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趙構從張邦昌手中接過皇位,繼承大統,建立了南宋。趙構作為宋徽宗的兒子,又是趙氏皇族中僅存的宗親,理所應當繼承皇位。但是,宋朝的軍民們為什麽卻對趙構這個皇帝產生了質疑呢?】
趙構從張邦昌手中接過皇位,這裏麵便產生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因為張邦昌的皇位是金國人冊立的,趙構從張邦昌手裏接過皇位,那他跟金國是什麽關係?這樣一來,羅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統就遭到了質疑。所以,在當時宋朝軍民的眼裏,趙構多少有點來路不正。但徽宗的嫡親就剩他一個人了,也隻有讓他當。趙構怎樣才能洗刷這個恥辱呢?隻能趕緊出兵,收復東京汴梁失地,迎回二聖,才能證明他的清白,這也是大家寄予他的厚望。這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個20歲的年輕人身上。
【起初,群臣之所以擁立趙構做皇帝,就是希望他能夠繼承大統,光復大宋,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趙構卻手握百萬大軍按兵不動,他為什麽不出兵解救自己的父兄呢?】
趙構做了皇帝之後,據說天下的兵馬雲集京師,前來保衛新皇上。究竟來了多少人呢?說出一個數來能嚇死人——把史書上記載的數字七拚八湊一算,共計967500人,據說這還未算陝西即將開到的10萬大軍。於是,一些史學家,包括讀史讀到情深處的學者們,看到這一點立刻拍案而起,認為這個趙構也太昏庸無能了吧,為什麽擁有百萬大軍卻不去解救父兄於危難呢?
這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百萬大軍是要吃飯的,靠什麽來養呢?古代有這麽一句話,叫“養兵萬人,日費鬥金”。而宋朝當時府庫的金銀珠寶全都被金國人劫掠走了,國庫基本虧空。宋軍步兵居多,士兵趕路打仗,全靠兩條腿,一雙鞋穿在腳上,幾天就磨爛了,所以單單軍鞋一項就成了非常大的負擔。糧食方麵,餓極了還能去老百姓家搶,去地裏割,鞋就不見得能搶得來了,即使搶來也不見得合適,穿大一號的鞋跑著跑著不就掉了嗎?綜合計算,百萬大軍一個月的開支大概需要一千萬貫,這對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無疑是一個望塵莫及的數目。
第七講:趙構繼統(5)
趙構按兵不動,他派出官員到各地催餉,尤其寄希望於去往四川的人。因為四川古稱“天府之國”,相當富庶,而且因為“蜀道難,難於上
青天”,一般的軍隊是打不進去的,所以沒有被兵火波及。中國古代尤其在唐朝,基本上中原一動盪,天子就幸蜀,到四川逃難。這個官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催回來730萬貫,這也僅夠百萬大軍吃二十來天,完全不能滿足軍需。宋軍每當發軍餉的時候,一定要有戶部、兵部兩部尚書在場彈壓,否則將士就會搶起來。那個時候的級別、等級,按照我們現在的觀念叫軍銜,這些東西全沒用了,兵士軍官搶成一片。因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誰會讓誰呢?
趙構從他19歲出使金營一年多來,一直顛沛流離,輾轉無措,四處存身。他看到的不是軍隊多能打仗,而是軍隊多能吃飯,他不可能知道這百萬大軍是怎麽回事,想讓他指揮這百萬大軍去迎回二聖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這百萬大軍更多是來混飯吃的,真讓他們北上的時候,能剩多少人還是個未知數。
【趙構也顧及自己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接過來的所謂江山社稷,隻不過是一個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的爛攤子。以趙構的能力,想要重整河山、光復大宋,絕非易事。而且,在宋朝軍民眼中,徽欽二帝尚在,趙構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代理皇帝。而一心要滅掉趙宋王朝的金國人,又是如何看待趙構的呢?】
後世的史學家對趙構進行了極其嚴苛的批評,尤其是當時的金國人,他們對趙構的批評更為苛刻。因為金國人十分痛恨趙構,他們為了滅掉趙宋才建立了偽楚,好不容易立張邦昌當了皇帝,沒想到張邦昌不識抬舉,也不爭氣,老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又把皇位給了趙構,結果現在宋室又光復了。據說趙構第二次出使金營,是完顏宗望點名讓他去的,因為完顏宗望後來知道這個人真的是親王,並不是大將的孩子,所以特後悔把趙構給放了。完顏宗望認為趙構是宋朝最有種的皇子,回去之後肯定是個禍害,這不是放虎歸山是什麽?所以第二次點名讓趙構赴金營議和。結果趙構非但沒有去,還當起了天下兵馬大元帥,起兵勤王,後來又做了新皇帝。金國人認為這個人將來會對金國構成很大的威脅,再看換來做人質的肅王,窩窩囊囊,整天就會掉眼淚,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因此,金國就往趙構身上潑髒水,能怎麽詆毀他就怎麽詆毀他。當時金國人包括後世的史學家是怎麽批評趙構的呢?“銜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說趙構是奉皇命出使,卻早就做好了潛逃保命的打算。順著這個思路推理,趙構為什麽願意出使?是看到汴梁城即將被攻破,所以才主動請纓,然後趁機逃跑。如果趙構能夠預料到汴梁城會被攻破,那也算是有驚人的預見能力了,但對一個19歲的孩子來講,這個說法不能成立。後麵又說趙構成為號令兵馬的大元帥後,非但沒有率兵救援京城,反而將這些兵馬變成了保護自己的資本。包括今天很多史學家都這麽抨擊指責他。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趙構招來的這些兵,不但沒有成為他的護己之私,沒有成為他的護衛隊,相反,成了他一項沉重的負擔。再說明白一
些,趙構當這個皇帝完全是被逼無奈,是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沒有在東京汴梁做皇帝。可能也有人說,趙構是做賊心虛,要不為什麽不敢回故都東京汴梁,而選擇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呢?實際上,趙構之所以選擇南京應天府,是因為這裏是太祖龍興之地。這表示說他繼承的是太祖太宗的遺誌,他想昭告天下人,自己代表的是大家,代表的是趙氏。趙構做皇帝惹惱了金國人,他們開始醞釀第三次南下攻打宋朝的計劃。當然,這個宋朝已經是南宋了
第八講:書生抗金(1)
康王趙構承繼大統,成為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台之後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穩定人心、穩定局麵,因此必須找一個能壓得住台的宰相來幫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東京保衛戰中打退過金兵的李綱。李綱是忠心為國的一介書生,讓這樣一個人做宰相,趙構身邊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有一個大臣就給趙構上疏,因為急於把李綱擠出朝廷,所以一連上疏五次,而且是不擇語言,不擇手段。他說張邦昌為金人所喜,既然封為三公郡王,就應再加同平章事,讓張邦昌做宰相。李綱為金人所惡,雖已命相,應在他到來之前罷掉他,千萬不能讓他當宰相。趙構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當皇帝,恐怕也是為金人所惡吧,金人更喜歡張邦昌做皇帝,照你這種觀點,我當皇帝是不是也不應該啊?嚇得這個大臣不敢說話了。但是群臣當中,反對李綱做宰相的意見還是很大的,因為李綱性格剛直,得罪了不少人。
趙構從張邦昌手中接過皇位,這裏麵便產生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因為張邦昌的皇位是金國人冊立的,趙構從張邦昌手裏接過皇位,那他跟金國是什麽關係?這樣一來,羅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統就遭到了質疑。所以,在當時宋朝軍民的眼裏,趙構多少有點來路不正。但徽宗的嫡親就剩他一個人了,也隻有讓他當。趙構怎樣才能洗刷這個恥辱呢?隻能趕緊出兵,收復東京汴梁失地,迎回二聖,才能證明他的清白,這也是大家寄予他的厚望。這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個20歲的年輕人身上。
【起初,群臣之所以擁立趙構做皇帝,就是希望他能夠繼承大統,光復大宋,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趙構卻手握百萬大軍按兵不動,他為什麽不出兵解救自己的父兄呢?】
趙構做了皇帝之後,據說天下的兵馬雲集京師,前來保衛新皇上。究竟來了多少人呢?說出一個數來能嚇死人——把史書上記載的數字七拚八湊一算,共計967500人,據說這還未算陝西即將開到的10萬大軍。於是,一些史學家,包括讀史讀到情深處的學者們,看到這一點立刻拍案而起,認為這個趙構也太昏庸無能了吧,為什麽擁有百萬大軍卻不去解救父兄於危難呢?
這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百萬大軍是要吃飯的,靠什麽來養呢?古代有這麽一句話,叫“養兵萬人,日費鬥金”。而宋朝當時府庫的金銀珠寶全都被金國人劫掠走了,國庫基本虧空。宋軍步兵居多,士兵趕路打仗,全靠兩條腿,一雙鞋穿在腳上,幾天就磨爛了,所以單單軍鞋一項就成了非常大的負擔。糧食方麵,餓極了還能去老百姓家搶,去地裏割,鞋就不見得能搶得來了,即使搶來也不見得合適,穿大一號的鞋跑著跑著不就掉了嗎?綜合計算,百萬大軍一個月的開支大概需要一千萬貫,這對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無疑是一個望塵莫及的數目。
第七講:趙構繼統(5)
趙構按兵不動,他派出官員到各地催餉,尤其寄希望於去往四川的人。因為四川古稱“天府之國”,相當富庶,而且因為“蜀道難,難於上
青天”,一般的軍隊是打不進去的,所以沒有被兵火波及。中國古代尤其在唐朝,基本上中原一動盪,天子就幸蜀,到四川逃難。這個官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催回來730萬貫,這也僅夠百萬大軍吃二十來天,完全不能滿足軍需。宋軍每當發軍餉的時候,一定要有戶部、兵部兩部尚書在場彈壓,否則將士就會搶起來。那個時候的級別、等級,按照我們現在的觀念叫軍銜,這些東西全沒用了,兵士軍官搶成一片。因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誰會讓誰呢?
趙構從他19歲出使金營一年多來,一直顛沛流離,輾轉無措,四處存身。他看到的不是軍隊多能打仗,而是軍隊多能吃飯,他不可能知道這百萬大軍是怎麽回事,想讓他指揮這百萬大軍去迎回二聖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這百萬大軍更多是來混飯吃的,真讓他們北上的時候,能剩多少人還是個未知數。
【趙構也顧及自己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接過來的所謂江山社稷,隻不過是一個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的爛攤子。以趙構的能力,想要重整河山、光復大宋,絕非易事。而且,在宋朝軍民眼中,徽欽二帝尚在,趙構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代理皇帝。而一心要滅掉趙宋王朝的金國人,又是如何看待趙構的呢?】
後世的史學家對趙構進行了極其嚴苛的批評,尤其是當時的金國人,他們對趙構的批評更為苛刻。因為金國人十分痛恨趙構,他們為了滅掉趙宋才建立了偽楚,好不容易立張邦昌當了皇帝,沒想到張邦昌不識抬舉,也不爭氣,老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又把皇位給了趙構,結果現在宋室又光復了。據說趙構第二次出使金營,是完顏宗望點名讓他去的,因為完顏宗望後來知道這個人真的是親王,並不是大將的孩子,所以特後悔把趙構給放了。完顏宗望認為趙構是宋朝最有種的皇子,回去之後肯定是個禍害,這不是放虎歸山是什麽?所以第二次點名讓趙構赴金營議和。結果趙構非但沒有去,還當起了天下兵馬大元帥,起兵勤王,後來又做了新皇帝。金國人認為這個人將來會對金國構成很大的威脅,再看換來做人質的肅王,窩窩囊囊,整天就會掉眼淚,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因此,金國就往趙構身上潑髒水,能怎麽詆毀他就怎麽詆毀他。當時金國人包括後世的史學家是怎麽批評趙構的呢?“銜命出和,已作潛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護己之資。”說趙構是奉皇命出使,卻早就做好了潛逃保命的打算。順著這個思路推理,趙構為什麽願意出使?是看到汴梁城即將被攻破,所以才主動請纓,然後趁機逃跑。如果趙構能夠預料到汴梁城會被攻破,那也算是有驚人的預見能力了,但對一個19歲的孩子來講,這個說法不能成立。後麵又說趙構成為號令兵馬的大元帥後,非但沒有率兵救援京城,反而將這些兵馬變成了保護自己的資本。包括今天很多史學家都這麽抨擊指責他。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趙構招來的這些兵,不但沒有成為他的護己之私,沒有成為他的護衛隊,相反,成了他一項沉重的負擔。再說明白一
些,趙構當這個皇帝完全是被逼無奈,是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而且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正統,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沒有在東京汴梁做皇帝。可能也有人說,趙構是做賊心虛,要不為什麽不敢回故都東京汴梁,而選擇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呢?實際上,趙構之所以選擇南京應天府,是因為這裏是太祖龍興之地。這表示說他繼承的是太祖太宗的遺誌,他想昭告天下人,自己代表的是大家,代表的是趙氏。趙構做皇帝惹惱了金國人,他們開始醞釀第三次南下攻打宋朝的計劃。當然,這個宋朝已經是南宋了
第八講:書生抗金(1)
康王趙構承繼大統,成為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台之後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穩定人心、穩定局麵,因此必須找一個能壓得住台的宰相來幫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東京保衛戰中打退過金兵的李綱。李綱是忠心為國的一介書生,讓這樣一個人做宰相,趙構身邊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有一個大臣就給趙構上疏,因為急於把李綱擠出朝廷,所以一連上疏五次,而且是不擇語言,不擇手段。他說張邦昌為金人所喜,既然封為三公郡王,就應再加同平章事,讓張邦昌做宰相。李綱為金人所惡,雖已命相,應在他到來之前罷掉他,千萬不能讓他當宰相。趙構一聽就不高興了,說我當皇帝,恐怕也是為金人所惡吧,金人更喜歡張邦昌做皇帝,照你這種觀點,我當皇帝是不是也不應該啊?嚇得這個大臣不敢說話了。但是群臣當中,反對李綱做宰相的意見還是很大的,因為李綱性格剛直,得罪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