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敬畏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區分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宗教徒和俗人。不過,這個區分並非很重要。還有一個比這重要得多的區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聖,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聖。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別的什麽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決於個人所隸屬的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個人的特殊經歷,甚至取決於個人的某種神秘體驗,這是勉強不得的。一個沒有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聖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相信神聖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於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並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不論他對人生怎樣充滿著欲求,他始終明白,一旦人格掃地,他在自己麵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那麽,一切欲求的滿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徹底失敗。
相反,對於那些毫無敬畏之心的人來說,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 如果說“知恥近乎勇”,那麽,這種人因為不知恥便顯出一種卑怯的無賴相和殘忍相。隻要能夠不受懲罰,他們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幹任何惡事,欺負、迫害乃至殘殺無辜的弱者。盜匪之中,多這種愚昧兼無所敬畏之徒。一種消極的表現則是對他人生命的極端冷漠,見死不救,如今這類事既頻頻發生在眾多路人旁觀歹徒行兇的現場,也頻頻發生在號稱治病救人實則草芥人命的某些醫院裏。類似行為每每使善良的人們不解,因為善良的人們無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會有這樣喪失起碼人性的人。在一個正常社會裏,這種人總是極少數,並且會受到法律或正義力量的製裁。可是,當一個民族普遍喪失對神聖價值的信念時,這種人便可能相當多地滋生出來,成為觸目驚心的頹敗徵兆。
赤裸裸的凶蠻和冷漠隻是不知恥的粗糙形式,不知恥還有稍微精緻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無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愛他的女人,背叛誠懇待他的朋友,然後裝出一付無辜的麵孔。他的足跡所到之處,再神聖的東西也敢踐踏,再美好的東西也敢毀壞,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不論他的頭腦裏有多少知識,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裏。這樣的人有再多的艷遇,也沒有能力真正愛一回,交再多的哥們,也體味不了友誼的純正,獲取再多的名聲,也不知什麽是光榮。我對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聖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聖的事物所拋棄。
信仰的價值
泰戈爾的最後一篇詩作是在病床上口授的,一個星期後,他就去世了。這首詩的大意是――
造物主很狡猾,它編織了虛假信仰的羅網。然而,探索者卻能透過這羅網看清到達內心的路,“在用自己內涵的光洗滌幹淨的心裏找到了真理”。人們認為他是受騙者,其實並非如此,這個似乎輕易受騙的人“把最後的報酬帶進自己的寶庫”,這報酬就是“通往安寧的持久權利”。
詩中的“虛假信仰”,一個英譯者釋為塵世浮象,我寧可作別的理解。我的感覺是,泰戈爾一生關注信仰問題,這首詩是他臨終之前就此問題吐露的真言。我仿佛聽見他如是說:我何嚐不知道,對於任何一種外在精神實體的信仰都是虛假的信仰,我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不能相信那種實體是真的存在著的。但是,正是這樣的信仰把我引導到了自己的內心之中,在一種內在境界中發現了生活的意義。而當我達到了這種內在境界,那外在的實體究竟是否真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不妨說,一切外在的信仰隻是橋樑和誘餌,其價值就在於把人引向內心,過一種內在的精神生活。神並非居住在宇宙間的某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們在內心中感悟到它。一個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於有沒有這種內在的精神生活。偉大的信徒是那些有著偉大的內心世界的人,相反,一個全心全意相信天國或者來世的人,如果他沒有內心生活,你就不能說他有真實的信仰。
種子和土壤
耶穌站在一條船上,向聚集在岸上的眾人講撒種的比喻,大意是:有一個人撒種,有些種子落在沒有土的路旁,種子被鳥吃掉了,有些落在隻有淺土的石頭上,幼苗被太陽曬焦了,有些落在荊棘叢裏,幼苗被荊棘擠住了,還有些落在好土壤裏,終於長大結實,得到了好收成。
這個比喻的意思似乎十分淺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種子必須落在好的土壤裏,才會有好的收成。按照耶穌隨後向門徒的解釋,含義要複雜一些,每個能指都有隱義。例如,種子指天國的信息,沒有土的路旁指聽不明白的人,隻有淺土的石頭指立刻接受但領悟不深的人,鳥指邪惡者,太陽指困難和迫害,荊棘指生活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好土壤指有深刻領悟的人。不過,基本意思仍不外乎是:信仰的種子唯有在好的心靈土壤中才能成功地生長。
首先應該肯定一個事實:在人類的精神土地的上空,不乏好的種子。那撒種的人,也許是神,大自然的精靈,古老大地上的民族之魂,也許是創造了偉大精神作品的先哲和天才。這些種子的確有數不清的敵人,包括外界的邪惡和苦難,以及我們心中的雜念和貪慾。然而,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內在的悟性。唯有對於適宜的土壤來說,一顆種子才能作為種子而存在。再好的種子,落在頑石上也隻能成為鳥的食糧,落在淺土上也隻能長成一株枯苗。對於心靈麻木的人來說,一切神聖的啟示和偉大的創造都等於不存在。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區分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宗教徒和俗人。不過,這個區分並非很重要。還有一個比這重要得多的區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聖,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聖。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別的什麽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決於個人所隸屬的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個人的特殊經歷,甚至取決於個人的某種神秘體驗,這是勉強不得的。一個沒有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聖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相信神聖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於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並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不論他對人生怎樣充滿著欲求,他始終明白,一旦人格掃地,他在自己麵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那麽,一切欲求的滿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徹底失敗。
相反,對於那些毫無敬畏之心的人來說,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 如果說“知恥近乎勇”,那麽,這種人因為不知恥便顯出一種卑怯的無賴相和殘忍相。隻要能夠不受懲罰,他們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幹任何惡事,欺負、迫害乃至殘殺無辜的弱者。盜匪之中,多這種愚昧兼無所敬畏之徒。一種消極的表現則是對他人生命的極端冷漠,見死不救,如今這類事既頻頻發生在眾多路人旁觀歹徒行兇的現場,也頻頻發生在號稱治病救人實則草芥人命的某些醫院裏。類似行為每每使善良的人們不解,因為善良的人們無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會有這樣喪失起碼人性的人。在一個正常社會裏,這種人總是極少數,並且會受到法律或正義力量的製裁。可是,當一個民族普遍喪失對神聖價值的信念時,這種人便可能相當多地滋生出來,成為觸目驚心的頹敗徵兆。
赤裸裸的凶蠻和冷漠隻是不知恥的粗糙形式,不知恥還有稍微精緻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無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愛他的女人,背叛誠懇待他的朋友,然後裝出一付無辜的麵孔。他的足跡所到之處,再神聖的東西也敢踐踏,再美好的東西也敢毀壞,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不論他的頭腦裏有多少知識,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裏。這樣的人有再多的艷遇,也沒有能力真正愛一回,交再多的哥們,也體味不了友誼的純正,獲取再多的名聲,也不知什麽是光榮。我對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聖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聖的事物所拋棄。
信仰的價值
泰戈爾的最後一篇詩作是在病床上口授的,一個星期後,他就去世了。這首詩的大意是――
造物主很狡猾,它編織了虛假信仰的羅網。然而,探索者卻能透過這羅網看清到達內心的路,“在用自己內涵的光洗滌幹淨的心裏找到了真理”。人們認為他是受騙者,其實並非如此,這個似乎輕易受騙的人“把最後的報酬帶進自己的寶庫”,這報酬就是“通往安寧的持久權利”。
詩中的“虛假信仰”,一個英譯者釋為塵世浮象,我寧可作別的理解。我的感覺是,泰戈爾一生關注信仰問題,這首詩是他臨終之前就此問題吐露的真言。我仿佛聽見他如是說:我何嚐不知道,對於任何一種外在精神實體的信仰都是虛假的信仰,我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不能相信那種實體是真的存在著的。但是,正是這樣的信仰把我引導到了自己的內心之中,在一種內在境界中發現了生活的意義。而當我達到了這種內在境界,那外在的實體究竟是否真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不妨說,一切外在的信仰隻是橋樑和誘餌,其價值就在於把人引向內心,過一種內在的精神生活。神並非居住在宇宙間的某個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們在內心中感悟到它。一個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於有沒有這種內在的精神生活。偉大的信徒是那些有著偉大的內心世界的人,相反,一個全心全意相信天國或者來世的人,如果他沒有內心生活,你就不能說他有真實的信仰。
種子和土壤
耶穌站在一條船上,向聚集在岸上的眾人講撒種的比喻,大意是:有一個人撒種,有些種子落在沒有土的路旁,種子被鳥吃掉了,有些落在隻有淺土的石頭上,幼苗被太陽曬焦了,有些落在荊棘叢裏,幼苗被荊棘擠住了,還有些落在好土壤裏,終於長大結實,得到了好收成。
這個比喻的意思似乎十分淺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種子必須落在好的土壤裏,才會有好的收成。按照耶穌隨後向門徒的解釋,含義要複雜一些,每個能指都有隱義。例如,種子指天國的信息,沒有土的路旁指聽不明白的人,隻有淺土的石頭指立刻接受但領悟不深的人,鳥指邪惡者,太陽指困難和迫害,荊棘指生活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好土壤指有深刻領悟的人。不過,基本意思仍不外乎是:信仰的種子唯有在好的心靈土壤中才能成功地生長。
首先應該肯定一個事實:在人類的精神土地的上空,不乏好的種子。那撒種的人,也許是神,大自然的精靈,古老大地上的民族之魂,也許是創造了偉大精神作品的先哲和天才。這些種子的確有數不清的敵人,包括外界的邪惡和苦難,以及我們心中的雜念和貪慾。然而,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內在的悟性。唯有對於適宜的土壤來說,一顆種子才能作為種子而存在。再好的種子,落在頑石上也隻能成為鳥的食糧,落在淺土上也隻能長成一株枯苗。對於心靈麻木的人來說,一切神聖的啟示和偉大的創造都等於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