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想指出一點,過去一講到散文,開口必言英國的中外學者們,忘記了一個事實:中國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散文大國。他們五體投地、誠惶誠恐地匍匐在英國散文腳下,望穿秋水,把目光轉向英國。卻忘記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居散文魁首地位者非中國莫屬。


    中國舊日把一切典籍分為四類:經、史、子、集。經裏麵散文比較少見;史裏麵則大量存在,司馬遷是最著名的例子;子幾乎全屬於散文範疇;集比起子來更有過之。我們平常所說的“唐宋八大家”,明朝末年的公安派和竟陵派,清朝的桐城派,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們讀過的《古文辭類纂》、《古文觀止》等等,不都是散文嗎?不但抒情和寫景的文章屬於散文,連一些議論文,比如韓愈的《論佛骨表》、蘇軾的《範增論》、《留侯論》以及蘇詢的《辨奸論》等等,都必須歸入散文範疇,裏麵瀰漫著相當濃厚的抒情氣息。我們童而習之,至今尚能成誦。可是,對我來說,一直到了接近髦耋之年,才仿佛受到“天啟”,豁然開朗:這不是散文又是什麽呢?古詩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豈是之謂歟?


    因此,我說:中國是世界的散文大國。


    而馮至先生的散文,同中國近代許多優秀的散文大家的作品一樣——諸如魯迅、鬱達夫、冰心、朱自清、茅盾、葉聖陶、楊朔、巴金等的散文,是繼承了中國優秀散文傳統的。裏麵當然也有西方散文的影響,在歐風美雨劇烈的震動下,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但其基調以及神情韻味等,則是中國的。恐怕沒有人能夠完全否認這一點。在這一點上,中國近代的散文,同詩歌、小說、戲劇完全不一樣,其中國味是頗為濃烈的。後三者受西方影響十分顯著。試以茅盾、巴金等的長篇而論,它們從形式上來看,是同《紅樓夢》接近呢,還是類似《戰爭與和平》?明眼人一望便知,幾乎沒有爭辯的餘地。至於曹禺的戲劇,更在形式上與易卜生毫無二致,這也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我這一番話絲毫沒有價值衡量的意味,我並不想說孰是孰非,孰高孰低,我隻不過指出一個事實而已。但是,散文卻與此迥乎不同。讀了英國散文家的作品,再讀上麵談到的那幾位中國散文家的作品,立刻就會感到韻味不同。在外國,隻有日本的散文頗有中國韻味。這大概同日本接受中國文學的影響,特別是中國禪宗哲學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中國散文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傳統,各種不同的風格,各種不同的流派,紛然雜陳。中國歷代的散文文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賽過三春的錦綉花園。但是,不管風格多麽不同,卻有一點是共同的:所有散文家都不是率爾而作,他們寫作都是異常認真的,簡練揣摩,慘澹經營,遣句造詞,謀篇布局,起頭結尾,中間段落,無不精心推敲,慎重下筆。這情景在中國舊筆記裏有不少的記載。宋朝歐陽修寫《晝錦堂記》,對於開頭幾句,再三斟酌,寫完後派人送走,忽覺不妥,又派人快馬加鞭,追了回來,重新改寫,是有名的例子。


    我個人常常琢磨這個問題。我覺得,中國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同優秀的抒情詩一樣,講究含蓄,講究蘊藉,講究意境,講究神韻,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以用羚羊掛角來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家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比已經說出來的更為重要,更耐人尋味。倘若仔細分析一下近代中國散文家的優秀作品,這些特點都是有的,無一不能與我的想法相印證。這些都是來自中國傳統,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可惜,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分析中國散文的文章。有人侈談,散文的核心精神就在一個“散”字上,換句話說就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不願意寫下去了,就立刻打住。這如果不是英雄欺人,也是隔靴搔癢,沒搔到癢處。在我們散文文壇上,確有這樣的文章,恕我老朽愚鈍,我期期以為不可。古人確實有一些讀之如行雲流水的文章,但那決非輕率從事,而是長期鍛鍊臻入化境的結果。我不懂文章三昧,隻不過如此感覺;但是,我相信,我的感覺是靠得住的。


    馮至先生的散文,我覺得,就是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的。不能說其中沒有一點西方的影響,但是根底卻是中國傳統。我每讀他的散文,上麵說的那些特點都能感覺到,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讀之如食橄欖,餘味無窮,三日口香。有一次,我同君培先生談到《儒林外史》,他讚不絕口,同我的看法完全一樣。《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語言簡潔鮮明,諷刺不露聲色,惜墨如金,而描繪入木三分,實為中國散文(就體裁來說,它是小說;就個別片段來說,它又是散文)之上品。以馮先生這樣一個作家而喜愛《儒林外史》完全是順理成章的。


    總之,我認為馮先生的散文實際上就是抒情詩,是同他的抒情詩一脈相通的。中國詩壇的情況,我不清楚;從下麵向上瞥了一眼,不甚了了。散文壇上的情況,多少知道一點。在這座壇上,馮先生卓然成家,同他比肩的散文作家沒有幾個,他也是我最喜歡的近代散文作家之一。可惜的是,像我現在這樣來衡量他的散文的文章,還沒有讀到過,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了。


    對作為學者的君培先生,我也有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在他身上,作為學者和作為詩人是密不可分的。過去和現在都有專門的詩人和專門的學者,身兼兩者又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的人,卻並不多見。馮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學者,他仍然飽含詩人氣質。這一點在他的研究選題上就充分顯露出來。他研究中西兩方麵的文學,研究對象都是詩人:在中國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歐洲是德國大詩人歌德,旁及近代優秀抒情詩人裏爾克(rilke)。詩人之外,除了偶爾涉及文藝理論外,很少寫其他方麵的文章。這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事實,非常值得人們去參悟。研究中外詩人當然免不了要分析時代背景,分析思想內容,這樣的工作難免沾染點學究氣。這些工作都訴諸人們的理智,而非人們的感情,擺脫學究氣並不容易。可是馮先生卻能做到這一點。他以詩人研究詩人,研究仿佛就成了創作,他深入研究對象的靈魂,他能看到或本能地領悟到其他學者們看不到更領悟不到的東西,而又能以生花妙筆著成文章,同那些枯澀僵硬的高頭講章迥異其趣,學術論著本身就仿佛成了文學創作,詩意瀰漫,筆端常帶感情。讀這樣的學術論著,同讀文學作品一樣,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


    因此,我說,馮至先生是詩人又兼學者,或學者又兼詩人,他把這兩者融於一體。


    至於馮先生的為人,我又想說:詩人、學者、為人三位一體。中國人常說“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這兩句話應用到君培先生身上,都是恰如其分的。我確實認為,馮先生是人文難分。他為人一向淳樸、正直、坦蕩、忠實,待人以誠,心口如一。我簡直無法想像會有謊言從他嘴裏流出來。他說話從不誇大,也不花哨;即之也溫,總給人以實事求是的印象,而且幾十年如一日,真可謂始終如一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賢行潤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賢行潤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