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充分告訴我們,特別是今天的年輕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麵觀點、歷史觀點、辯證觀點。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盲目地妄自菲薄,也絕不是正當的。我們今天講開放,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對西方的東西應該有鑑別的能力,應該能夠分清玉石與土塊、鮮花與莠草,不能一時衝動,大喊什麽"全盤西化",認為西方什麽東西都是好的。西方有好東西,我們必須學習。但是,一切閃光的東西不都是金子。難道西方所有的東西,包括可口可樂、牛仔褲之類,都是好得不能再好、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嗎?過去流行一時的喇叭褲現在到哪裏去了呢?我們今天的所思、所感、所做、所為應該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在若幹年以後,回頭再看今天覺得滑稽可笑。我在這裏大膽地說出一個預言:到了2050年我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回顧今天,一定會覺得今天有一些措施不夠慎重,是在一時衝動之下採取的。我自己當然活不到2050年,但願我的預言不會實現。


    這一本書對德國以及西方其他國家的讀者怎樣呢?我認為也同樣能起發聾振聵的作用。有一些德國人——不是全體——看待舊中國,難免有意無意地戴上殖民主義的眼鏡。總覺得中國落後,這也不行,那也不好,好像是中國一向如此,而且將來也永遠如此。現在看一看他們最偉大的詩人是怎樣對待中國的,怎樣對待中國文化和文學藝術的,會促使他們反思,從而學會用歷史眼光看待中國,看待一切。這樣就能大大地增強中德的互相了解和友誼。這一點是可以斷言的。


    基於上麵的看法,我說,楊武能同誌這一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難道不是這樣嗎?是為序。


    (本文是為《歌德與中國》寫的序言)


    第八部分 1.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中餐與西餐是世界兩大菜係。從表麵上來看,完全不同。實際上,前者之所以異於後者幾希。前者是把肉、魚、雞、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後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中國菜好吃,那麽你為什麽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這連一舉手一投足之勞都用不著。可他們就是不這樣幹。文化交流,蓋亦難矣。


    然而,這中間還有更深一層的理由。


    到了今天,烹製西餐,在西方已經機械化、數學化。連煮一個雞蛋,都要手握鍾錶,計算幾分幾秒。做菜,則必須按照食譜,用水若幹,鹽幾克,油幾克,其他作料幾克,仍然是按鍾點計算,一絲不苟。這同西方的基本的思維模式,分析的思維模式,緊密相連的。我所說的"哲學的高度",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而在中國,情況則完全不同。中國菜係繁多,據說有八大菜係或者更多的菜係。每個係的基本規律是完全相同,這就是我在上麵所說的:蔬菜與肉、魚、雞、鴨等等合烹。但是烹出來的結果則不盡相同。魯菜以鹹勝,川菜以辣勝,粵菜以生猛勝,蘇滬菜以甜淡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於此道並非內行裏手,說不出多少名堂。至於烹調方式,則更是名目繁多,什麽炒、煎、炸、蒸、煮、氽、燴等等,還有更細微幽深的,可惜我的知識和智慧有限,就隻能說這樣多了。我從來沒見哪一個掌勺兒的大師傅手持鍾錶,眼觀食譜,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麵前隻擺著一些油、鹽、醬、醋、味精等作料。隻見他這個碗裏舀一點,那個碟裏舀一點,然後用鏟子在鍋裏翻炒,運斤成風,迅速熟練,最後在一團瞬間的火焰中,一盤佳肴就完成了。據說多炒一鏟則太老,少炒一鏟則太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誰也說不出一個道道來。老外觀之,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其中也有哲學。這是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學"頭腦的人,也許認為這有點模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學告訴我們,模糊無所不在。


    聽說,若幹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的夫人,把《隨園食譜》譯成了英文,也按照西方辦法,把《食譜》機械化,數學化了,也加上了幾克等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譜,烹製佳肴。然而結果呢?炒出來的菜實在難以下咽,誰都不想吃。追究原因,有可能是袁子才英雄欺人,在《食譜》中故弄玄虛;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這位夫人去國日久,忘記了中國哲學的精粹,上了西方思維模式的當,上了西方哲學的當。


    第八部分 2.我的懷舊觀


    《懷舊集》這個書名我曾經想用過,這就是現在已經出版了的《萬泉集》。因為集中的文章懷念舊人者頗多。我記憶的絲縷又掛到了一些已經逝世的師友身上,感觸極多。我因此想到了《昭明文選》中潘安仁的《懷舊賦》中的文句:"霄展轉而不寐,驟長嘆以達晨;獨鬱結其誰語,聊綴思於斯文。"我把那一個集子定名為《懷舊集》。但是,原來應允出版的出版社提出了異議:"懷舊"這個詞兒太沉悶,太不響亮,會影響書的銷路,勸我改一改。我那時候出書還不能像現在這樣到處開綠燈。我出書心切,連忙巴結出版社,立即遵命改名,由《懷舊》改為《萬泉》。然而出版社並不賞臉,最終還是把稿子退回,一甩了之。


    這一段公案應該說是並不怎樣愉快。好在我的《萬泉集》換了一個出版社出版了,社會反應還並不壞。我慢慢地就把這一件事忘記了。


    最近,出我意料之外,北大出版社的老友張文定先生一天忽然對我說:"你最近寫的幾篇悼念或者懷念舊人的文章,情真意切,很能感動人,能否收集在一起,專門出一個集子?"他隨便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悼念胡喬木同誌的文章。他這個建議過去我沒有敢想過,然而實獲我心。我首先表示同意,立即又想到:《懷舊集》這個名字可以復活了,豈不大可喜哉!


    懷舊是一種什麽情緒,或感情,或心理狀態呢?我還沒有讀到過古今中外任何學人給它下的定義。恐怕這個定義是非常難下的。根據我個人的想法,古往今來,天底下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和動植物,總在不停地變化著,總在前進著。既然前進,留在後麵的人或物,或人生的一個階段,就會變成舊的,懷念這樣的人或物,或人生的一個階段,就是懷舊。人類有一個缺點或優點,常常覺得過去的好,舊的好,古代好,覺得當時天比現在要明朗,太陽比現在要光輝,花草樹木比現在要翠綠,總之,一切比現在都要好,於是就懷,就"發思古之幽情",這就是懷舊。


    但是,根據常識,也並不是一切舊人、舊物都值得懷。有的舊人,有的舊事,就並不值得去懷。有時一想到,簡直就令人作嘔,棄之不暇,哪裏還能懷呢?也並不是每一次懷人或者懷事都能寫成文章。感情過分地激動,過分悲哀,一想到,心裏就會流血,到了此時,文章無論如何是寫不出來的。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每個人一想就會明白的。


    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我是一個非常平常的人。人的七情六慾,我一應俱全。盡管我有不少的缺點,也做過一些錯事;但是,我從來沒有故意傷害別人;如有必要,我還伸出將伯之手。因此,不管我打算多麽謙虛,我仍然把自己歸入好人一類,我是一個"性情中人"。我對親人,對朋友,懷有真摯的感情。這種感情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卻非常不平常。我生平頗遇到一些人,對人毫無感情。我有時候難免有一些腹誹,我甚至想用一個聽起來非常刺耳的詞兒來形容這種人:沒有"人味"。按說,既然是個人,就應當有"人味"。然而,我積八十年之經驗,深知情況並非如此。"人味",豈易言哉!豈易言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