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後,在頗長的時間內,人民文學出版社給我出的書都是翻譯作品,而且都是印度古典梵文作品,如《沙恭達羅》、《優哩婆濕》、《五卷書》等等。這些名著久已蜚聲世界文壇,很多國家都有譯本,在中國卻都是初譯。


    我以微薄的力量,給中國文學界做了點拾遺補闕的工作,頗感自慰。


    我在這裏想專門談一談世界名著、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的翻譯問題。這一部書,數量大,翻譯難度高。在“十年浩劫”以前,我無緣無故地成了一個社會活動家,而且還是國際活動家,這與我的內向性格是完全不相容的。終日忙忙叨叨,極以為苦。對這樣艱巨的翻譯工作,我是絕不敢嚐試的。幸虧來了“文化大革命”,幸虧我自己跳了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罪行累累的“老佛爺”,幸虧一跳就跳進了牛棚,幸虧在牛棚裏被折磨、被拷打、被戴上了五花八門離奇古怪的許多帽子。到了“文革”後期,所有的“罪犯”幾乎都被“解放”了,我卻是“欲摘還戴時候,最難將息”,我成了一個“不可接觸者”,遊離於人民與非人民之間,徘徊於友人與非友人之際。昔日門前車如流水馬如龍,而今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無。我除了被派去看大門,守電話以外,什麽事情都沒有,自謂是今生已矣。但我偏又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想找一件曠日持久而絕不會有什麽結果的工作,想來想去,想到了翻譯《羅摩衍那》。這活兒隻能偷偷摸摸地幹。晚上回家,翻讀全書,譯成散文。白天枯守門房時,腦袋裏不停地轉動,把散文改成了韻文。


    總之是一句話,我“感謝”“十年浩劫”,沒有這場浩劫,就絕不會有《羅摩衍那》的譯本。世事紛雜混亂,有如是者!最後終於是妖氛掃盡,天日重明,我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頗可接觸者”。不知怎樣一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得知了我翻譯《羅摩衍那》的事,於是派劉壽康先生同我聯繫。出版此書是我從來沒有敢夢想的事,現在簡直是喜從天降,我當然一口答應。這部史詩長達二百多萬字,我同劉壽康先生親密合作,忙了一兩年,終於出了,算是給中國文學界做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在這裏,我還想講一件有關《羅摩衍那》獲獎的花絮。1993年,由新聞出版總署主持召開了全國圖書評獎大會。這是全國規格最高的圖書評獎活動。一般的手續是:先由出版社自選,報請省市出版局審查,經過篩選,再報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查,主要是檢查出版質量,重點是統計錯誤率,以萬分之一為合格,否則名落孫山。最後由新聞出版總署送交由專家學者組成的各科的評審組,經過各組內的仔細審閱和討論,然後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由小組通過,最後再由十幾個小組組成的全體評委會審查,無記名投票作最後決定。手續是慎重的,評審是公正的。


    我屬於文學組,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和翻譯都包括在內。我們組第一次開會是借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辦公室。工作人員把新聞出版總署已經檢查過的幾百本書搬到會議室內,陳列在那裏,供評委們閱讀。不知是哪一個工作人員,由於一時疏忽,從書庫中向外抱書時,將三冊頗為破爛的平裝本的《羅摩衍那》夾在書中抱了出來。全書是八冊,不知為什麽隻留下這三冊。


    就是這三冊書無意中被柳鳴九教授發現了,他大為興奮,說:“社科院評獎時,此書已經得過獎。”他堅持將此書納入評選對象中。我作為組長,堅決反對,認為這不合手續,因而是不合法的。但是經過在我迴避下的全組討論,一致評為獲得大獎的僅有的幾種書之一。後來,在一次有副署長參加的小組會上,我又提出撤掉的建議,沒有得逞。終於被搬進了全體評委大會的大禮堂中,但“赫然”擺著的仍是那三冊頗為破舊的《羅摩衍那》,在眾多富麗堂皇、裝幀精美的大部頭書旁,寂寞、寥落,宛然像一個小癟三。最後竟以很高的票數通過,成為十幾年來中國東方文學作品翻譯的全權代表。


    順便說一句,在這同一次會上,我們小組還通過了中華書局根本沒有上報的錢鍾書的《管錐編》。從這兩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來,小組的評選是公正無私的,新聞出版總署的領導從來都是尊重評委們的意見的,從來沒有妄加幹涉過。


    花絮講完,我這篇文章應該打住了。我本來隻想寫上幾百字,應付一下差事,不意下筆不能自休,竟寫了三千來字。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並不複雜。在本文開頭時我就講到了溫馨甜蜜的感覺。在這裏,這種感覺竟起了作用。我希望,人民文學出版社能夠蒸蒸日上,越辦越紅火。


    我也希望,我這種溫馨甜蜜的感覺能永久保留下去。


    2000年10月16日


    第31章 獲獎有感(1)


    完全出我意料,我的《賦得永久的悔》竟然獲得了中國最高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榮譽獎。我自己認為是不夠格的。


    雖然我從青年時代起就舞筆弄墨,寫了一些所謂文章,但是我從來不敢以文學家自命。說一句誇大一點的話,我自己認為是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我的主要精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印度古代語言、中亞古代語言、佛教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上,這種別人可能認為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我已經做了六七十年了。樊膏繼晷,兀兀窮年,樂此不疲,心甘情願。寫一些散文之類的東西,是積習難除,而且都是在感情躁動於胸中,必須一吐為快的時候。


    十幾年前,我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的理事。這件事是我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才知道的。我並沒有參加那一次大會。以後究竟開過多少次理事會,我也沒太注意,因為我一次也沒有參加過。不是我沒有時間,沒有興趣,而是由於上麵講到的原因。我覺得,我之所以能夠當選理事,是因為我曾從許多外語中翻譯過大量的文學作品,而絕不是由於我的創作。我去參加理事會是濫竽充數。一直到最後一次換屆的理事會,我才親自參加。在這一次會議,我又被推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的顧問,地位夠崇高的了。“此身合是作家未?”我仍然套用陸放翁的詩句來向自己發問。答覆仍在疑似之間,但已經感到有點作家的味了。


    這一次,我獲得魯迅文學獎,不是憑我的翻譯,而是憑我的創作。我自覺似乎向作家靠近了一點兒。說到《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散文寫成的原因,完全是出於一種偶然性。《光明日報》的韓小蕙小姐想出了一個題目,叫做“永久的悔”,發函徵文。別人是怎麽想的,我不知道。至於我自己呢,我一看題目,立即被它吸引住了。我的“永久的悔”,就藏在我的心中,一直藏了幾十年,時時在我心中躁動,有時令我寢食難安,直欲一吐為快。現在小蕙一給我機會,實在是天賜良緣。我立即動筆,幾乎是一氣嗬成,文不加點。我大概是交稿最早的人,至少是其中之一。詳情都已寫在文章中,我在這裏就不重複了。


    文章在《光明日報》“文薈”上刊出後,得出的反應大大地超出我的期望。一位在很多問題上同我意見相左的老相識對我說:“你的許多文章我都不同意;但是《賦得永久的悔》卻不能不讓我感動和欽佩。你是一口氣寫成的吧?”他說得並沒有錯,我確實是這樣寫成的。這一篇文章被許多“文摘”轉載,一些地方中學裏還選作教材。我還接到許多相識的和不相識的老、中、青朋友的來信,對它加以讚美。我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一篇文章竟能產生這樣廣泛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談寫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談寫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