,而是他在今天遭遇到的冷清,這種冷清成了媒體上一個小小的熱門話題。那些成長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對此感觸尤深,他們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所謂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等等,曾被這些名字激動過,時過境遷,不免生出一種懷舊的情緒。的確,時代場景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當年以思潮為主角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時尚為主角的物質浪漫取代,哲學曾是最有詩意的東西,今天似乎黯然失色了,讓位給了金錢和財富。
一個普遍的疑問:哲學過時了嗎?今天的時代還需要哲學嗎?
我的回答是:需要,但未必是那種以思潮麵貌出現的哲學。思潮式的哲學的確過時了,當然不排斥有朝一日它又會時興。一般來說,隻有在某些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例如六十年代法國的激進學生運動,八十年代我國的社會轉型初期,哲學才會以思潮的形式流行。
大體而論,哲學有四種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為形上學的沉思和偉大思想體係的創造,它屬於哲學史上的天才。二是作為學術,它屬於學者。三是作為思潮或意識形態,它屬於大眾。四是作為人生思考,它屬於每一個不願虛度人生的人。前兩種屬於少數人,不過學者與天才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同樣,後兩種屬於多數人,而一個普通人是作為大眾還是作為個人走向哲學,情況也迥然不同。在我看來,一個人不是作為大眾追隨一種思潮,而是作為獨立的個人思考人生,這是更符合哲學之本義的狀態,這時候他離哲學不是遠了,而是近了。正是這一意義上的哲學在今天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格外為人們所需要。
哲學常常被定義為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個定義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我要強調“觀”這個詞:世界觀就是“觀”世界,人生觀就是“觀”人生。我們平時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總是一個局部,哲學就是要我們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過“觀”全局,我們才能獲得一個正確的坐標,用以衡量自己所過的生活有無意義,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今天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急功近利,人們似乎都很渴望成功,但對成功的理解十分狹隘,往往局限於謀職和發財之類,“勵誌”類書籍因之暢銷。我想特別強調,所謂“勵誌”與哲學是正相反對的。“勵誌”隻有一個功利的小坐標,把人生當作一種資本來經營,這樣即使取得了成功,也隻是一種渺小的成功。哲學則立足於人生全局的大坐標,它告訴人們,真正的成功首先應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生活得有意義,而事業的成功不過是做人的成功的一個自然結果而已。
一個不問生活意義的人當然是不需要哲學的,可是,我相信,人畢竟是有靈魂的,沒有誰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沒有意義。事實上,人們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脅迫著拚搏在功利戰場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麵,心中就越是為意義的缺失而困惑,而焦慮。因此,在今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哲學來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學僅在表麵上似乎成了棄婦,實際上卻是許多人的夢中情人。
靈魂是一個遊子
1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許諾的靈魂不死能否兌現,但我確信人是有靈魂的,其證據是人並不因肉體欲望的滿足而滿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
2
靈魂這個概念指的是人的內在的精神渴望,更準確地說,是人身上發動精神性渴望和追求的那個核心。
3
靈魂在自然界裏沒有根據,用生存競爭完全解釋不了其來源。事實上,靈魂對生存有百害而無一利,有純正精神追求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倒黴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