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認識西諦先生的。


    最初我當然對他並不完全了解。但是同他一接觸,我就感到他同別的教授不同,簡直不像是一個教授。在他身上,看不到半點教授架子。他也沒有一點論資排輩的惡習。他自己好像並不覺得比我們長一輩,他完全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他有時就像一個大孩子,不失其赤子之心。他說話非常坦率,有什麽想法就說了出來,既不裝腔作勢,也不以勢嚇人。他從來不想教訓人,任何時候都是親切和藹的。當時流行在社會上的那種幫派習氣,在他身上也找不到。隻要他認為有一技之長的,不管是老年、中年還是青年,他都一視同仁。因此,我們在背後就常常說他是一個宋江式的人物。他當時正同巴金、靳以主編一個大型的文學刊物《文學季刊》,按照慣例是要找些名人來當主編或編委的。這樣可以給刊物鍍上一層金,增加號召力量。他確實也找了一些名人,但是像我們這樣一些無名又年輕之輩,他也決不嫌棄。我們當中有的人當上了主編,有的人當上特別撰稿人。自己的名字都煌煌然印在雜誌的封麵上,我們難免有些沾沽自喜。西諦先生對青年人的愛護,除了魯迅先生外,恐怕並世無二。說老實話,我們有時候簡直感到難以理解,有點受寵若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既景仰他學問之淵博,又熱愛他為人之親切平易,於是就很願意同他接觸。隻要有機會,我們總去旁聽他的課。有時也到他家去拜訪他。記得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我們幾個人步行,從清華園走到燕園。他的家好像就在今天北大東門裏麵大煙筒下麵。現在時過境遷,房子已經拆掉,滄海桑田,麵目全非了。但是在當時給我的印象卻是異常美好,至今難忘的。房子是舊式平房,外麵有走廊,屋子裏有地板,我的印象是非常高級的住宅。屋子裏排滿了書架,都是珍貴的紅木做成的,整整齊齊地擺著珍貴的古代典籍,都是人間瑰寶,其中明清小說、戲劇的收藏更在全國首屈一指。屋子的氣氛是優雅典麗的,書香飄拂在畫棟雕梁之間。我們都狠狠地羨慕了一番。


    總之,我們對西諦先生是尊敬的,是喜愛的。我們在背後常常談到他,特別是他那些同別人不同的地方,我們更是津津樂道。背後議論人當然並不能算是美德,但是我們一點惡意都沒有,隻是覺得好玩而已。比如他的工作方式,我們當時就覺得非常奇怪。他兼職很多,常常奔走於城內城外。當時交通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清華、燕京,宛如一個村鎮,進城要長途跋涉。校車是有的,但非常少,有時候要騎驢,有時候坐人力車。西諦先生挾著一個大皮包,總是裝滿了稿子,鼓鼓囊囊的。他戴著深度的眼鏡,跨著大步,風塵僕僕,來往於清華、燕京和北京城之間。我們在背後說笑話,說鄭先生走路就像一隻大駱駝。可是他一坐上校車,就打開大皮包拿出稿子,寫起文章來。


    據說他買書的方式也很特別。他愛書如命,認識許多書賈,一向不同書賈講價錢,隻要有好書,他就留下,手邊也不一定就有錢償付書價,他留下以後,什麽時候有了錢就還帳,沒有錢就用別的書來對換。他自己也印了一些珍貴的古籍,比如《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玄覽堂叢書》之類。他有時候也用這些書去還書債。書賈願意拿什麽書,就拿什麽書。他什麽東西都喜歡大,喜歡多,出書也有獨特的氣派,與眾不同。所有這一切我們也都覺得很好玩,很可愛。這更增加我們對他的敬愛。在我們眼中,西諦先生簡直像長江大河,汪洋浩瀚;泰山華嶽,莊嚴敦厚。當時的某一些名人同他一比,簡直如小水窪、小土丘一般,有點微末不足道了。


    但是時間隻是不停地逝去,轉瞬過了四年,大學要畢業了。清華大學畢業以後,我回到故鄉去,教了一年高中。我學的是西洋文學,教的卻是國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結合業務”,因此心情並不很愉快。在這期間,我還同西諦先生通過信。他當時在上海,主編《文學》。我寄過一篇散文給他,他立即刊登了。他還寫信給我,說他編了一個什麽叢書,要給我出一本散文集。我沒有去搞,所以也沒有出成。過了一年,我得到一份獎學金,到很遠的一個國家裏去住了十年。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這正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時代。在國內,有外敵入侵,大半個祖國變了顏色。在國外,正在進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在國外,挨餓先不必說,光是每天躲警報,就真夠戧。杜甫的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的處境是“烽火連十年,家書無從得”。同西諦先生當然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了1946年的夏天,我才從國外回到上海。去國十年,漂洋萬裏,到了那繁華的上海,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我曾在克家的榻榻米上睡過許多夜。這時候,西諦先生也正在上海。我同克家和辛笛去看過他幾次,他還曾請我們吃過飯。他的老母親親自下廚房做福建菜,我們都非常感動,至今難以忘懷。當時上海反動勢力極為猖撅,鄭先生是他們的對立麵。他主編一個爭取民主的刊物,推動民主運動。反動派把他也看作眼中釘,據說是列入了黑名單。有一次,我同他談到這個問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的麵孔一下子紅了起來,怒氣沖沖,聲震屋瓦,流露出極大的義憤與輕蔑。幾十年來他給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光風霽月,菩薩慈眉。我萬萬沒有想到,他還有另一麵:疾惡如仇,橫眉冷對,疾風迅雷,金剛怒目。原來我隻是認識了西諦先生的一麵,對另一麵我連想都沒有想過。現在總算比較完整地認識西諦先生了。


    有一件事情,我還要在這裏提一下。我在上海時曾告訴鄭先生,我已應北京大學之聘,擔任梵文講座。他聽了以後,喜形於色,他認為,在北京大學教梵文簡直是理想的職業。他對梵文文學的重視和喜愛溢於言表。1948年,他在他主編的《文藝復興·中國文學專號》的《題辭》中寫道:“關於梵文學和中國文學的血脈相通之處,新近的研究呈現了空前的輝煌。北京大學成立了東方語文學係,季羨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幾位都是對梵文學有深刻研究的。……在這個‘專號’裏,我們邀約了王重民先生、季羨林先生、萬斯年先生、戈寶權先生和其他幾位先生們寫這個‘專題’。我們相信,這個工作一定會給國內許多的研究工作者們以相當的感奮的。”西諦先生對後學的鼓勵之情洋溢於字裏行間。


    解放後不久,西諦先生就從上海繞道香港到了北京。我們都熬過了寒冬,迎來了春天,又在這文化古都見了麵,分外高興。又過了不久,他同我都參加了新中國開國後派出去的第一個大型文化代表團,到印度和緬甸去訪問。在國內籌備工作進行了半年多,在國外和旅途中又用了四五個月。我認識西諦先生已經幾十年了,這一次是我們相聚最長的一次,我認識他也更清楚了,他那些優點也表露得更明顯了。我更覺得他像一個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孩子,胸懷坦蕩,耿直率真。他喜歡同人辯論,有時也說一些歪理。但他自己卻一本正經,他同別人抬槓而不知是抬槓。我們都開玩笑說,就抬槓而言,他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應該選他為“抬槓協會主席”,簡稱之為“槓協主席”。出國前在檢查身體的時候,他糖尿病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有幾個“+”號。別人替他擔憂,他自己卻絲毫不放在心上,喝酒吃點心如故。他那豁達大度的性格,在這裏也表現得非常鮮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賢行潤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賢行潤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