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我看,還不能這樣說。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心有餘悸,思想沒有得到解放,前怕狼,後怕虎,活像小腳女人走路,同今天的形勢,完全不能適應。甚至還有少數同誌思想僵化,或者半僵化,望禁區而卻步,談幫派猶變色,無窮無盡的憂慮,數不完的清規戒律,這也不敢,那也不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決定把全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已經開過,肯定了黨的路線。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完全不適應的。群眾“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出世”,文藝工作者必須傾聽群眾的呼聲,滿足他們的願望。
這裏麵問題很多,我隻談一談文藝作品的題材問題。
同別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也讓“四人幫”給搞亂了。根據馬列主義經典作者的意見,題材本來不應該有什麽限製的。主要問題是作者的世界觀和階級立場。這是決定一切的。但是“四人幫”卻別有用心地叫嚷什麽隻準寫13年,否則就棍子亂打,辮子亂抓,帽子亂扣,仿佛犯了彌天大罪。就算是寫13年吧,他們又設置了種種障礙,又搞什麽“三突出”,仍然是一係列的枷鎖套在作家的脖子上,讓人們喘不出氣來。總之,“四人幫”的險惡用心,就是扼殺一切文藝創作,隻剩下他們的“樣板”,隻剩下他們的儒法鬥爭。
我現在想再把題材的範圍縮小一下,縮到利用中外古代題材的問題上。
這在“四人幫”橫行時期,是不可想像的,沒人敢談的。連寫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連寫解放後17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不允許,更哪能談利用中外古代的題材呢?但是世界各國文學史都證明了相反的情況。各國都有一些偉大的作家利用歷史資料而取得偉大的成績的。在外國文學方麵,我隻舉一兩個例子,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英國的莎士比亞,大家都知道,他寫過不少的歷史劇,一直到今天還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歡迎。
也是屬於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列的德國的歌德和席勒,也都利用歷史題材寫過不少受到人民群眾熱烈稱讚的劇本。除了英國的莎士比亞、德國的歌德和席勒以外,各國文學史上都有很多的大作家,不管是戲劇家,是詩人,還是小說家,都曾利用歷史題材寫出了為當時的人民群眾所歡迎而一直到今天還葆其青春活力的作品。
我現在再舉一些中國的例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利用歷史題材的例子多不勝舉。司馬遷,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寫的一些《本紀》和《傳》,實際上是借歷史人物的活動抒發自己的牢騷和憤懣,這些也都是文學作品。這當然同利用歷史題材來創作還稍有所不同,我不過在這裏順便提一下而已。
真正利用歷史題材來創作的例子也是很多很多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就是寫的兩個歷史人物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以後在宋代誌怪及傳奇文中,利用歷史題材的還有不少,比如宋朝樂史作的《楊太真外傳》,就是利用楊貴妃的故事;《趙飛燕外傳》利用漢趙飛燕的故事。宋代的話本,歷史題材更多,什麽《唐太宗入冥記》、《孝子董永傳》等等都是。
利用唐僧玄奘赴西天取經的故事以創作文學作品,自宋元就已開始。到了明朝遂有了《西遊記》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三國誌演義》、《水滸傳》也都可以說是歷史題材。而從元代起,戲劇取材於歷史的更是多得很,此風流傳沿襲直至清代未衰。許多京劇或地方劇,題材都是從歷史上取來的。有的是國家大事,也有些是市井小事。這些事件都變得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過去許多不識字的老百姓之所以能夠有一點中國歷史的知識,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看劇、聽劇。我們現在真正沒法估計,中國舊劇在這方麵究竟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近代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也曾利用歷史題材寫過一些小說,都收在《故事新編》裏。魯迅利用舊題材,態度是非常嚴肅的。好多故事內容都經過了一番考證,比如《出關》和《採薇》等等。但這並不妨礙他用舊瓶盛新酒。他在這些小說中所表現的愛與憎,歌頌與諷刺,都是針對當前的人物和事件的,在這方麵他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一點也不含糊的。
我們為什麽要利用歷史題材呢?我們今天的文藝當然要以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為主,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今天要寫的題材多得很。我們要描繪向四個現代化進軍中的動人事件和英雄人物,藉以鼓勵大家前進。我們要提倡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實事求是,團結一致。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不可缺少的。我們也要大力歌頌像張誌新烈士這樣的英雄人物、優秀黨員。
我們當然也要歌頌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所有這一切都是為當前的政治服務的,都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向著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進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僅僅這一些還是不夠的。文藝的生命在於豐富多彩,單調是文藝的大敵。僅僅用一種題材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提倡風格多樣化,形式多樣化,體裁多樣化,也要提倡題材多樣化。正如吃飯一樣,天天吃同樣的東西,是會倒胃口的。天天是“陽春白雪”,不行;天天是“下裏巴人”,也不行。因此古代歷史題材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它同現代、當代的題材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表麵不同,實則一致,它除了給人以藝術享受外,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以歷史知識,幫助人民總結歷史經驗,豐富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幫助人民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分清是非,辨別邪正。像包拯、海瑞一樣的清官,今天不正在受到一些老百姓的歡迎嗎?
利用歷史題材,並不等於寫歷史。我們當然不能歪曲歷史,但也不必斤斤計較歷史細節。題材是舊題材,思想內容卻完全是新的思想內容。用句通俗的話就是“借題發揮”。借用歷史題材抒發自己的感情。歷代利用歷史題材的詩歌、小說、戲劇,抒發出來的感情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毫無疑問的。在這裏關鍵是作者,題材不是關鍵。魯迅先生說:
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麽事件,用的是什麽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魯迅全集》第三卷,第408頁;《革命文學》,1927年)。
現在需要的是鬥爭的文學,如果作者是一個鬥爭者,那麽,無論他寫什麽,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鬥爭的。
我們首先都要爭取做一個“革命者”,一個“鬥爭者”。隻要有了這個先決條件,我們不妨提倡一下利用歷史題材寫詩,寫小說,編劇本,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中,迎來一個比現在更為光輝燦爛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文藝的春天。
1979年6月30日
第21章 日記貴在無雕飾
這裏麵問題很多,我隻談一談文藝作品的題材問題。
同別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也讓“四人幫”給搞亂了。根據馬列主義經典作者的意見,題材本來不應該有什麽限製的。主要問題是作者的世界觀和階級立場。這是決定一切的。但是“四人幫”卻別有用心地叫嚷什麽隻準寫13年,否則就棍子亂打,辮子亂抓,帽子亂扣,仿佛犯了彌天大罪。就算是寫13年吧,他們又設置了種種障礙,又搞什麽“三突出”,仍然是一係列的枷鎖套在作家的脖子上,讓人們喘不出氣來。總之,“四人幫”的險惡用心,就是扼殺一切文藝創作,隻剩下他們的“樣板”,隻剩下他們的儒法鬥爭。
我現在想再把題材的範圍縮小一下,縮到利用中外古代題材的問題上。
這在“四人幫”橫行時期,是不可想像的,沒人敢談的。連寫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連寫解放後17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都不允許,更哪能談利用中外古代的題材呢?但是世界各國文學史都證明了相反的情況。各國都有一些偉大的作家利用歷史資料而取得偉大的成績的。在外國文學方麵,我隻舉一兩個例子,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英國的莎士比亞,大家都知道,他寫過不少的歷史劇,一直到今天還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歡迎。
也是屬於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列的德國的歌德和席勒,也都利用歷史題材寫過不少受到人民群眾熱烈稱讚的劇本。除了英國的莎士比亞、德國的歌德和席勒以外,各國文學史上都有很多的大作家,不管是戲劇家,是詩人,還是小說家,都曾利用歷史題材寫出了為當時的人民群眾所歡迎而一直到今天還葆其青春活力的作品。
我現在再舉一些中國的例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利用歷史題材的例子多不勝舉。司馬遷,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寫的一些《本紀》和《傳》,實際上是借歷史人物的活動抒發自己的牢騷和憤懣,這些也都是文學作品。這當然同利用歷史題材來創作還稍有所不同,我不過在這裏順便提一下而已。
真正利用歷史題材來創作的例子也是很多很多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就是寫的兩個歷史人物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以後在宋代誌怪及傳奇文中,利用歷史題材的還有不少,比如宋朝樂史作的《楊太真外傳》,就是利用楊貴妃的故事;《趙飛燕外傳》利用漢趙飛燕的故事。宋代的話本,歷史題材更多,什麽《唐太宗入冥記》、《孝子董永傳》等等都是。
利用唐僧玄奘赴西天取經的故事以創作文學作品,自宋元就已開始。到了明朝遂有了《西遊記》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三國誌演義》、《水滸傳》也都可以說是歷史題材。而從元代起,戲劇取材於歷史的更是多得很,此風流傳沿襲直至清代未衰。許多京劇或地方劇,題材都是從歷史上取來的。有的是國家大事,也有些是市井小事。這些事件都變得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過去許多不識字的老百姓之所以能夠有一點中國歷史的知識,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看劇、聽劇。我們現在真正沒法估計,中國舊劇在這方麵究竟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近代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也曾利用歷史題材寫過一些小說,都收在《故事新編》裏。魯迅利用舊題材,態度是非常嚴肅的。好多故事內容都經過了一番考證,比如《出關》和《採薇》等等。但這並不妨礙他用舊瓶盛新酒。他在這些小說中所表現的愛與憎,歌頌與諷刺,都是針對當前的人物和事件的,在這方麵他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一點也不含糊的。
我們為什麽要利用歷史題材呢?我們今天的文藝當然要以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為主,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今天要寫的題材多得很。我們要描繪向四個現代化進軍中的動人事件和英雄人物,藉以鼓勵大家前進。我們要提倡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實事求是,團結一致。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不可缺少的。我們也要大力歌頌像張誌新烈士這樣的英雄人物、優秀黨員。
我們當然也要歌頌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所有這一切都是為當前的政治服務的,都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向著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進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僅僅這一些還是不夠的。文藝的生命在於豐富多彩,單調是文藝的大敵。僅僅用一種題材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提倡風格多樣化,形式多樣化,體裁多樣化,也要提倡題材多樣化。正如吃飯一樣,天天吃同樣的東西,是會倒胃口的。天天是“陽春白雪”,不行;天天是“下裏巴人”,也不行。因此古代歷史題材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它同現代、當代的題材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表麵不同,實則一致,它除了給人以藝術享受外,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以歷史知識,幫助人民總結歷史經驗,豐富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幫助人民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分清是非,辨別邪正。像包拯、海瑞一樣的清官,今天不正在受到一些老百姓的歡迎嗎?
利用歷史題材,並不等於寫歷史。我們當然不能歪曲歷史,但也不必斤斤計較歷史細節。題材是舊題材,思想內容卻完全是新的思想內容。用句通俗的話就是“借題發揮”。借用歷史題材抒發自己的感情。歷代利用歷史題材的詩歌、小說、戲劇,抒發出來的感情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毫無疑問的。在這裏關鍵是作者,題材不是關鍵。魯迅先生說:
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麽事件,用的是什麽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魯迅全集》第三卷,第408頁;《革命文學》,1927年)。
現在需要的是鬥爭的文學,如果作者是一個鬥爭者,那麽,無論他寫什麽,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鬥爭的。
我們首先都要爭取做一個“革命者”,一個“鬥爭者”。隻要有了這個先決條件,我們不妨提倡一下利用歷史題材寫詩,寫小說,編劇本,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中,迎來一個比現在更為光輝燦爛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文藝的春天。
1979年6月30日
第21章 日記貴在無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