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方除了蓋奇少將之外,威廉·豪將軍、亨利·柯林頓將軍、約翰·伯戈因將軍等這些在以後的北美獨立戰爭中上鏡率非常高的將領,也陸陸續續到達了波士頓,一時間英軍的數量達到了7000人。
波士頓這地方東麵是海,北麵是查爾斯河,河口有一條狹長的海岸把北邊的一個半島和城市隔開。這座半島與大陸有一條狹長的地峽連在一起,島上的邦克山和布利德山可以鳥瞰波士頓全城。如果美軍占領了這兩個高地,就能居高臨下地用火炮猛烈轟擊英軍,把他們趕出波士頓城。
麻薩諸塞安全委員會當即下達了搶占邦克山和布利德山的命令。
隔了一天,英軍占領了布利德山一處較低的陣地,並開始修築工事。
麻薩諸塞人聽說這消息之後,趕緊在邦克山的山頂掘壕固守。
不過他們的處境很不安全,因為英國艦隊可以從港口轟擊他們,也可以派兵地峽登陸,切斷他們跟後方的聯繫。
但麻薩諸塞人白擔心了一場,因為英國人居然沒有採取這兩種比較容易的方法。
蓋奇少將非常二,想炫耀一下武力,好好給對手上一堂軍事課。他覺得自己的部隊是英國最精銳的部隊,應該堂堂正正地向邦克山發動一次正麵攻擊,教教這些鄉巴佬怎麽打仗,也讓那些波士頓人親眼看看帝國軍隊是怎麽列隊向叛軍陣地大踏步前進的。
1775年6月17日下午,豪將軍聽從蓋奇的指令,率領2200名士兵在半島登陸。登陸之後,他下令隊伍排列整齊,把鄉巴佬趕下山去。
英軍排成三排,慢慢向邦克山前進。
英軍距離麻薩諸塞民兵陣地100碼的時候,民兵沒有任何動靜,到了50碼距離的時候,民兵突然一陣子彈狂掃,同時還大喊大叫、破口大罵。
英軍損失慘重,豪將軍的白色軍褲上也沾滿了鮮血,但他仍然下令重整旗鼓,在海軍火炮的支援下繼續衝鋒。
英軍很快被第二陣彈雨打得落花流水,退到了海岸上。
豪將軍覺得自己作為一名皇家將軍的威望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氣得肺都要炸了。為了挽回麵子,他在判斷山上那些鄉巴佬的彈藥差不多快打光時,果斷下令發起第三次衝鋒。
柯林頓將軍給他補充了400名士兵,自己也組織了200名帶傷士兵參與了第三次攻擊。
當時參加戰役的親歷者事後撰文回顧說,部隊失去了3/4或者9/10,有的連隊甚至隻活下來八九個人,英軍已經毫無隊形。傷兵在戰場上絕望地哭喊、呻吟。
當英軍發動第三次攻擊時,美軍的子彈果然已經快打光了。
美軍最後的彈藥告罄之後,隻好選擇撤退,因為英軍的步槍上裝有刺刀,而美軍的槍上沒有刺刀,沒法玩拚刺刀的近身戰,隻能撤退。
於是,美軍留下的陣地就被英軍占領了。
雖然英軍占領了陣地,但英軍戰死226人,受傷800人,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波士頓被美軍圍困的境況。
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在前往波士頓赴任途中,在紐約聽到了邦克山戰役的消息後,戰勝英軍的信心頓時爆棚。
英軍總司令蓋奇被解除了職務,他留下的職位由豪將軍接替。
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有140人戰死,270人受傷,30人被俘。
邦克山戰役給北美各殖民地造成的心理影響很大,北美民兵與英國正規軍交手,隻是彈藥耗盡才導致失敗,這讓美軍戰勝英軍的信心直線飆升。
剛學會走就想跑
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時,北美人曾經邀請說法語的加拿大人參加,也就是英屬魁北克省,想把它變為抗擊英軍的第14個州。
北美人這麽做,也是為了擴大反英陣線,防止英軍利用加拿大這個戰略基地對付美國。
沒想到,美國的邀請遭到了說法語的加拿大人的拒絕,美國又氣又恨,這些加拿大人太不識抬舉了,簡直給臉不要臉,一定得給他們一點兒顏色瞧瞧,於是美國決定遠征加拿大,占領這塊英國控製下的領土,讓英國人滾蛋,讓加拿大人臣服於自己。
艾倫和阿諾德在攻打提康德羅加堡壘成功之後,信心直線上升,也決定拿下加拿大,於是極力鼓動美軍出兵。
艾倫選擇加入到紐約地區司令斯凱勒的部隊,而阿諾德則直接投奔了華盛頓,並建議從緬因出兵直取魁北克。
第二屆大陸會議經過反覆討論之後,於1775年6月做出決定,命令斯凱勒組織人馬去攻打加拿大。
沒想到,斯凱勒接到命令後不久就病了,進軍加拿大的任務隻能由他的副司令理察·蒙哥馬利準將接手。
蒙哥馬利出生於愛爾蘭,曾經在英軍中服過役,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稱得上一名悍將。
蒙哥馬利領命後立即率軍北上,首先進攻的是聖約翰,但遭到了守軍的頑強抵抗,直到11月份才攻下來。
與蒙哥馬利同行的艾倫眼看聖約翰久攻不下,於是私自率領100多人去打蒙特婁。
艾倫此時野心極度膨脹,因為提康德羅加戰役讓他信心倍增,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壓根兒沒有自己不能幹的事。
出乎意料的是,蒙特婁城外一戰,艾倫的部隊慘遭滑鐵盧,100多人被400名英軍圍殲,全軍覆沒,艾倫本人被活捉。
三年之後,他才因英美兩國交換戰俘得以返回故裏,算是保住了一條老命。
蒙哥馬利拿下聖約翰之後僅僅用了一個星期就攻占了蒙特婁,比艾倫牛。
阿諾德在1775年7月徵得大陸會議的同意後,率領500人馬經海路到緬因,再由陸路向加拿大進發。
他們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八個星期內完成了600英裏的強行軍。
等他們到達目的地時,500名士兵隻剩下200多人,另外200多人死倒沒有死,而是開小差偷偷溜走了。
當逃兵是大陸軍的一大特點,大陸軍士兵有的因服役期滿,有的因對軍餉不滿意,都會開小差,這也是讓華盛頓和其他將領們最頭疼的事,而且逃兵事件幾乎貫穿北美獨立戰爭的始終。
阿諾德這次行軍的強度和速度在軍事史上史無前例,蒙哥馬利聞訊立刻率領300多人趕到魁北克對麵的小鎮,跟阿諾德會師。
他們對一舉拿下魁北克充滿信心,覺得勝券在握。
魁北克的英軍事先得知了美軍的行動,派來很多援兵。蒙哥馬利和阿諾德商議之後,決定各領一路兵馬,趁夜奇襲魁北克。
這場首尾夾擊的攻城戰選擇在夜色和飛雪中開始,但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很快飛雪就變成了暴風雪。
美軍麵臨的更為不利的形勢是,英國正規軍全都訓練有素,而美軍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英軍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的規模都遠在美軍之上。
雙方交戰十分激烈,英軍的火力很猛。
蒙哥馬利身先士卒,英勇無比,不幸被流彈擊中了頭部,當場陣亡,英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阿諾德。
魁北克非常冷,美軍的槍枝都被雪堵住打不響了,盡管士兵奮勇向前,也沒法幹得過英軍。
激戰中阿諾德腿部中彈,但他仍然堅持指揮,終因失血過多而昏迷,被抬出了戰場。
波士頓這地方東麵是海,北麵是查爾斯河,河口有一條狹長的海岸把北邊的一個半島和城市隔開。這座半島與大陸有一條狹長的地峽連在一起,島上的邦克山和布利德山可以鳥瞰波士頓全城。如果美軍占領了這兩個高地,就能居高臨下地用火炮猛烈轟擊英軍,把他們趕出波士頓城。
麻薩諸塞安全委員會當即下達了搶占邦克山和布利德山的命令。
隔了一天,英軍占領了布利德山一處較低的陣地,並開始修築工事。
麻薩諸塞人聽說這消息之後,趕緊在邦克山的山頂掘壕固守。
不過他們的處境很不安全,因為英國艦隊可以從港口轟擊他們,也可以派兵地峽登陸,切斷他們跟後方的聯繫。
但麻薩諸塞人白擔心了一場,因為英國人居然沒有採取這兩種比較容易的方法。
蓋奇少將非常二,想炫耀一下武力,好好給對手上一堂軍事課。他覺得自己的部隊是英國最精銳的部隊,應該堂堂正正地向邦克山發動一次正麵攻擊,教教這些鄉巴佬怎麽打仗,也讓那些波士頓人親眼看看帝國軍隊是怎麽列隊向叛軍陣地大踏步前進的。
1775年6月17日下午,豪將軍聽從蓋奇的指令,率領2200名士兵在半島登陸。登陸之後,他下令隊伍排列整齊,把鄉巴佬趕下山去。
英軍排成三排,慢慢向邦克山前進。
英軍距離麻薩諸塞民兵陣地100碼的時候,民兵沒有任何動靜,到了50碼距離的時候,民兵突然一陣子彈狂掃,同時還大喊大叫、破口大罵。
英軍損失慘重,豪將軍的白色軍褲上也沾滿了鮮血,但他仍然下令重整旗鼓,在海軍火炮的支援下繼續衝鋒。
英軍很快被第二陣彈雨打得落花流水,退到了海岸上。
豪將軍覺得自己作為一名皇家將軍的威望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氣得肺都要炸了。為了挽回麵子,他在判斷山上那些鄉巴佬的彈藥差不多快打光時,果斷下令發起第三次衝鋒。
柯林頓將軍給他補充了400名士兵,自己也組織了200名帶傷士兵參與了第三次攻擊。
當時參加戰役的親歷者事後撰文回顧說,部隊失去了3/4或者9/10,有的連隊甚至隻活下來八九個人,英軍已經毫無隊形。傷兵在戰場上絕望地哭喊、呻吟。
當英軍發動第三次攻擊時,美軍的子彈果然已經快打光了。
美軍最後的彈藥告罄之後,隻好選擇撤退,因為英軍的步槍上裝有刺刀,而美軍的槍上沒有刺刀,沒法玩拚刺刀的近身戰,隻能撤退。
於是,美軍留下的陣地就被英軍占領了。
雖然英軍占領了陣地,但英軍戰死226人,受傷800人,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波士頓被美軍圍困的境況。
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在前往波士頓赴任途中,在紐約聽到了邦克山戰役的消息後,戰勝英軍的信心頓時爆棚。
英軍總司令蓋奇被解除了職務,他留下的職位由豪將軍接替。
美軍在這場戰役中有140人戰死,270人受傷,30人被俘。
邦克山戰役給北美各殖民地造成的心理影響很大,北美民兵與英國正規軍交手,隻是彈藥耗盡才導致失敗,這讓美軍戰勝英軍的信心直線飆升。
剛學會走就想跑
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時,北美人曾經邀請說法語的加拿大人參加,也就是英屬魁北克省,想把它變為抗擊英軍的第14個州。
北美人這麽做,也是為了擴大反英陣線,防止英軍利用加拿大這個戰略基地對付美國。
沒想到,美國的邀請遭到了說法語的加拿大人的拒絕,美國又氣又恨,這些加拿大人太不識抬舉了,簡直給臉不要臉,一定得給他們一點兒顏色瞧瞧,於是美國決定遠征加拿大,占領這塊英國控製下的領土,讓英國人滾蛋,讓加拿大人臣服於自己。
艾倫和阿諾德在攻打提康德羅加堡壘成功之後,信心直線上升,也決定拿下加拿大,於是極力鼓動美軍出兵。
艾倫選擇加入到紐約地區司令斯凱勒的部隊,而阿諾德則直接投奔了華盛頓,並建議從緬因出兵直取魁北克。
第二屆大陸會議經過反覆討論之後,於1775年6月做出決定,命令斯凱勒組織人馬去攻打加拿大。
沒想到,斯凱勒接到命令後不久就病了,進軍加拿大的任務隻能由他的副司令理察·蒙哥馬利準將接手。
蒙哥馬利出生於愛爾蘭,曾經在英軍中服過役,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稱得上一名悍將。
蒙哥馬利領命後立即率軍北上,首先進攻的是聖約翰,但遭到了守軍的頑強抵抗,直到11月份才攻下來。
與蒙哥馬利同行的艾倫眼看聖約翰久攻不下,於是私自率領100多人去打蒙特婁。
艾倫此時野心極度膨脹,因為提康德羅加戰役讓他信心倍增,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壓根兒沒有自己不能幹的事。
出乎意料的是,蒙特婁城外一戰,艾倫的部隊慘遭滑鐵盧,100多人被400名英軍圍殲,全軍覆沒,艾倫本人被活捉。
三年之後,他才因英美兩國交換戰俘得以返回故裏,算是保住了一條老命。
蒙哥馬利拿下聖約翰之後僅僅用了一個星期就攻占了蒙特婁,比艾倫牛。
阿諾德在1775年7月徵得大陸會議的同意後,率領500人馬經海路到緬因,再由陸路向加拿大進發。
他們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八個星期內完成了600英裏的強行軍。
等他們到達目的地時,500名士兵隻剩下200多人,另外200多人死倒沒有死,而是開小差偷偷溜走了。
當逃兵是大陸軍的一大特點,大陸軍士兵有的因服役期滿,有的因對軍餉不滿意,都會開小差,這也是讓華盛頓和其他將領們最頭疼的事,而且逃兵事件幾乎貫穿北美獨立戰爭的始終。
阿諾德這次行軍的強度和速度在軍事史上史無前例,蒙哥馬利聞訊立刻率領300多人趕到魁北克對麵的小鎮,跟阿諾德會師。
他們對一舉拿下魁北克充滿信心,覺得勝券在握。
魁北克的英軍事先得知了美軍的行動,派來很多援兵。蒙哥馬利和阿諾德商議之後,決定各領一路兵馬,趁夜奇襲魁北克。
這場首尾夾擊的攻城戰選擇在夜色和飛雪中開始,但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很快飛雪就變成了暴風雪。
美軍麵臨的更為不利的形勢是,英國正規軍全都訓練有素,而美軍隻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且英軍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的規模都遠在美軍之上。
雙方交戰十分激烈,英軍的火力很猛。
蒙哥馬利身先士卒,英勇無比,不幸被流彈擊中了頭部,當場陣亡,英軍得以集中力量對付阿諾德。
魁北克非常冷,美軍的槍枝都被雪堵住打不響了,盡管士兵奮勇向前,也沒法幹得過英軍。
激戰中阿諾德腿部中彈,但他仍然堅持指揮,終因失血過多而昏迷,被抬出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