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的良好的道德風尚,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宣傳教育,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慈善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麽條件下,出於什麽動機,隻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所以我主張慈善不要問動機。毛澤東同誌講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我的理解,效果是決定因素。"四人幫"有個特點,就是抓活思想,抓活思想就是追究動機。過去有句古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是典型的動機唯心主義。


    第七部分 1.我們當前所麵臨的形勢


    談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這幾乎成了一個常識。談人的素質又何能例外?


    在這方麵,我們,包括大陸和台灣,甚至全世界,我們所麵臨的形勢怎樣呢?我覺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的"通告"中說得簡潔而又中肯:


    識者每以今日的社會潛伏下列諸問題為憂:即功利氣息瀰漫,隻知奪取而缺乏奉獻和服務的精神;大家對社會關懷不夠,環境日益惡化;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礙教育整體發展,亦且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這些話都切中時弊。


    在這裏,我想補充上幾句。


    我們眼前正處在20世紀的世紀末和千紀末中。"世紀"和"千紀"都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但是,一旦創造出來,它似乎就對人類活動產生了影響。19世紀的世紀末可以為鑑,當前的這一個世紀末,也不例外。在政治、經濟等方麵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目共睹。我特別想指出環境保護等方麵的令人觸目驚心的情況。這些都與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聯。


    西方自產業革命以後,科技飛速發展。生產力解放之後,遠邁前古。結果給全體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意想不到的福利。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否認不掉的。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同樣是想不到的弊端或者危害,比如空氣汙染、海河汙染、生態平衡破壞、一些動植物滅種、環境汙染、臭氧層出洞、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災害中任何一項如果避免不了,祛除不掉,則人類生存前途就會受到威脅。所以,現在全世界有識之士以及一些政府,都大聲疾呼,注意環保工作。這實在值得我們欽佩。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shelley)以詩人的驚人的敏感,在19世紀初葉,正當西方工業發展如火如荼地上升的時候,在他所著的於1821年出版的《詩辨》中,就預見到它能產生的惡果,他不幸而言中,他還為這種惡果開出了解救的藥方:詩與想像力,再加上一個愛。這也實在值得我們佩服。


    眼前的這一個世紀末,實在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空前的大動盪大轉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機中,我們平常所說的"代溝"空前地既深且廣。老少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十分嚴峻。有人把現在年輕的一代人稱為"新人類",據說日本也有這個詞兒,這個詞兒意味深長。


    第七部分 2.人的天性或本能


    我們就處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來探討人的天性的一些想法。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哲學史上始終有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性善與性惡。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兩說各有擁護者和反對者,中立派就主張性無善無惡說。我個人的看法接近此說,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讓我擺脫騎牆派的立場,說出真心話的話,我贊成性惡說,然則根據何在呢?


    由於行當不對頭——我重點摘的是古代佛教歷史、中亞古代語文、佛教史、中印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我對生理學和心理學所知甚微。根據我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造物主或天或大自然,一方麵賦予人和一切生物(動植物都在內)以極強烈的生存欲,另一方麵又賦予它們極強烈的發展擴張欲。一棵小草能在磚石重壓之下,以驚人的毅力,鑽出頭來,真令我驚嘆不已。一尾魚能產上百上千的卵,如果每一個卵都能長成魚,則湖海有朝一日會被魚填滿。植物無靈,但有能,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種子傳播出去。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是,與此同時,造物主又製造某些動植物的天敵,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貓吃老鼠,等等,等等。總之是,一方麵讓你生存發展,一方麵又遏止你生存發展,以此來保持物種平衡,人和動植物的平衡。這是造物主給生物開玩笑。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與此差為相近。如此說來,荀子的性惡說能說沒有根據嗎?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字在這裏有"人為"的意思,不全是"假"。總之,這說法比孟子性善說更能說得過去。


    第七部分 3.道德問題


    寫到這裏,我認為可以談道德問題了。道德講善惡,講好壞,講是非,等等。那麽,什麽是善,是好,是是呢?根據我上麵的說法,我們可以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隻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有言:"隻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典型的惡。要一個人不為自己的生存考慮,是不可能的,是違反人性的。隻要能做到既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這一個人就算及格了,考慮別人的百分比愈高,則這個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愈高。百分之百考慮別人,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做不到的,那極少數為國家、為別人犧牲自己性命的,用一個哲學家的現成的話來說是出於"正義行動"。


    隻有人類這個"萬物之靈"才能做到既為自己考慮,也能考慮到別人的利益。一切動植物是絕對做不到的,它們根本沒有思維能力。它們沒有自律,隻有他律,而這他律就來自大自然或者造物主。人類能夠自律,但也必須輔之以他律。康德所謂"消極義務",多來自他律。他講的"積極義務",則多來自自律。他律的內容很多,比如社會輿論、道德教條等等都是。而最明顯的則是公安局、檢察機構、法院。


    寫到這裏,我想把話題扯遠一點,才能把我想說的問題說明白。


    人生於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那也稱之為"天人關係";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三,人自己的關係,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在處理第一個關係時,也就是天人關係時,東西方,至少在指導思想方向上截然不同。西方主"征服自然"(toconquerthenature),《天演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由此而出。但是天或大自然是能夠報復的,能夠懲罰的。你"征服"得過了頭,它就報復。比如砍伐森林,砍光了森林,氣候就受影響,洪水就泛濫。世界各地都有例可證。今年大陸的水災,根本原因也在這裏。這隻是一個小例子,其餘可依此類推。學術大師錢穆先生一生最後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講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問題,我冒昧地在錢老文章的基礎上寫了兩篇補充的文章,我複印了幾份,呈獻給大家,以求得教正。"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錢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的補充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西方近二百年以來,對大自然征服不已,西方人以"天之驕子"自居,驕橫不可一世,結果就產生了我在上文第一章裏補充的那一些弊端或災害。錢賓四先生文章中講的"天"似乎重點是"天命",我的"新解","天"是指的大自然。這種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思想,不僅僅是中國思想的特徵,也是東方各國思想的特徵。這是東西文化思想分道揚鑣的地方。在中國,表現這種思想最明確的無過於宋代大儒張載,他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物"指的是天地萬物。佛教思想中也有"天人合一"的因素,韓國吳亨根教授曾明確地指出這一點來。佛教基本教規之一的"五戒"中就有戒殺生一條,同中國"物與"思想一脈相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季羨林隨想錄1:不完滿才是人生最新章節