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以前,我遊了黃山。從前山溫泉向上攀,經過了許多名勝古蹟,什麽一線天、蓬萊三島等,下午三時到了玉屏樓。回望天都峰鯽魚背,如懸天半。在玉屏樓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進。一路上又飽覽了數不清的名勝古蹟。在北海住了兩夜,看到了著名的黃山雲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論者認為黃山以古鬆勝,以雲海勝,以奇峰勝,以怪石勝。古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是非常有見地的話。從審美的角度來評斷,我也想用這兩個字來概括黃山,這就是:詭奇。


    那一次陪我遊黃山的是小泓,我們祖孫二人始終走在一起。他很善於記黃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勝的名字,我則老朽昏庸,轉眼就忘,時時需要他的提醒和糾正。當時日子過得似乎平平常常,並沒有覺得有什麽奇妙之處,有什麽值得懷念之處。但是,前幾年我到安徽合肥去開會,又有遊黃山的機會,我原本想再去黃山的。可是,我忽然懷念起小泓來,他已在千山萬水浩渺大洋之外了。我頓時覺得,那一次遊黃山,日子過得不細緻,有點馬馬虎虎,頗有一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憶起來,情景歷歷如在眼前。哪怕是極小的生活細節,也無一不溫馨可愛,到了今天,宛如一夢,那些情景永遠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覺得,再遊黃山,誰也代替不了小泓。經過了反覆的考慮,我決意不再到黃山去了。


    今天我來到了廬山,陪我來的是二泓。在離開北京的時候,我曾下定決心,在廬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細細地過,認真在意地過,把每一個細微末節,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要仔細玩味,決不能馬馬虎虎,免得再像遊黃山那樣,日後追悔不及。我也確實這樣做了。正像小泓一樣,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離。幾天以來,我們幾乎遊遍整個廬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澗,岩洞石穴,飛瀑名泉。他扶著我,有時候簡直是扛著我,到處遊觀。我覺得,這一次確實是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一點也沒有敢疏忽大意。對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變幻莫測的白雲,流動不息的飛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個靈魂都放在上麵。我隻希望,到得廬山之遊成為回憶時,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這一步,我眼前還不敢誇下海口,隻有等將來的事實來驗證了。


    第133節:神州遊記(24)


    廬山千姿百態,很難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來概括。但是,總起來說,廬山給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黃山迥乎不同。在這裏,不管是遠山,還是近嶺,無不長滿了鬆柏。杉樹更是特別鬱鬱蔥蔥,尖尖的樹頂直刺雲天。目光所到之處,總是綠,綠,綠,幾乎看不到任何別的顏色,是一片濃綠的天地,一片濃綠的大洋。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我也想用兩個字來概括廬山,這就是:秀潤。


    我覺得,綠是廬山的精神,綠是廬山的靈魂,沒有綠就沒有廬山。綠是有層次的。有時候驀地白雲從穀中升起,把蒼鬆翠柏都籠罩起來,籠罩得迷濛一片,此時濃綠就轉成了青色,更給人以秀潤之感,可惜東坡翁當年沒能抓住廬山這個特點,因而沒有能認識廬山的真麵目,成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遠眺時信口寫一七絕:


    近濃遠淡綠重重,


    峰橫嶺斜青蒙蒙,


    識得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我自謂抓住了廬山的精神,抓住了廬山的靈魂。廬山有靈,不知以為然否?


    1986年8月6日於廬山


    法 門 寺法 門 寺


    法門寺,多麽熟悉的名字啊!京劇有一齣戲,就叫做"法門寺"。其中有兩個角色,讓人永遠忘記不了:一個是太監劉瑾,一個是他的隨從賈桂。劉瑾氣焰萬丈,炙手可熱。他那種小人得誌的情態,在戲劇中表現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是京劇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賈桂則是奴顏婢膝,一副小人阿諛奉承的奴才相。他的"知名度"甚至高過劉瑾,幾乎是婦孺皆知。"賈桂思想"這個詞兒至今流傳。


    我曾多次看"法門寺"這一齣戲,我非常欣賞演員們的表演藝術。但是,我從來也沒想研究究竟有沒有法門寺這樣一個地方?它坐落在何州何縣?這樣的問題好像跟我風馬牛不相及,根本不存在似的。


    然而,我何曾料到,自己今天竟然來到了法門寺,而且還同一件極其重要的考古發現聯繫在一起了。


    這一座寺院距離陝西扶風縣有八九裏路,處在一個比較偏僻的農村中。我們來的時候,正落著濛濛細雨。據說這雨已經下了幾天。快要收割的麥子濕漉漉的,流露出一種垂頭喪氣的神情。但是在中國比較稀見的大棵大朵的月季花卻開得五顏六色,絢麗多姿,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完全過去,夏天剛剛來臨。寺院還在修葺,大殿已經修好,彩繪一新,鮮艷奪目。但是整個寺院卻還是一片斷壁殘垣,顯得破破爛爛。地上全是泥濘,根本沒法走路。工人們搬來了寶塔倒掉留下來的巨大的磚頭,硬是在泥水中墊出一條路來。我們這一群從北京來的秀才們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踏著磚頭,左歪右斜地走到了一個原來有一座十三層的寶塔而今完全倒掉的地方。


    這樣一個地方有什麽可看的呢?千裏迢迢從北京趕來這裏難道就是為了看這一座破廟嗎?事情當然不會這樣簡單。這一座法門寺在唐代真是大大地有名,它是皇家燒香禮佛的地方。這一座寶塔建自唐代,中間屢經修葺。但是在一千多年的漫長的時間內,年深日久,自然的破壞力是無法抗禦的,終於在前幾年倒塌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倒塌後的樣子。


    倒塌本身按理說也用不著大驚小怪。但是,倒塌以後,下麵就露出了地宮。打開地宮,一方麵似乎是出人意料,另一方麵又似乎是在意料之內,在這裏發現了大量異常珍貴的古代遺物。遺物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其中有金銀器皿、玻璃器皿、茶碾子、絲織品。據說,地宮初啟時,一千多年以前的金器,金光閃閃,光輝奪目,參加發掘的人為之吃驚,為之振奮。最引人矚目的是秘色瓷,實物還從來沒有看到過。另外根據刻在石碑上的帳簿,絲織品中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則天的裙子。因為絲織品都粘在一起,還沒有能打開看一看,這一條簡直是充滿了神話色彩的裙子究竟是什麽樣子。


    但是,真正引起轟動的還是如來佛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世界上已經發現的舍利為數極多,我國也有不少。但是,那些舍利都是如來佛遺體焚化後留下來的。這一個如來佛指骨舍利卻出自他的肉身,在世界上從來沒有過。我不是佛教信徒,不想去探索考證。但是,這個指骨舍利在十三層寶塔下麵已經埋藏了一千多年,隻是它這一把子年紀不就能讓我們肅然起敬嗎?何況它還同中國歷史上和文學史上的一段公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呢!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論佛骨表》。千百年來,讀過這篇文章的人恐怕有千百萬。我自己年幼時也曾讀過,至今尚能背誦。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到,唐憲宗"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的佛骨竟然還存在於宇宙間,而且現在就在我們眼前,我原以為是神話的東西就保存在我們現在來看的地宮裏,虛無縹渺的神話一下子變為現實。它將在全世界引起多麽大的轟動,目前還無法逆料。這一陣"佛骨旋風"會以雷霆萬鈞之力掃過佛教世界,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生的遠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一生的遠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