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留德十年(11)
這樣的洋相,我還出過不少次,我隻說一次。德國人每天隻吃一頓熱餐,這就是中午。晚飯則隻吃麵包和香腸、幹奶酪等等,佐之以熱茶。有一天,我到肉食店裏去買了點香腸,準備回家去吃晚飯。晚上,我興致勃勃地泡了一壺紅茶,準備美美地吃上一頓。但是,一咬香腸,覺得不是味,原來裏麵的火腿肉全是生的。我大為氣憤,憤憤不平:"德國人竟這樣戲弄外國人,簡直太不像話了,真正豈有此理!"連在夢中,也覺得難咽下這一口氣去。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那個肉食店裏去,擺出架勢,要大興問罪之師。一位女店員,聽了我的申訴,看了看我手中拿的香腸,起初有點大惑不解,繼而大笑起來。她告訴我說:"在德國,火腿都是生吃的,有時連肉也生吃,而且隻有最好最新鮮的肉,才能生吃。"我還有什麽話好說呢?自己是一個地道的阿木林。
我到德國來,不是專門來吃香腸的,我是來念書的。要想念好書,必須先學好德語。我在清華學德語,雖然四年得了八個優,其實是張不開嘴的。來到柏林,必須補習德語口語,不再成為啞巴。遠東協會的林德(linde)和羅哈爾(ro插ll)博士熱心協助,帶我到柏林大學的外國學院去,見到校長,他讓我念了幾句德文,認為滿意,就讓我參加柏林大學外國留學生德語班的最高班。從此我就成了柏林大學的學生,天天去上課。教授名叫赫姆(h?hm),我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好的外語教員。他發音之清晰,講解之透徹,簡直達到了神妙的程度。在9月20日的日記裏,我寫道:"教授名叫 福哇.fval</a>小說
h?hm,真講得太好了,好到不能說。我是第一次聽德文講書,然而沒有一句不能懂,並不是我的聽的能力大,隻是他說得太清楚了。"可見我當時的感受。我上課時,總和喬冠華在一起。我們每天乘城內火車到大學去上課,樂此不疲。
說到喬冠華,我要講一講我同他的關係,以及同其他中國留學生中我的熟人的關係,也談一談一般中國學生的情況。我同喬是清華同學,他是哲學係,比我高兩級。在校時,他經常腋下夾一冊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爾全集,昂首闊步,旁若無人,徜徉於清華園中。因為不是一個行道,我們雖認識,但並不熟。同被錄取為交換研究生,才熟了起來。到了柏林以後,更是天天在一起,幾乎形影不離。我們共同上課、吃飯、訪友、遊玩婉湖(wansee)和動物園。我們都是書呆子,念念不忘逛舊書鋪,頗買了幾本好書。他頗有些才氣,有一些古典文學的修養。我們很談得來。有時候閑談到深夜,有幾次就睡在他那裏。我們同敦福堂已經幾乎斷絕了往來,我們同他總有點格格不入。我們同一般的中國留學生也不往來,同這些人更是格格不入,毫無共同的語言。
當時在柏林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是相當多的。原因並不複雜,我前麵談到"鍍金"問題,到德國來鍍的金是24k金,在中國社會上聲譽卓著,是搶手貨。所以有條件的中國青年趨之若鶩。這樣的機會,大官兒們和大財主們,是決不會放過的,他們紛紛把子女派來,反正老子有的是民脂民膏,不愁供不起紈絝子弟們揮霍浪費。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馮玉祥、戴傳賢、居正,以及許許多多的國民黨的大官,無不有子女或親屬在德國,而且幾乎都聚集在柏林。因為這裏有吃,有喝,有玩,有樂,既不用上學聽課,也用不著說德國話。有一部分留德學生,隻需要四句簡單的德語,就能夠供幾年之用。早晨起來,見到房東,說一聲"早安!"就甩手離家,到一個中國飯館裏,洗臉,吃早點,然後打上幾圈麻將,就到了吃午飯的時候。午飯後,相約出遊。晚飯時回到飯館。深夜回家,見到房東,說一聲"晚安!"一天就過去了。再學上一句"謝謝!"加上一句"再見!"語言之功畢矣。我不能說這種人很多,但確實是有,這是事實,無法否認。
我同喬冠華曾到中國飯館去吃過幾次飯。一進門,高聲說話的聲音,吸溜呼嚕喝湯的聲音,吃飯呱唧嘴的聲音,碗筷碰盤子的聲音,匯成了一個大合奏,其勢如暴風驟雨,迎麵撲來,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國。歐洲人吃飯,都是異常安靜的,有時甚至正襟危坐,喝湯決不許出聲,吃飯呱唧嘴更是大忌。我不說,這就是天經地義;但是總能給人以文明的印象,未可厚非。我們的留學生把祖國的這一份國粹,帶到了萬裏之外,無論如何,也讓人覺得不舒服。再看一看一些國民黨的"衙內"們那種狂傲自大、唯我獨尊的神態。聽一聽他們談話的內容:吃、喝、玩、樂,甚至玩女人、嫖娼妓等等。像我這樣的鄉下人實在有點受不了。他們眼眶裏根本沒有像我同喬冠華這樣的窮學生,然而我們眼眶裏又何嚐有這一批卑鄙齷齪的紈絝子弟呢?我們從此再沒有進這裏中國飯館的門。
第13節:留德十年(12)
但是,這些"留學生"的故事,卻接二連三地向我們耳朵裏湧,什麽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很多留學生同德國人發生了糾葛,有的要法律解決。既然打官司,就需要律師。德國律師很容易找,但花費太大,於是有識之士應運而生。有一位老留學生,在柏林呆得頗有年頭了,對柏林的大街小巷,五行八作,都了如指掌,因此綽號叫"柏林土地",真名反隱而不揚。此公急公好義,據說學的是法律,他公開揚言,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替中國留學生打官司,分文不取,連車馬費都自己掏腰包。我好像是沒有見到這一位英雄,對他我心裏頗有矛盾,一方麵欽佩他的義舉,一方麵又覺得十分奇怪。這個人難道說頭腦是正常的嗎?
柏林的中國留學生界,情況就是這個樣子。10月17日的日記裏,我寫道:"在沒有出國以前,我雖然也知道留學生的泄氣,然而終究對他們存著敬畏的觀念,覺得他們終究有神聖的地方,尤其是德國留學生。然而現在自己也成了留學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國學生,每人手裏提著照相機,一臉滿不在乎的神氣。談話,不是怎樣去跳舞,就是國內某某人做了科長了,某某做了司長了。不客氣地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學生的真麵目!"這都是原話,我一個字也沒有改,從中可見我當時的真實感情。我曾動念頭,寫一本《新留西外史》。如果這一本書真能寫成的話,我相信,它一定會是一部傑作,洛陽紙貴,不卜可知。可惜我在柏林呆的時間太短,隻有一個多月,致使這一部傑作沒能寫出來,真要為中國文壇惋惜。
我到德國來念書,柏林隻是一個臨時站,我還要到別的地方去的。但是,到哪裏去呢?德國學術交換處的魏娜(wiehner),最初打算把我派到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k?nigsberg)大學去。德國最偉大的古典哲學家康德就在這裏擔任教授,這當然是一個十分令人神往的地方。但是這地方離柏林較遠,比較偏僻,我人地生疏,表示不願意去。最後,幾經磋商,改派我到哥廷根(g?ttingen)大學去,我同意了。我因此就想到,人的一生實在非常複雜,因果交互影響。我的老師吳宓先生有兩句詩:"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這的確是很有見地的話,是參透了人生真諦才能道出的。如果我當年到了哥尼斯堡,那麽我的人生道路就會同今天的截然不同。我不但認識不了西克(sieg)教授和瓦爾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就連梵文和巴利文也不會去學。這樣一個季羨林今天會是什麽樣子呢?那隻有天曉得了。
這樣的洋相,我還出過不少次,我隻說一次。德國人每天隻吃一頓熱餐,這就是中午。晚飯則隻吃麵包和香腸、幹奶酪等等,佐之以熱茶。有一天,我到肉食店裏去買了點香腸,準備回家去吃晚飯。晚上,我興致勃勃地泡了一壺紅茶,準備美美地吃上一頓。但是,一咬香腸,覺得不是味,原來裏麵的火腿肉全是生的。我大為氣憤,憤憤不平:"德國人竟這樣戲弄外國人,簡直太不像話了,真正豈有此理!"連在夢中,也覺得難咽下這一口氣去。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那個肉食店裏去,擺出架勢,要大興問罪之師。一位女店員,聽了我的申訴,看了看我手中拿的香腸,起初有點大惑不解,繼而大笑起來。她告訴我說:"在德國,火腿都是生吃的,有時連肉也生吃,而且隻有最好最新鮮的肉,才能生吃。"我還有什麽話好說呢?自己是一個地道的阿木林。
我到德國來,不是專門來吃香腸的,我是來念書的。要想念好書,必須先學好德語。我在清華學德語,雖然四年得了八個優,其實是張不開嘴的。來到柏林,必須補習德語口語,不再成為啞巴。遠東協會的林德(linde)和羅哈爾(ro插ll)博士熱心協助,帶我到柏林大學的外國學院去,見到校長,他讓我念了幾句德文,認為滿意,就讓我參加柏林大學外國留學生德語班的最高班。從此我就成了柏林大學的學生,天天去上課。教授名叫赫姆(h?hm),我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好的外語教員。他發音之清晰,講解之透徹,簡直達到了神妙的程度。在9月20日的日記裏,我寫道:"教授名叫 福哇.fval</a>小說
h?hm,真講得太好了,好到不能說。我是第一次聽德文講書,然而沒有一句不能懂,並不是我的聽的能力大,隻是他說得太清楚了。"可見我當時的感受。我上課時,總和喬冠華在一起。我們每天乘城內火車到大學去上課,樂此不疲。
說到喬冠華,我要講一講我同他的關係,以及同其他中國留學生中我的熟人的關係,也談一談一般中國學生的情況。我同喬是清華同學,他是哲學係,比我高兩級。在校時,他經常腋下夾一冊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爾全集,昂首闊步,旁若無人,徜徉於清華園中。因為不是一個行道,我們雖認識,但並不熟。同被錄取為交換研究生,才熟了起來。到了柏林以後,更是天天在一起,幾乎形影不離。我們共同上課、吃飯、訪友、遊玩婉湖(wansee)和動物園。我們都是書呆子,念念不忘逛舊書鋪,頗買了幾本好書。他頗有些才氣,有一些古典文學的修養。我們很談得來。有時候閑談到深夜,有幾次就睡在他那裏。我們同敦福堂已經幾乎斷絕了往來,我們同他總有點格格不入。我們同一般的中國留學生也不往來,同這些人更是格格不入,毫無共同的語言。
當時在柏林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是相當多的。原因並不複雜,我前麵談到"鍍金"問題,到德國來鍍的金是24k金,在中國社會上聲譽卓著,是搶手貨。所以有條件的中國青年趨之若鶩。這樣的機會,大官兒們和大財主們,是決不會放過的,他們紛紛把子女派來,反正老子有的是民脂民膏,不愁供不起紈絝子弟們揮霍浪費。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馮玉祥、戴傳賢、居正,以及許許多多的國民黨的大官,無不有子女或親屬在德國,而且幾乎都聚集在柏林。因為這裏有吃,有喝,有玩,有樂,既不用上學聽課,也用不著說德國話。有一部分留德學生,隻需要四句簡單的德語,就能夠供幾年之用。早晨起來,見到房東,說一聲"早安!"就甩手離家,到一個中國飯館裏,洗臉,吃早點,然後打上幾圈麻將,就到了吃午飯的時候。午飯後,相約出遊。晚飯時回到飯館。深夜回家,見到房東,說一聲"晚安!"一天就過去了。再學上一句"謝謝!"加上一句"再見!"語言之功畢矣。我不能說這種人很多,但確實是有,這是事實,無法否認。
我同喬冠華曾到中國飯館去吃過幾次飯。一進門,高聲說話的聲音,吸溜呼嚕喝湯的聲音,吃飯呱唧嘴的聲音,碗筷碰盤子的聲音,匯成了一個大合奏,其勢如暴風驟雨,迎麵撲來,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國。歐洲人吃飯,都是異常安靜的,有時甚至正襟危坐,喝湯決不許出聲,吃飯呱唧嘴更是大忌。我不說,這就是天經地義;但是總能給人以文明的印象,未可厚非。我們的留學生把祖國的這一份國粹,帶到了萬裏之外,無論如何,也讓人覺得不舒服。再看一看一些國民黨的"衙內"們那種狂傲自大、唯我獨尊的神態。聽一聽他們談話的內容:吃、喝、玩、樂,甚至玩女人、嫖娼妓等等。像我這樣的鄉下人實在有點受不了。他們眼眶裏根本沒有像我同喬冠華這樣的窮學生,然而我們眼眶裏又何嚐有這一批卑鄙齷齪的紈絝子弟呢?我們從此再沒有進這裏中國飯館的門。
第13節:留德十年(12)
但是,這些"留學生"的故事,卻接二連三地向我們耳朵裏湧,什麽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很多留學生同德國人發生了糾葛,有的要法律解決。既然打官司,就需要律師。德國律師很容易找,但花費太大,於是有識之士應運而生。有一位老留學生,在柏林呆得頗有年頭了,對柏林的大街小巷,五行八作,都了如指掌,因此綽號叫"柏林土地",真名反隱而不揚。此公急公好義,據說學的是法律,他公開揚言,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替中國留學生打官司,分文不取,連車馬費都自己掏腰包。我好像是沒有見到這一位英雄,對他我心裏頗有矛盾,一方麵欽佩他的義舉,一方麵又覺得十分奇怪。這個人難道說頭腦是正常的嗎?
柏林的中國留學生界,情況就是這個樣子。10月17日的日記裏,我寫道:"在沒有出國以前,我雖然也知道留學生的泄氣,然而終究對他們存著敬畏的觀念,覺得他們終究有神聖的地方,尤其是德國留學生。然而現在自己也成了留學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國學生,每人手裏提著照相機,一臉滿不在乎的神氣。談話,不是怎樣去跳舞,就是國內某某人做了科長了,某某做了司長了。不客氣地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學生的真麵目!"這都是原話,我一個字也沒有改,從中可見我當時的真實感情。我曾動念頭,寫一本《新留西外史》。如果這一本書真能寫成的話,我相信,它一定會是一部傑作,洛陽紙貴,不卜可知。可惜我在柏林呆的時間太短,隻有一個多月,致使這一部傑作沒能寫出來,真要為中國文壇惋惜。
我到德國來念書,柏林隻是一個臨時站,我還要到別的地方去的。但是,到哪裏去呢?德國學術交換處的魏娜(wiehner),最初打算把我派到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k?nigsberg)大學去。德國最偉大的古典哲學家康德就在這裏擔任教授,這當然是一個十分令人神往的地方。但是這地方離柏林較遠,比較偏僻,我人地生疏,表示不願意去。最後,幾經磋商,改派我到哥廷根(g?ttingen)大學去,我同意了。我因此就想到,人的一生實在非常複雜,因果交互影響。我的老師吳宓先生有兩句詩:"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這的確是很有見地的話,是參透了人生真諦才能道出的。如果我當年到了哥尼斯堡,那麽我的人生道路就會同今天的截然不同。我不但認識不了西克(sieg)教授和瓦爾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就連梵文和巴利文也不會去學。這樣一個季羨林今天會是什麽樣子呢?那隻有天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