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外一位叫丹尼爾·摩根的美軍將領滿臉悲憤,淚流滿麵,但他拒絕向英軍投降,把自己的佩劍交給了一位神父。
這一夜美軍的進攻雖然失敗了,但是這天晚上所有參加進攻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
被抬下戰場的阿諾德醒來之後發誓要戰鬥到底,他回到蒙特婁堅持不退兵。
但大陸會議沒能給他補充戰略物資和派遣援兵,而大量的英軍和黑森僱傭軍卻趕來增援,阿諾德不得不沿著尚普蘭湖南下撤退。
“黑森僱傭兵”指的是那些18世紀服役於英國軍隊的德國人。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黑森-卡塞爾領主弗裏德裏克二世和其他德國領主們招募了上萬名士兵出租給英國人,從中賺取每1名士兵每天1先令租金的報酬。這些黑森人以英勇善戰和忠誠無畏而聞名,他們幹的這個行當是當時貧困的德意誌黑森公國唯一可以出口創匯的產業。
英軍主將卡萊頓組織了一支艦隊展開追擊,阿諾德也迅速造出了一批土軍艦,跟英軍周旋。
在1776年10月的三天時間裏,他和英國艦隊打了一仗,盡管他的土艦隊敗下陣來,但也重創了英國艦隊。
卡萊頓因此不敢貿然進攻而收兵,阿諾德再創奇蹟。
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阿諾德不得不放棄了圍攻魁北克的計劃,乘船南下。
在岸邊他讓自己的戰馬趴下,用手槍向戰馬頭部開了一槍,然後才登上了載滿殘兵敗將的戰船。
美國遠征魁北克完全是對形勢的一種誤判,認為魁北克想脫離英國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其實魁北克人壓根兒沒想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出來,更不想成為美國的第14個州。
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一廂情願讓美國損失慘重。
波士頓成廢墟
1776年3月4日,華盛頓下令在波士頓周圍的高地上架起大炮,炮口就對著英軍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軍艦,對他們構成極大的威脅。
英軍總司令威廉·豪覺得波士頓不是打仗的最佳地點,因為這兒的反英情緒最為強烈,而且英軍在戰術上也無法防禦,波士頓伸到港灣的長頸地帶非常容易被孤立包圍。
3月17日,豪將軍帶著英軍和幾百名親英的效忠派難民,採取戰略性決策,撤到了大西洋沿岸唯一的英國海軍基地——新斯科舍的首府哈利法克斯。
他在撤退之前並沒有燒毀這座城市,因為他怕北美人報復留下的效忠派,同時也希望以後有跟美方和解的可能。
盡管如此,英國人留下來的仍然是一片廢墟。英國人撤出了波士頓,對於美國人來說無足掛齒。
此時英國人對戰爭局勢的判斷也越來越明確:波士頓地區的衝突絕非個別現象,隨著美國遠征加拿大和在維吉尼亞爆發的戰爭,13塊殖民地明顯走向聯盟,英國必須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
英王喬治三世命令他在美國的兩個主要司令官——指揮陸軍的威廉·豪和指揮海軍的理察·豪(親哥倆),盡最大的可能與當地居民和解,同時做好平叛的打算。
但是當威廉·豪會見大陸會議的代表提出大陸會議必須收回《獨立宣言》時,英美之間和解的最後一線希望就此完全破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美國獨立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對於北美獨立者來說,這也是最艱苦的一段時期。
英軍在撤出波士頓之後迅速重組。在美國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後幾個星期之內,紐約港南邊就來了北美歷史上最強大的一支英軍。
這也是直到1944年諾曼第登陸前英國皇家海軍集結過的最大一支登陸艦隊。
威廉·豪將軍率領500艘戰艦和2.5萬名士兵,隔著紐約港與曼哈頓島跟布魯克林高地上的美軍展開對峙。
麵對豪將軍的強大兵力,華盛頓即便竭盡全力,也隻有1.9萬名士兵,而此時的美國還沒有組建海軍。
盡管如此,美國人還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拒絕了豪將軍提出的條件,決定繼續死磕到底。
好在後來大陸會議授權華盛頓招募新兵,華盛頓大力招兵買馬,兵力增加到了2.85萬人。
豪將軍計劃沿著哈得孫河北上,跟來自加拿大的英軍會師,這樣就可以把叛亂活動中心新英格蘭地區,與擁有北美2/3人口以及大部分糧食和財富的中南部殖民地隔開,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得奪取紐約城。
1776年6月29日,英國艦隊開始出現在紐約港外海。紐約人大為恐慌,趕緊拉響警報,美軍各就各位。
三天後英軍開始登陸。
8月22日,1.5萬名英軍攜帶40門大炮登陸長島。
數百名親英分子興高采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華盛頓得知英軍的動向之後,對戰爭形勢做出了誤判,認為英軍隻是佯攻,所以他僅僅派出了1500人增援,這時候長島的美軍總數一共隻有6000人。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有5000名黑森僱傭兵也加入到進攻長島的英軍中,使英軍達到了2萬人。
英軍將領柯林頓率領英軍主力1萬人,由幾個農民帶路,突破了隻有5名民兵駐守的牙買加關口,繞到了布魯克林高地背後,突然發動了進攻。
經過激烈的交火,美軍左翼崩潰,很多美軍士兵投降,但都被黑森僱傭兵用刺刀殺了。
不久華盛頓親臨戰場,意識到自己誤判了戰場形勢,緊急命令部隊前往布魯克林增援。
擔任美軍右翼防護任務的軍官斯特林,命令除了250人留下之外,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溪流,去布魯克林高地增援。
斯特林和他的250名士兵,連續打退了英國人的多次進攻,直到這支小分隊被消滅。
當時在附近山上觀戰的華盛頓感慨道,上帝啊,這是一些多麽勇敢的人啊,可惜我今天要失去他們了。
力戰到最後的斯特林不願向英國人投降,向黑森人投降了。
威廉·豪將軍將華盛頓的部隊團團圍住,隻需要最後一擊就可以取得勝利,但誰都沒想到,他在這種優勢情況下突然命令軍隊停止進攻。
大概是邦克山戰役給他留下的教訓太深刻,他想避免像邦克山戰役那樣出現重大傷亡。
而且他畢竟是傳統的英國紳士、英王喬治三世叔叔的私生子,擁有貴族的血統,出於歐洲紳士的傳統,他想讓華盛頓自己選擇投降,不願意逼得他做困獸之鬥,白白犧牲英軍士兵的生命。
華盛頓的部隊被英軍三麵包圍,隻剩身後的東河是個缺口,如果風向改變,英艦就可以開進東河,徹底包圍美軍。
英軍開始大挖戰壕,慢慢逼近美軍陣地。
華盛頓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將建議大部隊連夜撤退。會議一致通過了這項決議。
當天夜裏,老天似乎有意幫助美軍,東河突然大霧瀰漫,美軍抓住這個大好時機開始撤退。
果然天佑美利堅,在整個撤退過程中,濃霧始終不散,掩護著美軍撤退,而其他地方一點兒霧也沒有。
全部士兵、大炮、彈藥、糧草、馬匹、牛羊馬車都順利地登上了船。
這一夜美軍的進攻雖然失敗了,但是這天晚上所有參加進攻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
被抬下戰場的阿諾德醒來之後發誓要戰鬥到底,他回到蒙特婁堅持不退兵。
但大陸會議沒能給他補充戰略物資和派遣援兵,而大量的英軍和黑森僱傭軍卻趕來增援,阿諾德不得不沿著尚普蘭湖南下撤退。
“黑森僱傭兵”指的是那些18世紀服役於英國軍隊的德國人。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黑森-卡塞爾領主弗裏德裏克二世和其他德國領主們招募了上萬名士兵出租給英國人,從中賺取每1名士兵每天1先令租金的報酬。這些黑森人以英勇善戰和忠誠無畏而聞名,他們幹的這個行當是當時貧困的德意誌黑森公國唯一可以出口創匯的產業。
英軍主將卡萊頓組織了一支艦隊展開追擊,阿諾德也迅速造出了一批土軍艦,跟英軍周旋。
在1776年10月的三天時間裏,他和英國艦隊打了一仗,盡管他的土艦隊敗下陣來,但也重創了英國艦隊。
卡萊頓因此不敢貿然進攻而收兵,阿諾德再創奇蹟。
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阿諾德不得不放棄了圍攻魁北克的計劃,乘船南下。
在岸邊他讓自己的戰馬趴下,用手槍向戰馬頭部開了一槍,然後才登上了載滿殘兵敗將的戰船。
美國遠征魁北克完全是對形勢的一種誤判,認為魁北克想脫離英國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其實魁北克人壓根兒沒想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出來,更不想成為美國的第14個州。
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一廂情願讓美國損失慘重。
波士頓成廢墟
1776年3月4日,華盛頓下令在波士頓周圍的高地上架起大炮,炮口就對著英軍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軍艦,對他們構成極大的威脅。
英軍總司令威廉·豪覺得波士頓不是打仗的最佳地點,因為這兒的反英情緒最為強烈,而且英軍在戰術上也無法防禦,波士頓伸到港灣的長頸地帶非常容易被孤立包圍。
3月17日,豪將軍帶著英軍和幾百名親英的效忠派難民,採取戰略性決策,撤到了大西洋沿岸唯一的英國海軍基地——新斯科舍的首府哈利法克斯。
他在撤退之前並沒有燒毀這座城市,因為他怕北美人報復留下的效忠派,同時也希望以後有跟美方和解的可能。
盡管如此,英國人留下來的仍然是一片廢墟。英國人撤出了波士頓,對於美國人來說無足掛齒。
此時英國人對戰爭局勢的判斷也越來越明確:波士頓地區的衝突絕非個別現象,隨著美國遠征加拿大和在維吉尼亞爆發的戰爭,13塊殖民地明顯走向聯盟,英國必須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
英王喬治三世命令他在美國的兩個主要司令官——指揮陸軍的威廉·豪和指揮海軍的理察·豪(親哥倆),盡最大的可能與當地居民和解,同時做好平叛的打算。
但是當威廉·豪會見大陸會議的代表提出大陸會議必須收回《獨立宣言》時,英美之間和解的最後一線希望就此完全破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美國獨立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對於北美獨立者來說,這也是最艱苦的一段時期。
英軍在撤出波士頓之後迅速重組。在美國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後幾個星期之內,紐約港南邊就來了北美歷史上最強大的一支英軍。
這也是直到1944年諾曼第登陸前英國皇家海軍集結過的最大一支登陸艦隊。
威廉·豪將軍率領500艘戰艦和2.5萬名士兵,隔著紐約港與曼哈頓島跟布魯克林高地上的美軍展開對峙。
麵對豪將軍的強大兵力,華盛頓即便竭盡全力,也隻有1.9萬名士兵,而此時的美國還沒有組建海軍。
盡管如此,美國人還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拒絕了豪將軍提出的條件,決定繼續死磕到底。
好在後來大陸會議授權華盛頓招募新兵,華盛頓大力招兵買馬,兵力增加到了2.85萬人。
豪將軍計劃沿著哈得孫河北上,跟來自加拿大的英軍會師,這樣就可以把叛亂活動中心新英格蘭地區,與擁有北美2/3人口以及大部分糧食和財富的中南部殖民地隔開,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得奪取紐約城。
1776年6月29日,英國艦隊開始出現在紐約港外海。紐約人大為恐慌,趕緊拉響警報,美軍各就各位。
三天後英軍開始登陸。
8月22日,1.5萬名英軍攜帶40門大炮登陸長島。
數百名親英分子興高采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華盛頓得知英軍的動向之後,對戰爭形勢做出了誤判,認為英軍隻是佯攻,所以他僅僅派出了1500人增援,這時候長島的美軍總數一共隻有6000人。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有5000名黑森僱傭兵也加入到進攻長島的英軍中,使英軍達到了2萬人。
英軍將領柯林頓率領英軍主力1萬人,由幾個農民帶路,突破了隻有5名民兵駐守的牙買加關口,繞到了布魯克林高地背後,突然發動了進攻。
經過激烈的交火,美軍左翼崩潰,很多美軍士兵投降,但都被黑森僱傭兵用刺刀殺了。
不久華盛頓親臨戰場,意識到自己誤判了戰場形勢,緊急命令部隊前往布魯克林增援。
擔任美軍右翼防護任務的軍官斯特林,命令除了250人留下之外,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溪流,去布魯克林高地增援。
斯特林和他的250名士兵,連續打退了英國人的多次進攻,直到這支小分隊被消滅。
當時在附近山上觀戰的華盛頓感慨道,上帝啊,這是一些多麽勇敢的人啊,可惜我今天要失去他們了。
力戰到最後的斯特林不願向英國人投降,向黑森人投降了。
威廉·豪將軍將華盛頓的部隊團團圍住,隻需要最後一擊就可以取得勝利,但誰都沒想到,他在這種優勢情況下突然命令軍隊停止進攻。
大概是邦克山戰役給他留下的教訓太深刻,他想避免像邦克山戰役那樣出現重大傷亡。
而且他畢竟是傳統的英國紳士、英王喬治三世叔叔的私生子,擁有貴族的血統,出於歐洲紳士的傳統,他想讓華盛頓自己選擇投降,不願意逼得他做困獸之鬥,白白犧牲英軍士兵的生命。
華盛頓的部隊被英軍三麵包圍,隻剩身後的東河是個缺口,如果風向改變,英艦就可以開進東河,徹底包圍美軍。
英軍開始大挖戰壕,慢慢逼近美軍陣地。
華盛頓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將建議大部隊連夜撤退。會議一致通過了這項決議。
當天夜裏,老天似乎有意幫助美軍,東河突然大霧瀰漫,美軍抓住這個大好時機開始撤退。
果然天佑美利堅,在整個撤退過程中,濃霧始終不散,掩護著美軍撤退,而其他地方一點兒霧也沒有。
全部士兵、大炮、彈藥、糧草、馬匹、牛羊馬車都順利地登上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