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選定的三個係裏,學習都算是順利。主係梵文和巴利文,第一學期,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講梵文語法,第二學期就念梵文原著《那羅傳》,接著讀迦梨陀娑的《雲使》等。從第五學期起,就進入真正的seminar(討論班),讀中國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這是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拿手好戲,他的老師h·呂德斯(h·
lüders)和他自己都是這方麵的權威。第六學期開始,他同我商量博士論文的題目,最後定為研究《大事》(mahāvastu)偈陀部分的動詞變化。我從此就在上課教課之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啃那厚厚的三大冊《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我的教授被征從軍。已經退休的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出來代替他上課。西克教授真正是誨人不倦,第一次上課他就對我鄭重宣布:他要把自己畢生最專長的學問,統統地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我,一個是《梨俱吠陀》,一個是印度古典語法《大疏》,一個是《十王子傳》,最後是吐火羅文,他是讀通了吐火羅文的世界大師。就這樣,在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從軍期間,我就一方麵寫論文,一方麵跟西克教授上課。學習是順利的。
第22節:留德十年(21)
一個副係是英國語言學,另一個副係是斯拉夫語言學,我也照常上課,這些課也都是順利的。
專就博士論文而論,這是學位考試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教授看學生的能力,也主要是通過論文。德國大學對論文要求十分嚴格,題目一般都不大,但必須有新東西,才能通過。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德國已經呆了六七年,學位始終拿不到,關鍵就在於論文。章用就是一個例子,一個姓葉的留學生也碰到了相同的命運。我的論文,題目定下來以後,我積極寫作,到了1940年,已經基本寫好。瓦爾德施米特從軍期間,西克也對我加以指導。瓦爾德施米特回家休假,我就把論文送給他看。我自己不會打字,幫我打字的是邁耶(meyer)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irmgard),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孩子。這一年的秋天,我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為梵文字母拉丁文轉寫,符號很多,穿靴戴帽,我必須坐在旁邊,才不致出錯。9月13日,論文打完。事前已經得到瓦爾德施米特的同意。10月9日,把論文交給文學院長戴希格雷貝爾(deichgr?ber)教授。德國規矩,院長安排口試的日期,而院長則由最年輕的正教授來擔任。戴希格雷貝爾是希臘文、拉丁文教授,是剛被提升為正教授的。按規矩本應該三個係同時口試,但是瓦爾德施米特正值休假回家,不能久等。英文教授勒德爾(roeder)卻有病住院,在1940年12月23日口試時,隻有梵文和斯拉夫語言學,英文以後再補。我這一天的日記是這樣寫的:
早晨五點就醒來。心裏隻是想到口試,再也睡不著。七點起來,吃過早點,又胡亂看了一陣書,心裏極慌。
九點半到大學辦公處去。走在路上,像待決的囚徒。十點多開始口試。prof?waldschmidt(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先問,隻有prof?deichgr?ber(戴希格雷貝爾教授)坐在旁邊。prof?
braun(布勞恩教授)隨後才去。主科進行得異常順利。但當
prof?braun開始問的時候,他讓我預備的全沒問到。我心裏大慌。他的問題極簡單,簡直都是常識。但我還不能思維,頗呈慌張之相。
十二點下來,心裏極難過。此時,及格不及格倒不成問題了。
我考試考了一輩子,沒想到在這最後一次考試時,自己竟會這樣慌張。第二天的日記:
心緒極亂。自己的論文不但prof?sieg、prof?waldschmidt認為極好,就連prof?kranse也認為難得,滿以為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考試;但昨天俄文口試實在不佳。我所知道的他全不問,問的全非我所預備的。到現在想起來,心裏還極難過。
這可以說是昨天情緒的餘波。但是當天晚上:
七點前到prof?waldschmidt家去,他請我過節(羨林按:指聖誕節)。飄著雪花,但不冷。走在路上,心裏隻是想到昨天考試的結果,我一定要問他一問。一進門,他就向我恭喜,說我的論文是sehr
gut(優),印度學(indologie)sehr gut,斯拉夫語言也是sehr gut。這實在出我意料,心裏對prof?braun發生了無窮的感激。
他的兒子先拉提琴,隨後吃飯。吃完把聖誕樹上的蠟燭都點上,喝酒,吃點心,胡亂談一氣。十點半回家,心裏仍然想到考試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1941年2月19日,勒德爾教授病癒出院,補英文口試,瓦爾德施米特教授也參加了,我又得了一個sehr gut。連論文加口試,共得了四個sehr
gut。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可以告慰我親愛的祖國,也可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了。博士考試一幕就此結束。
至於我的博士論文,當時頗引起了一點轟動。轟動主要來自
prof?krause(克勞澤教授)。他是一位蜚聲世界的比較語言學家,是一位非凡的人物,自幼雙目失明,但有驚人的記憶力,過耳不忘,像照相機那樣準確無誤。他能掌握幾十種古今的語言,北歐幾種語言,他都能說。上課前,隻需別人給他念一遍講稿,他就能幾乎是一字不差地講上兩個小時。他也跟西克教授學過吐火羅語,他的大著(《西吐火羅語語法》),被公認為能夠跟西克、西克靈
(siegling)、舒爾策(schulze)的吐火羅語語法媲美。他對我的博士論文中關於語尾-mathe的一段附錄,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因為據說在古希臘文中有類似的語尾,這種偶合對研究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有突破性的意義。1941年1月14日我的日記中有下列一段話:
hartmann(哈特曼)去了。他先祝賀我的考試,又說:prof? krause對我的論文讚不絕口,關於endung matha(動詞語尾
matha)簡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發現。他立刻抄了出來,說不定從這裏還可以得到有趣的發明。這些話伯恩克
(boehncke)小姐已經告訴過我。我雖然也覺得自己的論文並不壞,但並不以為有什麽不得了。這樣一來,自己也有點飄飄然起來了。
第23節:留德十年(22)
關於口試和論文,就寫這樣多。因為這是我留德十年中比較重要的問題,所以寫多了。
我為什麽非要取得一個博士學位不行呢?其中原因有的同一般人一樣,有的則可能迥乎不同。中國近代許多大學者,比如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郭沫若、魯迅等等,都沒有什麽博士頭銜,但都會在學術史上有地位的。這一點我是知道的。可這些人都是不平凡的天才,博士頭銜對他們毫無用處。但我捫心自問,自己並不是這種人,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願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沒有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鬥中必然是個失敗者。這可以說是動機之一,但是還有之二。我在國內時對某一些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留學生看不順眼,竊以為他們也不過在外國燉了幾年牛肉,一旦回國,在非留學生麵前就擺起譜來了。但自己如果不也是留學生,則一表示不平,就會有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的狐狸。我為了不當狐狸,必須出國,而且必須取得博士學位。這個動機,說起來十分可笑,然而卻是真實的。多少年來,博士頭銜就像一個幻影,飛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遠,或隱或顯。有時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時候又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有時候熠熠閃光,有時候又晦暗不明。這使得我時而興會淋漓,時而又垂頭喪氣。一個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
lüders)和他自己都是這方麵的權威。第六學期開始,他同我商量博士論文的題目,最後定為研究《大事》(mahāvastu)偈陀部分的動詞變化。我從此就在上課教課之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啃那厚厚的三大冊《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我的教授被征從軍。已經退休的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出來代替他上課。西克教授真正是誨人不倦,第一次上課他就對我鄭重宣布:他要把自己畢生最專長的學問,統統地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我,一個是《梨俱吠陀》,一個是印度古典語法《大疏》,一個是《十王子傳》,最後是吐火羅文,他是讀通了吐火羅文的世界大師。就這樣,在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從軍期間,我就一方麵寫論文,一方麵跟西克教授上課。學習是順利的。
第22節:留德十年(21)
一個副係是英國語言學,另一個副係是斯拉夫語言學,我也照常上課,這些課也都是順利的。
專就博士論文而論,這是學位考試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教授看學生的能力,也主要是通過論文。德國大學對論文要求十分嚴格,題目一般都不大,但必須有新東西,才能通過。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德國已經呆了六七年,學位始終拿不到,關鍵就在於論文。章用就是一個例子,一個姓葉的留學生也碰到了相同的命運。我的論文,題目定下來以後,我積極寫作,到了1940年,已經基本寫好。瓦爾德施米特從軍期間,西克也對我加以指導。瓦爾德施米特回家休假,我就把論文送給他看。我自己不會打字,幫我打字的是邁耶(meyer)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irmgard),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孩子。這一年的秋天,我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為梵文字母拉丁文轉寫,符號很多,穿靴戴帽,我必須坐在旁邊,才不致出錯。9月13日,論文打完。事前已經得到瓦爾德施米特的同意。10月9日,把論文交給文學院長戴希格雷貝爾(deichgr?ber)教授。德國規矩,院長安排口試的日期,而院長則由最年輕的正教授來擔任。戴希格雷貝爾是希臘文、拉丁文教授,是剛被提升為正教授的。按規矩本應該三個係同時口試,但是瓦爾德施米特正值休假回家,不能久等。英文教授勒德爾(roeder)卻有病住院,在1940年12月23日口試時,隻有梵文和斯拉夫語言學,英文以後再補。我這一天的日記是這樣寫的:
早晨五點就醒來。心裏隻是想到口試,再也睡不著。七點起來,吃過早點,又胡亂看了一陣書,心裏極慌。
九點半到大學辦公處去。走在路上,像待決的囚徒。十點多開始口試。prof?waldschmidt(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先問,隻有prof?deichgr?ber(戴希格雷貝爾教授)坐在旁邊。prof?
braun(布勞恩教授)隨後才去。主科進行得異常順利。但當
prof?braun開始問的時候,他讓我預備的全沒問到。我心裏大慌。他的問題極簡單,簡直都是常識。但我還不能思維,頗呈慌張之相。
十二點下來,心裏極難過。此時,及格不及格倒不成問題了。
我考試考了一輩子,沒想到在這最後一次考試時,自己竟會這樣慌張。第二天的日記:
心緒極亂。自己的論文不但prof?sieg、prof?waldschmidt認為極好,就連prof?kranse也認為難得,滿以為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考試;但昨天俄文口試實在不佳。我所知道的他全不問,問的全非我所預備的。到現在想起來,心裏還極難過。
這可以說是昨天情緒的餘波。但是當天晚上:
七點前到prof?waldschmidt家去,他請我過節(羨林按:指聖誕節)。飄著雪花,但不冷。走在路上,心裏隻是想到昨天考試的結果,我一定要問他一問。一進門,他就向我恭喜,說我的論文是sehr
gut(優),印度學(indologie)sehr gut,斯拉夫語言也是sehr gut。這實在出我意料,心裏對prof?braun發生了無窮的感激。
他的兒子先拉提琴,隨後吃飯。吃完把聖誕樹上的蠟燭都點上,喝酒,吃點心,胡亂談一氣。十點半回家,心裏仍然想到考試的事情。
到了第二年1941年2月19日,勒德爾教授病癒出院,補英文口試,瓦爾德施米特教授也參加了,我又得了一個sehr gut。連論文加口試,共得了四個sehr
gut。我沒有給中國人丟臉,可以告慰我親愛的祖國,也可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了。博士考試一幕就此結束。
至於我的博士論文,當時頗引起了一點轟動。轟動主要來自
prof?krause(克勞澤教授)。他是一位蜚聲世界的比較語言學家,是一位非凡的人物,自幼雙目失明,但有驚人的記憶力,過耳不忘,像照相機那樣準確無誤。他能掌握幾十種古今的語言,北歐幾種語言,他都能說。上課前,隻需別人給他念一遍講稿,他就能幾乎是一字不差地講上兩個小時。他也跟西克教授學過吐火羅語,他的大著(《西吐火羅語語法》),被公認為能夠跟西克、西克靈
(siegling)、舒爾策(schulze)的吐火羅語語法媲美。他對我的博士論文中關於語尾-mathe的一段附錄,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因為據說在古希臘文中有類似的語尾,這種偶合對研究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有突破性的意義。1941年1月14日我的日記中有下列一段話:
hartmann(哈特曼)去了。他先祝賀我的考試,又說:prof? krause對我的論文讚不絕口,關於endung matha(動詞語尾
matha)簡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發現。他立刻抄了出來,說不定從這裏還可以得到有趣的發明。這些話伯恩克
(boehncke)小姐已經告訴過我。我雖然也覺得自己的論文並不壞,但並不以為有什麽不得了。這樣一來,自己也有點飄飄然起來了。
第23節:留德十年(22)
關於口試和論文,就寫這樣多。因為這是我留德十年中比較重要的問題,所以寫多了。
我為什麽非要取得一個博士學位不行呢?其中原因有的同一般人一樣,有的則可能迥乎不同。中國近代許多大學者,比如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郭沫若、魯迅等等,都沒有什麽博士頭銜,但都會在學術史上有地位的。這一點我是知道的。可這些人都是不平凡的天才,博士頭銜對他們毫無用處。但我捫心自問,自己並不是這種人,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願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沒有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鬥中必然是個失敗者。這可以說是動機之一,但是還有之二。我在國內時對某一些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留學生看不順眼,竊以為他們也不過在外國燉了幾年牛肉,一旦回國,在非留學生麵前就擺起譜來了。但自己如果不也是留學生,則一表示不平,就會有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的狐狸。我為了不當狐狸,必須出國,而且必須取得博士學位。這個動機,說起來十分可笑,然而卻是真實的。多少年來,博士頭銜就像一個幻影,飛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遠,或隱或顯。有時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時候又遠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即。有時候熠熠閃光,有時候又晦暗不明。這使得我時而興會淋漓,時而又垂頭喪氣。一個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