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nrich


    lüders)的學生,是研究新疆出土的梵文佛典殘卷的專家,雖然年輕,已經在世界梵文學界頗有名聲。可是選梵文課的卻隻有我一個學生,而且還是外國人。雖然隻有一個學生,他仍然認真嚴肅地講課,一直講到四點才下課。這就是我梵文學習的開始。研究所有一個小圖書館,冊數不到一萬,然而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卻是應有盡有。最珍貴的是奧爾登堡的那一套上百冊的德國和世界各國梵文學者寄給他的論文匯集,分門別類,裝訂成冊,大小不等,語言各異。如果自己去搜集,那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這樣齊全的,因為有的雜誌非常冷僻,到大圖書館都不一定能查到。在臨街的一麵牆上,在鏡框裏貼著德國梵文學家的照片,有三四十人之多,從中可見德國梵學之盛。這是德國學術界十分值得驕傲的地方。


    我從此就天天到這個研究所來。


    我從此就找到了我真正想走的道路。


    十一懷念母親十一懷念母親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隻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最後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隻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麽,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麽,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保存當時真實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我現在不加敘述,不作描繪,隻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麵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隻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麵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裏,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裏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第17節:留德十年(16)


    11月18日


    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隻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裏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發上,聽風聲在窗外過路。風裏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12月6日


    近幾天來,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覺得二年太長,同時,在這裏無論衣食住行哪一方麵都感到不舒服,所以這二年簡直似乎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下來了。


    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我暫時引用這幾段。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總之,我不想在國外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湧,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幾個月以後,在1936年7月11日,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見本書附錄)。開頭一段是:


    夜裏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麽地方去了。


    下麵描繪在夢裏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後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麵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隻懷念,也隻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現在到國外來了,在我的懷念中就增添了一個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後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十二二年生活十二二年生活


    清華大學與德國學術交換處訂的合同,規定學習期限為兩年。我原來也隻打算在德國住兩年。在這期間,我的身份是學生。在德國十年中,這二年的學生生活可以算是一個階段。


    在這二年內,一般說來,生活是比較平靜的,沒有大風大浪,沒有劇烈的震動。希特勒剛上台不幾年,德國崇拜他如瘋如狂。我認識一個女孩子,年輕貌美。有一次同她偶爾談到希特勒,她脫口而出:"如果我能同希特勒生一個孩子,是我莫大的光榮!"我真是大吃一驚,做夢也沒有想到。我沒有見過希特勒本人,隻是常常從廣播中聽到他那瘋狗的狂吠聲。在德國人中,反對他的微乎其微。他手下那著名的兩支隊伍:s


    a(sturm-abteilung,衝鋒隊)和s s


    (schutz-staffel,黨衛軍),在街上隨時可見。前者穿黃製服,我們稱之為"黃狗";後者著黑製服,我們稱之為"黑狗"。這黃黑二狗從來沒有跟我們中國學生找過麻煩。進商店,會見朋友,你喊你的"希特勒萬歲!"我喊我的"早安"、"日安"、"晚安",各行其是,互不侵犯,井水不犯河水,倒也能和平共處。我們同一般德國人從來不談政治。


    實際上,在當時,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都是處在大風暴的前夕。兩年以後,情況就大大地改變了。


    這一點我是有所察覺的,不過是無能為力,隻好能過一天平靜的日子,就過一天,苟全性命於亂世而已。


    從表麵上來看,市場還很繁榮,食品供應也極充足,限量製度還沒有實行,隻要有錢,什麽都可以買到。我每天早晨在家裏吃早點:小麵包、牛奶、黃油、幹奶酪,佐之以一壺紅茶。然後到梵文研究所去,或上課,或學習。中午在外麵飯館裏吃。吃完,仍然回到研究所,從來不懂什麽睡午覺。下午也是或上課,或學習。晚上六點回家,房東老太太把他們中午吃的熱飯菜留一份給我晚上吃。因此我就不必像德國人那樣,晚飯隻吃麵包香腸喝茶了。


    就這樣,日子過得有條有理,滿愜意的。


    一到星期日,當時住在哥廷根的幾個中國留學生:龍丕炎、田德望、王子昌、黃席棠、盧壽枬等就不約而同地到城外山下一片叫做"席勒草坪"的綠草地去會麵。這片草地終年綠草如茵,周圍古木參天,東麵靠山,山上也是樹木繁茂,大森林長寬各幾十裏。山中頗有一些名勝,比如俾斯麥塔,高踞山巔,登臨一望,全城盡收眼底。此外還有幾處咖啡館和飯店。我們在席勒草坪會麵以後,有時也到山中去遊逛,午飯就在山中吃。見到中國人,能說中國話,真覺得其樂無窮,往往是在閑談笑話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注意到時間時,已是暝色四合,月出於東山之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生的遠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一生的遠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