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澳門的因緣
澳門是好地方,麵積不大,人口也少,但是卻蜚聲全世界。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在四百多年以前,明代的末葉,歐風東漸的突破口就在這裏。許多赫赫有名的向中國和其他一些東方國家傳播西方的宗教和科技藝術的人物,大都是先從澳門登岸,然後逐漸散向中國內地,直到中國的首都北京。鼎鼎大名的利瑪竇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清末,孫中山在這裏呆過。了解西方的維新之士,比如鄭觀應等,也在這裏住過。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彈丸之地的澳門,仍然是東西雙方互相了解的窗口。
我原來同澳門並沒有絲毫淵源關係,雖然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但迄無幸會的機會。我並不是一個宗教信徒;但是對佛家講因緣,我卻頗為心折。去掉其中宗教成分,稱之為偶然性也未嚐不可。我的老師吳雨僧(宓)先生有兩句詩說:“世事紛紛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根據我八十多年的畢生經歷,我認為這實在是參透人生真諦的見道之言。這裏麵就蘊含著不少的偶然性。
我同澳門產生的聯繫,佛家可以說這是因緣,從哲學上來講就是偶然性。幾年以前,我在北京偶然認識了劉月蓮女士,不久就又認識了她的丈夫澳門作家黃曉峰先生。北大校係領導和老朋友、老學生們給我慶祝八十誕辰時,黃先生不遠千裏,從澳門趕來祝賀,實在讓我感愧有加。其後又通過中國文化書院的關係,結識了澳門文化界的泰鬥梁披雲老先生。
提起梁老來,我禁不住要多說上幾句。梁老年齡長我幾歲,是著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他慘澹經營,創辦了泉州黎明大學,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在海峽兩岸以及華僑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陳嘉庚第二”。道德文章,彪炳寰宇。然而卻絲毫沒有名人架子,藹然仁者,即之也溫,相與晤對,如坐春風。我們素昧平生,然而卻一見如故。我在上麵講到佛家的因緣觀,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因緣嗎?
講到因緣,我同澳門的因緣還可以舉一個事例。北京大學劉烜教授曾在澳門大學任教兩年,前幾年一個暑假,由於劉烜教授推轂,澳門大學92文學院學生會赴京團來北大參觀訪問。一群看樣子還不到二十歲的男女大孩子,訪問了我,我們在辦公樓前的草坪上合影留念。這一群大孩子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熱情洋溢,彬彬有禮。在花木蔥蘢、綠草如茵,風光無限旖旎的燕園中,他們簡直像是一群下凡的天使,青春活力的化身,給我留下了永世難忘的印象。那次合影的照片,至今依然擺在我的書桌上,麵對著我。每當我讀寫疲倦,抬眼一看到照片上滿麵含笑的天使們,我立即怡然陶然,疲倦完全驅除,活力又溢心中。再讀寫下去時,仿佛充了電的電池,立即精力無窮,靈感迸發,奇思妙想,紛來筆下。此情此景,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又過了一些時候,我應梁老的邀約,赴澳門參加一個有關東西方文化的國際研討會。會本身當然有重要意義;但是,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更有吸引力的是會見老朋友。同梁老等友會見時,雙方都感到極大的喜悅和激動,當然不在話下。在會場內外同幾個到北大訪問過的男女大孩子們不期而遇——在他們方麵,也許不是“不期”,而是甚“期”的——他們圍在我身旁,歡蹦亂跳,唧唧喳喳,像一群歡樂的小鳥,笑顏開成了一朵朵鮮花,比在燕園內更增加了幾分嫵媚。我也好像是在異鄉看到了自己的學生,心情十分激動。劉烜教授此時也正在澳大任教,他擠出時間,陪我們參觀澳門名勝,看了看市容,看了蜚聲世界的賭城,從大老虎嘴巴裏走進去,看各種賭博的方式,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以耄耋之年像愛麗絲一樣漫遊一番奇境,成為平生一大奇事,一大快事。
寫到這裏,我仿佛聽到一個無形的讀者的聲音:你不是為一本書寫序嗎?為什麽竟刺刺不休絮絮叨叨地大侃起澳門來了呢?這豈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了嗎?是的,我是在寫序,而且也並沒有忘記這個“正業”。無奈這本書的作者現正在澳門大學任教,他也是我在澳門的朋友之一,他就是李觀鼎教授。我從澳門回來以後,那裏的人和事太使我激動了。我這樣一個舞文弄墨七十年的老人,早就想寫點什麽了。有點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過分激動時是寫不出什麽好文章來的。這份激動蘊藏在我心中,歷時二年。現在一旦碰到要給一個澳門作者寫序的時機,胸中的激動立即迸發出來,有如電光石火,不可遏止,於是就成了“博士買驢,紙滿千字,不見驢字”了。
觀鼎原來是北大的學生,我們雖非同係,但是,按照中國的習俗稱之為師生,也未嚐不可。於是我就以師自居而不疑了。他把自己的文章《邊鼓集》送給我看,我大體上翻看了一遍,這當然會引起我對澳門無限深情的嚮往。至於集中的文章,都是淳樸可誦,真情流露,沒有假話,沒有大話,沒有空話,沒有廢話。在目前假、大、空、廢在某一些所謂“文人”的書中頗為流行的時候,觀鼎的文風是難能可貴的。他那十篇致少年詩人的文章,還有其他一些文章,對澳門的青年人,甚至對國內的青年人,都會有啟發和鼓舞作用,這是我深信不疑的。我歡迎這一本書的出版,我為它祝福。
現在距澳門回歸祖國隻有幾年時間了。澳門的華人,自然包括那些青年在內,都是愛國的。我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感情,我們共同企盼祖國統一的到來。我們對葡國朋友多少年來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也決不會忘記,我們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我雖已年屆耄耋,到了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天,我一定會趕來同老朋友共同慶祝。梁老屆時雖已近期頤之年,但是積善之人必當長壽,除了我們每年至少在北京會麵一次之外,到時我們大家一定能在他精神矍鑠的情況下,在澳門為他祝百歲大壽。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夜裏有雷陣雨,轉瞬即停。“薄雲疏雨不成泥”,門外荷塘岸邊,綠草坪畔,沒有積水,也沒有成泥,土地隻是濕漉漉的。一切同平常一樣,沒有什麽特異之處。
我早晨出門,想到外麵呼吸點新鮮空氣,這也同平常一樣,並沒有什麽特異之處。然而,我的眼睛一亮,驀地瞥見塘邊泥土地上有一行用樹枝寫成的字:
季老好98級日語
回頭在臨窗玉蘭花前的泥土地上也有一行字:
來訪98級日語
我一時懵然,莫明其妙。還不到一瞬間,我恍然大悟:98級是今年的新生。今天上午,全校召開迎新大會;下午,東方學係召開迎新大會。在兩大盛會之前,這一群(我不知道準確數目)從未謀麵的十七八九歲男女大孩子們,先到我家來,帶給我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這一番深情厚誼。但他們恐怕是怕打擾我,便想出了這一個驚人的匪夷所思的辦法,用樹枝把他們的深情寫在了泥土地上。他們估計我會看到的,便悄然離開了我的家門。
我果然看到他們留下的字了。我現在已經望九之年,我走過的橋比這一幫大孩子走過的路還要長,我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麵還要多,自謂已經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然而,今天,我一看到這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我卻真正動了感情,眼淚一下子湧出了眼眶,雙雙落到了泥土地上。
澳門是好地方,麵積不大,人口也少,但是卻蜚聲全世界。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在四百多年以前,明代的末葉,歐風東漸的突破口就在這裏。許多赫赫有名的向中國和其他一些東方國家傳播西方的宗教和科技藝術的人物,大都是先從澳門登岸,然後逐漸散向中國內地,直到中國的首都北京。鼎鼎大名的利瑪竇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清末,孫中山在這裏呆過。了解西方的維新之士,比如鄭觀應等,也在這裏住過。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彈丸之地的澳門,仍然是東西雙方互相了解的窗口。
我原來同澳門並沒有絲毫淵源關係,雖然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但迄無幸會的機會。我並不是一個宗教信徒;但是對佛家講因緣,我卻頗為心折。去掉其中宗教成分,稱之為偶然性也未嚐不可。我的老師吳雨僧(宓)先生有兩句詩說:“世事紛紛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根據我八十多年的畢生經歷,我認為這實在是參透人生真諦的見道之言。這裏麵就蘊含著不少的偶然性。
我同澳門產生的聯繫,佛家可以說這是因緣,從哲學上來講就是偶然性。幾年以前,我在北京偶然認識了劉月蓮女士,不久就又認識了她的丈夫澳門作家黃曉峰先生。北大校係領導和老朋友、老學生們給我慶祝八十誕辰時,黃先生不遠千裏,從澳門趕來祝賀,實在讓我感愧有加。其後又通過中國文化書院的關係,結識了澳門文化界的泰鬥梁披雲老先生。
提起梁老來,我禁不住要多說上幾句。梁老年齡長我幾歲,是著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他慘澹經營,創辦了泉州黎明大學,為祖國培養建設人才,在海峽兩岸以及華僑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陳嘉庚第二”。道德文章,彪炳寰宇。然而卻絲毫沒有名人架子,藹然仁者,即之也溫,相與晤對,如坐春風。我們素昧平生,然而卻一見如故。我在上麵講到佛家的因緣觀,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因緣嗎?
講到因緣,我同澳門的因緣還可以舉一個事例。北京大學劉烜教授曾在澳門大學任教兩年,前幾年一個暑假,由於劉烜教授推轂,澳門大學92文學院學生會赴京團來北大參觀訪問。一群看樣子還不到二十歲的男女大孩子,訪問了我,我們在辦公樓前的草坪上合影留念。這一群大孩子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熱情洋溢,彬彬有禮。在花木蔥蘢、綠草如茵,風光無限旖旎的燕園中,他們簡直像是一群下凡的天使,青春活力的化身,給我留下了永世難忘的印象。那次合影的照片,至今依然擺在我的書桌上,麵對著我。每當我讀寫疲倦,抬眼一看到照片上滿麵含笑的天使們,我立即怡然陶然,疲倦完全驅除,活力又溢心中。再讀寫下去時,仿佛充了電的電池,立即精力無窮,靈感迸發,奇思妙想,紛來筆下。此情此景,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又過了一些時候,我應梁老的邀約,赴澳門參加一個有關東西方文化的國際研討會。會本身當然有重要意義;但是,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更有吸引力的是會見老朋友。同梁老等友會見時,雙方都感到極大的喜悅和激動,當然不在話下。在會場內外同幾個到北大訪問過的男女大孩子們不期而遇——在他們方麵,也許不是“不期”,而是甚“期”的——他們圍在我身旁,歡蹦亂跳,唧唧喳喳,像一群歡樂的小鳥,笑顏開成了一朵朵鮮花,比在燕園內更增加了幾分嫵媚。我也好像是在異鄉看到了自己的學生,心情十分激動。劉烜教授此時也正在澳大任教,他擠出時間,陪我們參觀澳門名勝,看了看市容,看了蜚聲世界的賭城,從大老虎嘴巴裏走進去,看各種賭博的方式,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以耄耋之年像愛麗絲一樣漫遊一番奇境,成為平生一大奇事,一大快事。
寫到這裏,我仿佛聽到一個無形的讀者的聲音:你不是為一本書寫序嗎?為什麽竟刺刺不休絮絮叨叨地大侃起澳門來了呢?這豈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了嗎?是的,我是在寫序,而且也並沒有忘記這個“正業”。無奈這本書的作者現正在澳門大學任教,他也是我在澳門的朋友之一,他就是李觀鼎教授。我從澳門回來以後,那裏的人和事太使我激動了。我這樣一個舞文弄墨七十年的老人,早就想寫點什麽了。有點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過分激動時是寫不出什麽好文章來的。這份激動蘊藏在我心中,歷時二年。現在一旦碰到要給一個澳門作者寫序的時機,胸中的激動立即迸發出來,有如電光石火,不可遏止,於是就成了“博士買驢,紙滿千字,不見驢字”了。
觀鼎原來是北大的學生,我們雖非同係,但是,按照中國的習俗稱之為師生,也未嚐不可。於是我就以師自居而不疑了。他把自己的文章《邊鼓集》送給我看,我大體上翻看了一遍,這當然會引起我對澳門無限深情的嚮往。至於集中的文章,都是淳樸可誦,真情流露,沒有假話,沒有大話,沒有空話,沒有廢話。在目前假、大、空、廢在某一些所謂“文人”的書中頗為流行的時候,觀鼎的文風是難能可貴的。他那十篇致少年詩人的文章,還有其他一些文章,對澳門的青年人,甚至對國內的青年人,都會有啟發和鼓舞作用,這是我深信不疑的。我歡迎這一本書的出版,我為它祝福。
現在距澳門回歸祖國隻有幾年時間了。澳門的華人,自然包括那些青年在內,都是愛國的。我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感情,我們共同企盼祖國統一的到來。我們對葡國朋友多少年來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也決不會忘記,我們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我雖已年屆耄耋,到了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天,我一定會趕來同老朋友共同慶祝。梁老屆時雖已近期頤之年,但是積善之人必當長壽,除了我們每年至少在北京會麵一次之外,到時我們大家一定能在他精神矍鑠的情況下,在澳門為他祝百歲大壽。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夜裏有雷陣雨,轉瞬即停。“薄雲疏雨不成泥”,門外荷塘岸邊,綠草坪畔,沒有積水,也沒有成泥,土地隻是濕漉漉的。一切同平常一樣,沒有什麽特異之處。
我早晨出門,想到外麵呼吸點新鮮空氣,這也同平常一樣,並沒有什麽特異之處。然而,我的眼睛一亮,驀地瞥見塘邊泥土地上有一行用樹枝寫成的字:
季老好98級日語
回頭在臨窗玉蘭花前的泥土地上也有一行字:
來訪98級日語
我一時懵然,莫明其妙。還不到一瞬間,我恍然大悟:98級是今年的新生。今天上午,全校召開迎新大會;下午,東方學係召開迎新大會。在兩大盛會之前,這一群(我不知道準確數目)從未謀麵的十七八九歲男女大孩子們,先到我家來,帶給我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這一番深情厚誼。但他們恐怕是怕打擾我,便想出了這一個驚人的匪夷所思的辦法,用樹枝把他們的深情寫在了泥土地上。他們估計我會看到的,便悄然離開了我的家門。
我果然看到他們留下的字了。我現在已經望九之年,我走過的橋比這一幫大孩子走過的路還要長,我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麵還要多,自謂已經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然而,今天,我一看到這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我卻真正動了感情,眼淚一下子湧出了眼眶,雙雙落到了泥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