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學習,我仍然是全力以赴。我雖然原定隻能留兩年,但我仍然做參加博士考試的準備。根據德國的規定,考博士必須讀三個係:一個主係,兩個副係。我的主係是梵文、巴利文等所謂印度學(indologie),這是大局已定。關鍵是在兩個副繫上,然而這件事又是頗傷腦筋的。當年我在國內患"留學熱"而留學一事還渺茫如蓬萊三山的時候,我已經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魯迅先生說過,有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用老子與莊子謀得了博士頭銜,令洋人大吃一驚;然而回國後講的卻是康德、黑格爾。我鄙薄這種博士,決不步他們的後塵。現在到了德國,無論主係和副係決不同中國學沾邊。我聽說,有一個學自然科學的留學生,想投機取巧,選了漢學作副係。在口試的時候,漢學教授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的杜甫與英國的莎士比亞,誰先誰後?中國文學史長達幾千年,同屈原等比起來,杜甫是偏後的。而在英國則莎士比亞已算較古的文學家。這位留學生大概就受這種印象的影響,開口便說:"杜甫在後。"漢學教授說:"你落第了!下麵的問題不需要再提了。"


    第18節:留德十年(17)


    談到口試,我想在這裏補充兩個小例子,以見德國口試的情況,以及教授的權威。19世紀末,德國醫學泰鬥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試學生,他把一盤子豬肝擺在桌子上,問學生道:"這是什麽?"學生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哪裏會想到教授會拿豬肝來呢。結果是口試落第。微耳和對他說:"一個醫學工作者一定要實事求是,眼前看到什麽,就說是什麽。連這點本領和勇氣都沒有,怎能當醫生呢?"又一次,也是這位微耳和在口試,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問:"這是什麽顏色?"學生端詳了一會,鄭重答道:"樞密顧問(德國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種榮譽稱號)先生!您的衣服曾經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說:"你及格了!"因為他不大注意穿著,一身衣服穿了十幾年,原來的褐色變成黑色了。這兩個例子雖小,但是意義卻極大。它告訴我們,德國教授是怎樣處心積慮地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不受任何外來影響幹擾的觀察問題的能力。


    回頭來談我的副係問題。我堅決不選漢學,這已是定不可移的了。那麽選什麽呢?我考慮過英國語言學和德國語言學。後來,又考慮過阿拉伯文,我還真下工夫學了一年阿拉伯文。後來,又覺得不妥,決定放棄。最後選定了英國語言學與斯拉夫語言學。但斯拉夫語言學,不能隻學一門俄文。我又加學了南斯拉夫文,從此天下大定。


    斯拉夫語研究所也在高斯-韋伯樓裏麵。從那以後,我每天到研究所來,學習一整天。主要精力當然是用到學習梵文和巴利文上。梵文班原先隻有我一個學生,大概從第三學期開始,來了兩個德國學生:一個是歷史係學生,一個是一位鄉村牧師。前者在我來哥廷根以前已經跟西克教授學習過幾個學期。等到我第二學年開始時,他來參加,沒有另外開班,就在一個班上。我最初對他真是肅然起敬,他是老學生了。然而,過了不久,我就發現,他學習頗為吃力。盡管他在中學時學過希臘文和拉丁文,又懂英文和法文,但是對付這個語法規則煩瑣到匪夷所思的程度的梵文,他卻束手無策。在課堂上,隻要老師一問,他就眼睛發直、口發呆,囁囁嚅嚅,說不出話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征從軍,他始終沒能征服梵文。用我的話來說,就是,他沒有跳過龍門。


    我自己學習梵文,也並非一帆風順。這一種在現在世界上已知的語言中語法最複雜的古代語言,形態變化之豐富,同漢語截然相反,我當然會感到困難。但是,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學習,就必然要把它征服。在這二年內,我曾多次暗表決心:一定要跳過這個龍門。


    十三章用一家十三章用一家


    我上麵屢次提到章用,對他的家世也做了一點簡要的介紹,現在集中談他的一家。


    章士釗下台以後,夫婦倆帶著三個兒子,到歐洲來留學,就定居在哥廷根。後來章士釗先回國,大兒子章可轉赴義大利去就學,三兒子章因到英國去念書。隻有二兒子章用留在哥廷根,陪伴母親。我到哥廷根的時候,情況就是這樣,母子在這裏已經住了幾年了。


    他們租了一層樓,是在一座小洋樓的頂層,下麵兩層德國房東自己住。男房東一臉橫肉,從來不見笑容,是一個令人見而生厭的人。他有一個退休的老母親,看樣子有七八十歲了,老態龍鍾,路都走不動,孤身一人,住在二樓的一間小房子裏,母子不在一起吃飯。我拜訪章用時,有時候看到她的臥室門外地上擺著一份極其粗糲的飯菜,一點熱氣都沒有。用中國話說就是"連狗都不吃的"。男房東確實養著一條大狼狗,他這條狗不但不吃這樣的飯,據說非吃牛肉不行。牛肉吃多了,患了胃病,還要請狗大夫會診。有一次,老太太病了,我到章家去,一連幾天,看到同一份飯擺在房門口,清冷,寂寞,在等候著老太太享用。可惜這時候她大概連床都起不來了。


    這是順便提到的閑話,還是談主題吧。


    章老太太(我同龍丕炎管她叫"章伯母")是英國留學生,英文蠻好的。她當孫中山的秘書,據說就是管英文的。她崇拜英國,到了五體投地的程度。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她樣樣俱全。對英文的崇拜,也決不下於英國人。英國人常以英文自傲,他們認為,口叼雪茄菸而能運用自如的語言,大千世界中隻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最不肯學外國語言的人,就是英國人。而其他國家的人則必須以學習英文為神聖職責。在這方麵,章伯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她來德國幾年,連一句"早安"、"晚安"都不會說。她每天必須出去買東西,無論有多大本領,多少偏見,她反正無法讓德國店員都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無已,她就手持一本英德文小字典,想買什麽東西,先找出英文,下麵跟著就是德文,隻需用手指頭一指,店員就明白了。要買三個或者三斤,再伸出三個手指頭。於是這一個買賣活動立即完成,不費吹灰之力,皆大歡喜。


    第19節:留德十年(18)


    她不肯說德國話,當然更不肯認德國字,德國的花體字母更成了她的眼中釘,這種字母與英法德等國通用的拉丁字母不同,認起來比較麻煩。法西斯銳意提倡花體字,以表示自己德意誌超於一切的愛國主義。街名牌子多半改用了這種字母,因此,章伯母就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再加上,她識別方向記憶街名的能力低到驚人的水平。在哥廷根住了幾年,依然不辨東西南北。有幾次出門,走路比較遠了一點,結果是找不回家來。


    章伯母就是這樣一個人。她雖然已年逾花甲,但是卻幼稚而單純,似乎有點不失其赤子之心。在別的方麵也有同樣的表現,她出身名門大族,自己是留英學生,做過孫中山的秘書,嫁的丈夫又是北洋政府的總長,很自然地養成一種惡性發展的門第優越感。別人也許有這種優越感,但總是想方設法來掩蔽起來,也許還做出一點謙恭下士的偽裝。章伯母不懂這一套,她認為自己是"官家",我們都是"民家",官民懸隔,有如天壤,涇渭分明,不容混淆。她一開口就是:"我們官家如何如何,你們民家又如何如何。"態度坦率泰然,毫不忸怩。我們聽了,最初是吃一大驚,繼之是覺得可笑。有時候也來點惡作劇,故意提高了聲音說:"你們官家也是用筷子吃飯,用茶杯喝茶嗎?"她絲毫也覺察不出我們的用心,繼續"官家""民家"嚷嚷不休。在這方麵,她已修煉得超凡入聖,我輩凡人實在是束手無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生的遠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一生的遠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